列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哪些成就

如题所述

1、就业总量持续增长。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和劳动力最多的国家,就业工作面临巨大困难。但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基本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2017年末全国就业人员达7.76亿人,比1978年增加3.75亿人。城镇新增就业自2003年建立统计制度以来,年均达到1178万人左右。党的十八大以来,城镇新增就业再上新台阶,连续5年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累计帮扶80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增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110万去产能职工得到妥善安置;高校毕业生人数年均突破750万,年底总体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的较高水平。2018年二季度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3.83%,6月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4.8%,均处于近年来的低位水平。

2、就业结构不断优化。

城乡结构看,城镇就业人员规模不断扩大,由1978年的0.95亿人增至2017年的4.25亿人,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由23.7%上升至54.7%;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17年末全国农民工总量达2.87亿人,成为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城乡就业格局发生历史性转折,2014年城镇就业人数首次超过乡村。

从三次产业结构看,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体,就业人数由1978年的0.49亿人增至2017年的3.49亿人,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由12.2%上升至44.9%,第三产业占主导的“倒金字塔形”就业结构进一步形成。从不同经济类型看,随着私营和个体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2017年末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达3.41亿人,占到城乡就业人员的近半数。

3、就业制度实现根本性变革。

随着改革不断深入,计划经济时代“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实现根本转变。一方面,我国就业方针不断与时俱进。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三结合”就业方针,到上世纪90年代“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新时代就业方针,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

劳动就业法治化建设稳步推进。从1983年开始劳动合同制试点到1986年实行劳动制度四项改革,从1995年劳动法出台到2008年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实施,促进就业和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律体系逐步完善。

4、就业政策和服务体系日益丰富发展。

从2002年开始确立积极就业政策体系的基本框架,到2005年积极就业政策进一步延续扩展,再到2008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形成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演进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更加突出创业和就业紧密结合、支持发展新就业形态、拓展就业新空间,积极就业政策迭代升级。从早期开办劳务市场和人才市场,到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向人力资源市场整合发展,我国逐步建立起覆盖省、市、县、街道(乡镇)、社区(村)的五级公共就业服务网络,确立了免费提供政策咨询、信息发布、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创业服务等的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制度,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不断发展,职业培训规模不断扩大,劳动者就业能力普遍提高。目前,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每年办理劳动者求职登记5000多万人次,提供职业指导2000多万人次,享受政府补贴性培训的劳动者达1750万人次。

扩展资料:

改革开放4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想方设法先后解决了回城知青失业问题、下岗职工和企业离退休人员生活保障问题,确保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顺利推进。进入21世纪,党中央、国务院确立就业是民生之本、制定积极就业政策,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几千万农民工和大学生实现稳定就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从全局高度把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各地区、各部门深入推进就业工作,使老百姓的收入越来越高、生活越来越好,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总结历史经验,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我们党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不改变,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推进就业工作。

参考资料:中国经济网-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就业工作取得的成就和经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6-26
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绝大多数农民的温饱问题。
2.沿海发展战略──使东部地区先富起来。
   3.一国两制──解决了香港、澳门的回归和平稳过渡。
   4.浦东开发开放──带动了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发展。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基础性作用。
   6.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应用──使人们有了学习、工作、交流的新舞台。
   7.西部大开发──改变了西部的落后面貌。
   8.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充分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
   9.科学发展观──从以经济增长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0.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使东北重新焕发经济活力。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6-25
(1)建立全面物质生产体系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包括钢铁、家用电器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生产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也不断扩大。
(2)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快速经济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经济已经完成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
(4)社会经济取得全面进步
(5)经济增长变得更加稳健
中国的改革开放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政府主导、大力投资和不断强化的工业经济使中国经济增长一直高于世界经济增长水平。
(6)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国人均GDP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兑换1.53元人民币汇率计算,约合149美元。2007年中国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17倍。
(7)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8)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教育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1978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只有16.5万,占当时中国人口总量96259万的0.0171%。2006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达到377.5万,占当年中国人口总量131448万的0.2871%,30年间增长了16.7倍。
(9)国民预期寿命明显提高
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预期寿命提高不但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也意味着社会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据中国人口普查数据,1982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67.77岁,200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上升到71.40岁,增加了3.63岁。
(10)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经进入一个与世界同步的时代。
第3个回答  2011-07-09
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绝大多数农民的温饱问题。
2.沿海发展战略──使东部地区先富起来。
   3.一国两制──解决了香港、澳门的回归和平稳过渡。
   4.浦东开发开放──带动了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发展。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基础性作用。
   6.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应用──使人们有了学习、工作、交流的新舞台。
   7.西部大开发──改变了西部的落后面貌。
   8.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充分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
   9.科学发展观──从以经济增长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0.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使东北重新焕发经济活力。
第4个回答  2023-05-15
1. 经济增长: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76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90.03万亿元,年均增长率为9.5%。2. 减贫成效:中国减贫力度巨大,成功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贫困人口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47亿人减少到2016年末的435万人,减贫成效获得国际社会高度评价。3. 科技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技进步迅速,已成为全球领先的科技大国,2018年中国的国有企业在全球500强的排名中占据前三位,中国的高铁技术和数字支付技术在世界范围内也得到广泛应用。4. 教育发展:中国的教育体系经过改革开放,在高等教育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且大幅增加对基础教育的投入,14年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成果丰硕。全国各类普通高校共开设本科专业4465个,学生总数达到了3779万人次。5. 城乡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也得到巨大发展,许多城市已经成为现代化城市。同时,中国也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推动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6. 女性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女性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女性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地位逐步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女性参与事业和社会各种活动的程度和影响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