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夯地基处理湿陷性黄土有什么方法来测定

如题所述

常用的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方法有:
1. 强夯法,也称为动力固结法。这种方法通过起重设备将重锤提升到一定高度后自由落下,对黄土地基进行强力夯击,以消除其湿陷性、降低压缩变形并提高地基强度。强夯法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饱和度Sr≤60%的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局部或整片处理,可处理的深度在3~12米。然而,土的天然含水率对强夯法的处理效果至关重要。当天然含水量低于10%时,土颗粒间的摩擦力增大,细土颗粒难以被填充,且表层坚硬。这导致夯击能量主要消耗在表层土上,深部土层难以夯实,从而减小了消除湿陷性黄土的有效深度,可能无法达到设计的夯填质量。
2. 垫层法,包括土(或灰土)垫层,是一种适用于浅层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传统方法。它具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和施工简便等特点。实践证明,经过回填压实处理的黄土地基,其湿陷性速率和湿陷量可以大大减少。垫层法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局部或整片处理,可处理的湿陷性黄土层厚度在1~3米。垫层法根据施工方法不同,可分为土垫层和灰土垫层。当需要提高垫层土的承载力和增强水稳定性时,宜采用整片灰土垫层处理。
3. 素土垫层法,这种方法是将基坑挖出的原土经洒水湿润后,采用夯实机械分层回填至设计高度。素土垫层法与压实机械做的功、土的含水率、铺土厚度和压实遍数等因素密切相关。压实机械做的功与填土的密实度并不成正比。当土质含水量一定时,起初土的密实度随压实机械所做的功的增大而增加,但当土的密实度达到极限时,反而随着功的增加而破坏土的整体稳定性,形成剪切破坏。这在大面积的素土夯填施工中常见。同时,运输土料的重型机械容易对已夯筑完毕的坝体表面形成过度碾压,造成剪切破坏。对于含水率过高的地区,还可能出现“橡皮泥”现象,从而导致渗漏,这些都是影响夯填质量的主要因素。
4. 灰土垫层法,这种方法是采用消石灰与土的2∶8或3∶7的体积比配合,经过筛分拌合后,分层回填并夯实。为了保证夯实的质量,必须严格控制灰土的拌制比例和土料的含水率,这些是影响夯填质量的主要因素。然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通常无法用仪器对每一层土样进行含水率测定,只能通过“握手成团,落地开花”的直观测定法来测定。这种方法对于湿陷性黄土的测定范围过于偏大,实验测定结果在大致14%~19%之间,存在测定偏差。此外,土质湿润不均匀,常常出现表层土吸水饱和而下层土干燥的现象,给施工带来难度。当处理厚度超过3米时,挖填土方量大,施工期长,施工质量不易保证,这严重影响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因此,垫层法同样存在施工局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