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修的用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30

1. 文言文“修”字的用法是什么

1、修饰,装饰。

修,饰也。——《说文》

义之修而礼之藏也。

——《礼记·礼运》。注:“犹饰也。”

美要眇兮宜修。——《楚辞》

以修敬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整修;修理

古不修墓。——《礼记·檀弓》

修橹轒辒。——《孙子·谋攻》

修守战之具。——汉·贾谊《过秦论》

吾妻死,室坏不修。——归有光《项脊轩志》

3、兴建;建造

钟鼓不修。——《吕氏春秋·先已》

乃重修岳阳楼。——宋·范仲淹

《岳阳楼记》 修堤梁,通沟浍。——《荀子·王制》

4、学习、锻炼和培养

修武之德。——《国语·晋语》

束发修学。——《汉书·叙传下》

一善易修。——唐·韩愈《原毁》

5、整治

管子修之。——《史记·货殖列传》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三国志·诸葛亮传》

修之于朝廷。——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6、实行;从事某种活动

地之不休。——《国语·吴语》。注:“垦也。”

修其宗庙。——《礼记·中庸》。注:“谓埽粪也。”

7、编纂;撰写;写

始末修撰,凡十六载。——《北史·序传》

8、设。置备

修其簠簋。——《国语·周语》。注:“备也。”

9、循;遵循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韩非子·五蠹》

10、修订,修改,改正

欲自修改。——《世说新语·自新》

11、长

修,长也。——《广雅》

德惠修长。——《史记·秦始皇纪》。索隐:“修亦长也。”

邹忌修八尺有余。——《战国策·齐策》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曹植《洛神赋》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明·魏学洢《核舟记》

巨身修尾。——《聊斋志异·促织》

庞然修尾。

12、高;大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王羲之《兰亭集序》

13、善;美好

伊中情之信修兮。——张衡《思玄赋》

14、通“脩”。致送师长的酬金

降说屦,升坐修。——《礼记·乡饮酒义》

钱宫詹云:“即仪礼之升堂乃羞,今之修爵。”

2. 【高中18个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把它分得清楚些.用法和意义.还有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4.【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

3. 文言文 特 若 是 斯 修的用法 要举例

1.特,朴特,牛父也。

——《说文》 凡马,特居四之一。——《周礼·夏官·校人》 特,牡牛也。

——《玉篇》 又如:特处士(赋予公牛以处士头衔);特牛(一头公牛) 泛指牛 [ox] 高辛氏人家生一犬,初如小特。——樊绰《蛮书》 三岁兽 [three-year old beast] 胡瞻尔庭有县特兮?——《诗·魏风·伐檀》 2.意思不外乎你 像 比 如果3.(2) 同本义 [right] 是,直也。

——《说文》。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

而疑是精粗之体。——《礼记·玉藻》。

疏:“谓正也。” 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

——《易·未济》 (3) 对的,正确的 [correct] 王弗是。——《国语·楚语》。

注;“理也。” 使目非是,无欲见也。

——《荀子·劝学》。注:“谓正道也。”

立是废非。——《淮南子·修务》。

注:“善也。” 彼人是哉。

——《诗·魏风·园有桃》 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清·林觉民《与妻书》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 又如:是非堆(招惹是非的人);是非垓(是非窝);是非涡(矛盾纠纷的中心);是非场(矛盾纠纷场所) (5) 概括之词。凡是,任何 [every;any]。

如:是人(犹人人,任何人);是事(事事;凡事);是件(件件);是处(到处;处处) 词性变化 -------------------------------------------------------------------------------- 是 shì 〔代〕 (1) 此,这 [this;that] 是谓伐德。——《诗·小雅·宾之初筵》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孟子·告子下》 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汉·贾谊《论积贮疏》 (2) 又如:是日(此日,这一天);是夕(这天晚上);是处(这里;此处);是长是短(这样长这样短;如此这般);是月(这个月);是年(今年);是可忍,孰不可忍 是 shì 〔动〕 (1) 赞同;认为正确;肯定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清·刘开《问说》 (2) 又如:是古非今(崇尚古代的,贬低现代的);是是非非(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

指评定是非);各是其是;深是其言4.斯”假借为“此”,这,这个 [this] 斯,此也。——《尔雅·释诂》 斯言之玷。

——《诗·大雅·抑》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而毅宗之语公主,亦曰:“若何为生我家?”痛哉斯言。

——清·黄宗羲《原君》 又如:斯世(此世,今世);斯人(此人);生于斯,长于斯 斯 sī 则。就 [then]——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 人之性,心有忧丧则悲,悲则哀,哀斯愤,愤斯怒,怒斯动,动则手足不静。

——《淮南子》 斯 sī 通“厮”。古时干粗杂活的奴隶或仆役。

引申为卑贱 [humble;low] 旅琐琐,斯其所取灾。——《易·旅》 乡官部吏,职斯禄薄。

——《后汉书·左雄传》上疏 又如:斯役(厮役。指干杂事的劳役);斯养(即厮养。

奴仆) 白色 [white] 有兔斯首,炮之燔之。——《诗·小雅·瓠叶》 斯 sī 表示结构,相当于“之”、“的” [of]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诗·小雅·斯干》 用在倒装宾语和动词之间,以确指行为的对象,相当于“是” [be] 笃公刘,于京斯依。——《诗·大雅·公刘》 用在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然” [function word] 王赫斯怒,爰整其旅。

——《诗·大雅》 5.一般翻译未: 1:高;高大 2:长,指寿命长短 3;修建 4:整治,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