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普特曼的一生是怎样的呢?

如题所述

豪普特曼,1862年11月15日生于德国东部西里西亚的上萨尔茨布伦。他曾当农民,学过雕塑,在耶拿大学听过著名自然科学家海克尔的讲课,这对他后来接受自然主义文艺思潮有一定影响。他后在罗马从事雕塑创作,在德累斯顿和柏林继续大学学业。

1885年豪普特曼与一富商女儿玛莉·蒂内曼结婚,定居柏林郊区的埃克纳,开始文学创作,发表短篇小说《狂欢节》(1887)和《铁道守路人蒂尔》(1888)。1889年,第一部剧作《日出之前》在柏林自山舞台首演成功,作者成为德国自然主义戏剧的代表人物,这出戏也成为德国自然主义戏剧的范本。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他的重要剧作相继问世。191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豪普特曼一方面为战祸而忧虑,另一方面对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认识不清,错误地以为德国是在抵抗“外来势力”。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发表公开信要求他谴责德国发动的帝国主义战争,被他拒绝。

战后,豪普特曼在公开演说和文章中,表示拥护德国第一个共和国。他受到了魏玛共和国授予“德国精神界的代表”的荣誉,接受了勋章。维也纳造型艺术学会授予他荣誉会员称号,普鲁士作家协会任命他为会员,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市授予他歌德奖金。豪普特曼主张统一和人道主义,在政治上采取不介入党派斗争的态度。

1933年,希特勒攫取政权后,豪普特曼深居简出。1945年秋,豪普特曼应约·罗·贝希尔的邀请前往西里西亚的阿格内股多夫参加德国战后民主复兴工作,在准备迁往柏林前夕,于1946年6月6日逝世。

豪普特曼是在自然主义文学运动的影响下开始创作的,但他并不拘泥于它的艺术主张,作品带有明显的现实主义性质。他的早期创作受列夫·托尔斯泰和易卜生以及当时流行的资产阶级社会学、遗传学的影响颇深。

他的第一部剧作《日出之前》,描写了罗特与海伦的爱情悲剧,揭露了德国资产阶级家庭的堕落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但作者却把这场悲剧的原因归结为酒精中毒和遗传。剧本公演后引起了关于自然主义的热烈讨论。《和平节》(1890)、《孤独的人》(1891)这两部表面内容是社会问题而实质是资产阶级家庭悲剧。

90年代初,豪普特曼的戏剧创作针对了尖锐的阶级斗争和社会矛盾。《织工》(1892)是他最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品,也是德国戏剧发展史上一座里程碑。剧中取材于1844年西里亚纺织工人起义。它是德国第一部控诉资本主义剥削的罪行,表现无产阶级群众斗争的作品。这出戏是作者根据对曾经当过织工的祖父的回忆、自己的调查和阿尔弗雷德·齐默尔曼的《西里西亚麻纺织业的兴衰》、威廉·沃尔夫的《一八四五的德国公民手册》创作的。《织工》在艺术上打破了一人一事的结构方法,各场戏独立成章,全剧改联譬合,用表现集体英雄代替塑造单一的中心人物的古典编剧手法。对话采用西里西亚方言。这出戏受到德国工人群众的欢迎,遭到统治阶级的攻击。

《獭皮》(1893)是豪普特曼另一部优秀作品,被称为“偷窃喜剧”。剧本通过一个表面头脑简单、实际很有心计的洗衣妇沃尔夫大娘,巧妙地瞒过地方警察、密探,偷窃木材和獭皮的故事,辛辣地揭露和讽刺了普鲁士官吏的刚愎自用,政权机构的腐败无能。偷窃在作者笔下是小人物在生存斗争中一种自卫手段。《獭皮》在德国文学史上与莱辛的《明娜·封·巴尔赫姆》、克莱斯特的《破瓮记》并称为德国3大喜剧。

1893年,豪普特曼的“幻梦剧”《汉奈蕾升天记》上演。这出戏的问世,标志着作者离开了用现实主义方法描写社会现状的道路。作者通过无产者少女汉奈蕾的经历与幻觉的描写,把现实世界与基督教神话传说巧妙地糅在一起,在对比当中表现人间的苦难。体现了作者对被压迫的下层人民的同情与关心。文学史家认为家普特曼这类作品具有“新浪漫主义”倾向,如他的童话与传说剧《沉钟》(1897)、《可怜的亨利希》(1902)、《碧芭在跳舞》(1906)等。

《弗洛里昂·盖耶》(1896)是一部以德国农民斗争为背景的作品,如《车夫亨舍尔》(1899)、《米夏埃·克拉默》(1900)、《罗泽·贝恩特》(1903)、《大老鼠》(1911)等则是通过个人遭遇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衰落腐败的剧本。《弗洛里昂·盖耶》在德国观众中反映极为冷淡,观众不理解作者针对现实有感而发的用意,用作者自己的话就是:“德国人的民族感情象一口破钟,我用榔头敲它,可它不响。”《车夫亨舍尔》和《罗泽·贝恩特》是以婚姻和爱情纠葛为题材的优秀作品。描写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里西亚农村的粗犷的普通人的悲剧性遭遇。《大老鼠》是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的剧本,作者以象征笔法生动地描写了发生在柏林一家公寓里的种种风流的事,揭露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面临崩溃的趋势。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豪普特曼的戏剧创作,如《冬天的叙事谣曲》(1917)、《多罗苔娅·安格曼》(1926)、《马格努斯·加尔伯》(1942)和《阿特里德斯四部曲》(1941~1948)等,都远不如早年作品那样光彩夺目。但他1932年创作的《日落之前》,颇具艺术魅力。它通过70岁的出版家克拉森与少女茵凯·彼得斯在婚事上的悲剧,从而揭示了大资产阶级的残酷与无耻。

豪普特曼一生除创作40多部剧本外,还写过许多散文,如自传体小说《激情篇》(1926)、《我的青春冒险》(1937)和游记《希腊之春》(1908)等。

豪普特曼的剧本《织工》、《獭皮》和《汉钟》在“五四”运动以后传到中国,对中国话剧艺术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