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说的体内有热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所谓热,则是一种热象。而湿热中的热是与湿同时存在的,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或因“阳热体质”而使湿“从阳化热”,因此,湿与热同时存在是很常见的。
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与消化功能有关。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若体虚消化不良或暴饮暴食,吃过多油腻、甜食,则脾就不能正常运化而使“水湿内停”;且脾虚的人也易招来外湿的入侵,外湿也常因阻脾胃使湿从内生,所以两者是既独立又关联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2-18
“上火”为民间俗语,又称“热气”,可以从中医理论解释,属于中医热证范畴。中医认为人体阴阳失衡,内火旺盛,即会上火。因此所谓的“火”是形容身体内某些热性的症状,而上火也就是人体阴阳失衡后出现的内热证候,具体症状如眼睛红肿、口角糜烂、尿黄、牙痛、咽喉痛等。“上火”在干燥气候及连绵湿热天气时更易发生。一般认为“火”可以分为“实火”和“虚火”两大类,临床常见的“上火”类型有“心火”和“肝火”。解决方法是“去火”,即中医的清热泻火法,可服用滋阴、清热、解毒消肿药物,也可用中医针灸、拔罐、推拿、按摩等疗法。平时要注意劳逸结合,少吃辛辣煎炸等热性食品。
1.辨别虚实论治
(1)实火实火指阳热亢盛实热证,以肝胆、胃肠实火为多见。多由于火热之邪内侵或嗜食辛辣所致,精神过度刺激、脏腑功能活动失调亦可引起。证候:高热,头痛,目赤,渴喜冷饮,烦躁,腹胀痛,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黄干或起芒刺,脉数实,甚或吐血、鼻出血等。治则:采用苦寒制火、清热解毒、泻实败火的原则和方法。常用中成药有三黄片、黄连上清丸、牛黄清胃丸、清热解毒口服液等。
(2)虚火多因内伤劳损所致,如久病精气耗损、劳伤过度,可导致脏腑失调、虚弱而生内热,内热进而化虚火。根据病机不同,一般将虚火进一步分为阴虚火旺和气虚火旺(气虚内热)两种证型。阴虚火旺治疗时应以生津养血、滋阴降火为原则。常用中成药有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等。气虚火旺者治疗时应以补中益气、甘温除热为原则,建议就医后使用汤药调理,常用中成药主要是补中益气丸等。
2.按脏腑类型的辨证论治
(1)心火虚火证候:低热、盗汗、心烦、口干等,治则:滋阴清热;实火证候:反复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口干、小便短赤、心烦易怒等,治则:清心泻火。
(2)肺火证候:干咳少痰、痰中带血、咽疼音哑、潮热盗汗等,治则:滋阴清肺。
(3)胃火虚火证候:轻微咳嗽、饮食量少、便秘、腹胀、舌红、少苔,治则:养阴清热;实火证候:上腹不适、口干口苦、大便干硬、舌苔黄腻等,治则:清胃泻火。
(4)肝火证候:口干舌燥、口苦、口臭、头痛、头晕、眼干、睡眠不稳定、身体闷热、舌苔增厚等,治则:清肝泻火。
(5)肾火证候:主要为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发脱齿摇、睡眠不安、五心烦热、形体消瘦、腰腿酸痛等,治则:滋阴清热。
3.常用中药方剂
(1)常用方剂导赤散、黄连解毒汤、百合固金汤、知柏地黄汤、白虎汤、大承气汤、二至丸等。
(2)常用滋阴中药天冬、麦冬、玄参、生地、女贞子、旱莲草等。
(3)常用清热泻火药大黄、黄连、黄柏、山栀子、石膏等。
(4)常用清热解毒药连翘、金银花、大青叶等。
第2个回答  2017-05-27
内有实热是啥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