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就是适应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2
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提出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主体与客体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转换,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调节,心理发展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

皮亚杰认为智力的本质是适应,“智慧就是适应”,“是一种最高级形式的适应”。个体经过四个过程,建构自己的认知理论。

1,图式。图式即认知结构,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图式具有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的功能,以使主体有效的适应环境。图式的这种认知结构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并经历着不断建构的过程。

2,同化。同化是指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同化过程是主体过滤、改造外界刺激的过程,通过同化,加强并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同化使图式得到量的变化。

3,顺应。顺应是当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就要改变原有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顺应使图式得到质的改变。

主体通过同化和顺应建构新知识,不断形成和发展新的认知结构。

4,平衡。平衡是主体发展的心理动力,是主体的主动发展趋向。主体与环境的平衡是适应的实质。

当我们明白了认知理论的这四个过程,我们在学习或者服从单位领导的过程中,就要先把老师或者领导的观点完全的接收过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应用,也就是同化的过程,最后变为自己内心的观点,产生了新的图式,使整个心理状态达到平衡状态,便有了新的适应。

当求助者出现心理问题时,是他们的认知结构不适应当前的环境,我们要解构他原来的认知,让他建构出新的认知。用求助者的思维解决求助者的问题一定是无效的,因为他的思维就是由他的认知结构产生的,他的认知结构导致了他的不适应。要解决他的问题,需要建立一个新的认知结构,因此要看到他的对立面,解构他原来的认知,让他看到自己的盲点或局限。

当他原来的认知结构被解构以后,就会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我们也可以帮助他建立新的认知。通过布置作业,至少坚持21天以上的行为,新的认知经过同化,逐渐内化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也就是进入顺应状态,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时原来的问题便解决了。

当然要改变求助者的认知,一定是求助者主动愿意做出改变。如果不是求助者主动要求,或者他不相信你,他不会改变自己的认知,也不会跟随你的认知去建构新的认知,所以咨询需要信则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