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崇祯殉国的大部分都是祸国的太监,那些士大夫哪去了?

如题所述

为什么最后为崇祯殉国的大部分都是“祸国”的太监,感觉“爱国”士大夫却几乎消失了?其实,网友所说就是一个伴随在崇祯身边的太监王承恩。但是,打开城门投降的明军更是太监军队,也就是明朝的内操军。

实际上,最后时刻殉难的还是明朝大臣居多,依据《明史纪事本末》第八十卷《甲申殉难》的记载,大约有十五六位当局高官自杀。

实际明朝廷在京的两三千名官员自尽的只有二十人,其他“衣冠介胄,叛降如云”,太监也就是一个王晨恩。真正在京城被攻破的时候,自杀最多是明朝皇宫里的宫女,自杀宫女多达数百人。

当时的北京,明朝再也没有实力了,也没有人来增援。崇祯二年,袁崇焕增援北京,结果被凌迟,后来清军几次入关,在崇祯逼迫下,匆忙迎战的明朝大员死的就更多了。 

总督蓟辽兵部侍郎吴阿衡仓促应战阵亡于密云,致仕大学士孙承宗阵亡于高阳,总督卢象升罢职后阵亡于巨鹿,大将祖宽死于济南,孙传庭被下大牢。随后追究责任,崇祯杀巡抚、总兵等33人。

到了李自成大军包围北京,真的就没有人再愿意增援北京,援救崇祯了。从高杰,刘泽清一直到吴三桂,不是跑路,就是磨磨蹭蹭不行动。


因为所有人都知道救援京城是一件苦差事,而且还很可能会被降罪自己,最重要的是不能听崇祯瞎指挥,因此到了1644年,北京城外已经没有援军,城内则几乎没有忠臣,只有数百惧怕李自成大军的宫女自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25

明朝崇祯十七年(西历1644年),崇祯皇帝逃到煤山,选择了一死一解千愁。与崇祯皇帝一起自杀的还有太监王承恩。因此,对明朝灭亡有这样一种评价:被视为灾国的太监在最后时刻选择了为皇帝而死,而平时威严的士大夫们则先后制造了三家奴

但事实上,这一事件背后有一些认知偏差。近年来,明末学者和官员颇有争议:有人认为东林党威严,有人认为东林党威严。事实上,作为一个群体,简单地给东林党贴上标签,很难反映东林党的真实面貌。此外,作为一个群体,东林党从其诞生到灭亡,也经历了几代人的变化,这必然导致恶化。

例如,东林党在万里王朝立国的斗争中值得钦佩。相反,崇祯、红光时期的东林党却夹杂着太多虚假的道教渣滓。因此,崇祯自杀时,实际上东林党真正重视忠义的士大夫并不多。因此,不难理解,明代许多士大夫先是回到李自成,后又回到满族。但即便如此,根据明朝的记载,明朝灭亡时,仍有至少20名明朝官员选择自杀,为国而死。

当然,与京城数千名文武官员相比,这一数字微不足道。近年来,王文对太监党进行了整肃,但事实上,明朝太监党对明朝的危害远远大于所谓的贡献。而且,李自成的军队进京时,也是太监暗中勾结李自成,为大顺军打开大门。因此,不应清除宦官集团。

第2个回答  2019-09-19
朱由检除掉魏忠贤后,没有吸取宦官专权的经验教训, 依旧重用太监,命他们到各镇监军。但李自成从陕西南进北京时,这些太监并没有替崇祯分担国忧,而是纷纷开关迎降,归附自成。王承恩从朱由检做信王时就侍奉他,一向忠心耿耿,最终也就成了唯一愿意陪他一起赴死的太监。明朝从杀功臣始,又以杀功臣终 。崇祯的刻薄寡恩早已让众人寒心,当狂澜既倒、社稷将倾时,又有那个“爱国”士大夫愿意为其殉葬?
第3个回答  2019-09-19
为什么明朝会出现这么多的权监?根子就出在皇帝的身上,所以太监和皇帝基本是一体的,换句话说,皇帝都要上吊了,太监也不会有什么好的出路。
而大明的“士大夫”们就不同了,跟太监相反的是大明的士大夫在明朝就不是那么的尽如人意了,尤其是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就对文官集团苛刻至极,动不动就大开杀戒。最为过分的是朱棣,因为方孝儒不肯为朱棣篡位正名,竟然屠杀了方孝儒十族,近千人,创造了中国历史之最。
第4个回答  2019-09-19
明朝廷在京的两三千名官员自尽的只有二十人,其他“衣冠介胄,叛降如云”,太监也就是一个王晨恩。明朝廷在京的两三千名官员自尽的只有二十人,其他“衣冠介胄,叛降如云”,太监也就是一个王晨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