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嗣子”和“祧子”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在老家谱上有时有时会看到嗣子、祧子、继子、养子这些称呼。有的人可能知道这些词的大概意思:那就是给别人做儿子。但如果简单地说给别人做儿子,为什么还要用这些不同的称呼呢?

嗣子

这个称号是从古代开始的,原来指宫廷或者官宦之家为继承官位或者权力之人的称谓。嗣子用于族谱中,主要是指某男人一生没有结婚而导致膝下无子,亦或结婚成家只生育女儿而没有男丁。若此男将自己亲哥亲弟的儿子,在双方协商好的情况下,将自己的嫡亲血侄立到自己名下,成为自己的儿子,此儿子不再为亲生父母所有,并拥有继承自己所有的财产。

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嗣子一定只能是自己的嫡亲血侄,不能为旁系族里的其他晚辈。立嗣在明清或者民国时期,是要经过官方办理相关许可备案的,相当现在的公证书或者法院的判决之类有效法律文书。

在以往,兄弟多,出现未婚或者膝下无子的情况也比较多,让侄子承嗣的情况是非常普遍的。

在古代,由于男尊女卑,“过继”的多是“儿子”,称为“嗣子”,当然也过继女儿,称为“嗣女”,甚少。

祧子

祧子中的祧字,可以通俗理解为挑。挑担,是不是两头都有东西呢?当然把他说成挑,不是有意要把祧字说错,主要让大家好理解。祧子在族谱和现实生活中,使用就没有嗣子那么官方,这个是不需要官方认可的。

但祧子在人员关系上,也只限于亲兄弟之间,就是让嫡亲血侄做后,给自己养老。以前一夫多妻的时代,祧子是可以娶两房夫人的,既自己亲父这边一房夫人,承祧的伯父或者叔这边也可以娶一房夫人,所生后代均沿袭两家的血脉。

也有多祧的情况存在,即可以承祧两房以上。兼祧的目的是为了承继香火后代,实际上允许一夫多妻制的合法存在。

祧子与嗣子最大的区别在于:

承祧后,不必与亲生父亲断绝关系,也不必一定叫自己的伯或者叔为父亲。


扩展资料

虽然今人误解了孟子所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但是在中国封建宗法家族制度下,每一个家庭还是不希望自己这一支在家谱中断续的。

因此,男子无子者可以选定同宗辈分相当的男性为嗣子,以传宗接代、承继祖业,此即为立嗣或“过继”。承继人称为嗣子或“过继子”,立嗣人称为嗣父母或“过继父母”。嗣子与嗣父母之间发生拟制血亲关系。嗣子取得嫡子的法律地位,有继承遗产的权利。

过继一般选兄弟的儿子作为继子的居多,远一些的也很多,还有嗣孙、嗣重孙的,在过去都要立下文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8-16
这是修谱时经常遇到的问题。

1.嗣子一般是指某人膝下无子,没结婚或者结婚了只生了女孩,没有男孩。于是他将自己亲兄弟的儿子,也就是自己的侄儿立到自己名下,成为自己的儿子。从此以后,这个儿子就拥有了他全部财产的合法继承权,而且不再属于原来的亲生父母。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嗣子一定且必须是自己的嫡亲血侄,不能为族里其他旁支的晚辈。立嗣在明清或者民国时期,通常还要经过官方办理相关手续,和现在的公证书或者法院的有效文书相类似。
2.祧子一般是某人无后,就从亲兄弟所出的孩子中选取一个嫡亲血侄做自己的后人,给自己养老。而且这个侄子不需要跟自己的亲生父母断绝关系,这一点和嗣子有很大区别。在以前一夫多妻的时代,祧子还可以娶两房正室夫人,既自己亲生父亲这边一房夫人,承祧的伯伯或者叔叔这边也可以再娶一房夫人,所生后代均沿袭两家的血脉。
3.祧子与嗣子之间的区别在于:承祧后,不必与亲生父亲断绝关系,也不一定必须叫自己的伯或者叔为父亲。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