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考研专业课中国教育史热门背诵资料(4)?

如题所述

十、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
1.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1)党化教育:1926年7月,广东国民革命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阐述了“党化教育”的涵义,所谓“党化教育”,就是在国民党指导之下,求得教育的“革命化”、“民众化”、“科学化”、“社会化”(2)“三民主义”教育宗旨:1928年,中华民国大学院第一次全国会议决定用“三民主义教育”来替代“党化教育”1929年3月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过的“三民主义”教育宗旨为“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3)“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7年8月,国民政府提出来“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包括①“一切仍以维持正常教育”,强调维持正常的教育和管理秩序②为“适应抗战需要”和“符合战时环境”,训练培养抗战所需要的各种专门技术人才③进一步加强政治思想教育这一方针政策是一项并不短视的重要决策,它即顾及了教育为抗战服务的近期任务,也考虑了教育为战后国家建设重建和发展的远期目标,使得教育事业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仍能苦苦支撑,并在大后方西南、西北地区还有所发展
2.教育制度改革––(1)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1927年6月,国民党教育行政委员会仿照法国教育行政制度,中央设中华民国大学院主管全国教育,地方试行大学区,任命蔡元培为大学院院长,公布了《中华民国大学院组织法》和《大学区组织条例》(2)“戊辰学制”的颁行:1928年中华民国大学院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以1922年学制为基础并略加修改,提出《整理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案》,即“戊辰学制”。“戊辰学制”分组织和系统两部分,提出了根据本国国情适应民生需要增高教育效率提高学科标准谋个性之发展使教育易于普及留地方伸缩之可能等七项原则
3.学校教育发展––(1)初等教育:分为三个阶段①********年是初等教育的稳定和发展时期,教育建设实行法制化②抗日战争时期,时局动荡中仍能维持一定发展③抗战胜利后,受到扼杀(2)中等教育: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在统治的最初十年里,过一系列中等教育法规的颁布,保证了中等教育的发展2抗战时期由于采取“抗战救国”方针,中学数量增长较快3抗战胜利后,全国中学的数量达到最高点(3)高等教育:①前十年可以说是稳步发展,逐步定型②抗日战争爆发后的一般时期里开始下挫③到抗战胜利后,大学学校和学生数量都达到最高点(4)抗战时期的学校西迁:抗日战争时期,为保存国家教育实力,国民政府将沿海地区不少著名大学西迁,到1938年底共有55所高校西迁
4.学校教育的管理措施––(1)训育制度:是国民党政府在学校里进行常规政治思想教育、进行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在中等高等学校中均设有训导处或训育处,由训导长或训导主任一人负责,他们必须是国民党员,在训育员的帮助下领导各年级的导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2)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童子军是一种使儿童少年接受军事化教育训练的组织形式,于民国初年传入我国,1928年5月,国民党中央常务会议过《中国国民党童子军总章》,规定凡12-18岁之青少年皆须入伍受童子军训练。1933年10月,中国童子军总会筹备处公布《中国童子军总章》,其中规定中国童子军“以忠孝仁爱和平为训练之最高原则”,以“智、仁、勇”为教育目标。1934年11月1日,中国童子军总会正式成立抗日战争爆发后,强调童子军活动为战时需要服务(3)高中以上学生的军训:始于 1929年规定高中以上学校除女生外均应以军事教育为必修科目,将军训作为完成学业和升学的必要条件(4)中学毕业会考:国民党教育部于1932年5月公布《中小学学生毕业会考暂行规程》,1932年12月公布《中学学生毕业会考规程》,1934年4月又公布“师范学校学生毕业会考规程”该制度一直实行到1945年
十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
1.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1)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①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宣告成立。在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过的《宣言》,明确提出了苏维埃政权的教育方针:“工农劳苦群众,不论男子和女子,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教育上,完全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取消一切麻醉人民的封建的、宗教的和国民党的三民主义教育”②1934年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中,更具体、明确地表述了苏区教育的根本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大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的劳苦群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2)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政策:① “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政策②“干部教育第一,国民教育第二”的政策③“实行生产劳动”的教育政策4“民办公助”的政策(3)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方针:“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2.干部教育––(1)干部在职培训:1931年之前主要以随营学校、教导队和短训班的形式进行,干部学校出现之后类别更丰富,实施更规范,多按系统、分层次进行(2)干部学校教育:著名的有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苏维埃大学、红军大学、中央农业学校、中央列宁师范学校、高尔基戏剧学校等(3)“抗大”:①1936年在陕北瓦窑堡创办,原名“西北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迁延安。从西北抗日红军大学到抗大,总校先后办了8期,同时还办了12所抗大分校,培养了20多万军政干部,1945年10月迁往东北,组成东北军政大学②抗大的教育方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由毛泽东1938年提出③抗大的校训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④抗大的教育宗旨是“以训练抗日救国军政领导人才为宗旨”⑤抗大的学风是“理论联系实际”、 “少而精”、“理论和实践并重”、“军事与政治并重”等⑥抗大的课程有思想政治课(理论学习、中共党内斗争的文件学习、群众性的自我教育、严格的组织纪律要求等)、军事课、实际战斗和生产劳动等⑦抗大的教学方法由启发式、研究式、实验试和活的考试等等
3.群众教育––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其组织形式主要有冬学、民校(民众学校)、夜校、半日校、识字班(组)、读报组,以及剧团、俱乐部、救亡室等,其中冬校和民校适应分散的农村群众和生活实际,是最受欢迎、最普遍、最广泛的社会教育形式。在兴办冬学、培养师资的同时,各根据地还积极组织编印了课本,如《识字课本》、《日用杂志》、《庄稼杂字》等。
4.普通教育––(1)苏区的小学教育:学制五年,前三年为初小,后两年为高小。抗战初期,各根据地初小较多,高小较少。针对不同的对象还分为全日制和半日制(2)抗日根据地的小学教育:巩固地区的小学和苏区相似,学制五年,前三年为初小,后两年为高小,初小高小都有的称为完全小学游击区和近地区的办学形式有“游击小学”和“两面小学”等形式小学的课程除了形式上照顾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之外,尤其重视政治思想教育和生产劳动(3)解放区中小学教育的正规化:标志着教育开始有意识地从为革命服务转移到为和平建设服务,主要指中等教育的规范化,实际上涉及整个普通教育,包括三方面①制定长远的教育计划,不再像战时那样随政治任务的变化而变化②普及教育,学制规范化③教学内容以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主,降低政治课与直接和实践挂钩的课程等(4)解放区高等教育的整顿与建设:①办抗大式训练班,逐批对知识青年进行短期的政治教育和思想改造②解放区原有的大学进一步正轨化③ 创办新大学
5.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1)紧密结合当前的中心任务,坚持教育为政治服务:①在教育对象上,坚持“干部教育第一,国民教育第二”,在民众教育中又坚持“成人教育第一,儿童教育第二”②在教育内容上,以革命战争所需要的内容为主③在教育形式上,坚持灵活多样,以非制度化的教育为主(2)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①在教育内容上,联系当地当时的生产和生活实际②在教育组织形式上,注意适应当时当地的生产需要③要求学生参与实际生产劳动(3)依靠群众办学:①成人群众教育群众自己办,民主政府给予指导②普通教育中依靠群众的力量,普通小学由群众自己办理或采取民办公助的形式③干部不脱离群众,尽量考虑群众工作的实际需要。

考研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考研考点内容、不清楚考研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https://www.87dh.com/x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