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青铜器有哪些创新?

如题所述

西周的铜器种类有较明显的淘汰和更新趋势,酒器的觚、爵、角、斝、觯、觥等趋于减少和退化,同时出现了自铭“饮壶”的新型饮酒器,食器有很大的发展。

同时,列鼎制度昀迟在本期形成。鼎的形制出现蹄形足,鼎腹发展成扁长方形的变化趋势,簋的发展也很快,不仅在制度上与列鼎相配,而且形制也出现敛口有盖,圈足下承三短足的新型式。簠、匜等新器种开始出现。编钟也在此期普遍形成。

另外,西周中期青铜器的花纹趋于简朴,早期流行的花纹或已淘汰,或变形简化。常见的花纹有兽面纹、花冠顾首龙纹、分尾的鸟纹及新出现的直条纹、波曲纹和鳞带纹等。

铭文记事性质更强,篇目更长,内容也多格式化,早期族徽铭文已罕见,或有也已与记事铭文相配。字体多古朴、端庄,平齐无波磔。

班簋为周穆王时毛班所做,通高27厘米,口径26厘米。四耳饰兽首,下垂长珥作为支柱,其后又另有小珥。口沿下饰冏纹,夹有两道弦纹。腹饰阳线构成的兽面纹。低圈足,无纹饰。

师遽方彝为西周恭王时期的青铜器。高16厘米,口沿纵长7.6厘米,横长9.8厘米,底部纵长7.5厘米,横长9.6厘米,重1620克。师遽方彝的盖如屋顶,整体做长方形,横长于纵,口沿下及圈足都略有收缩,腹部略鼓,两侧有耳,做高举的象鼻形,造型极为奇特。器内有中壁,分隔或为两室,可置两种不同的酒,盖的一侧沿有两个方形缺口,与器的两室相应,本当有斗可挹酒,但可惜已遗失。盖面及器腹部饰变形兽面纹,是此类纹饰的昀后蜕变形式。兽面纹除了尚可辨认的双目外,其余部分已变形,成为非常简单而草率的线条。

师遽方彝的器身和盖内都铸有相同的铭文,器6行、盖8行各铸67字。大意记载周王在王宫中举行酒宴,师遽向王奉献礼品,王命令宰利赐给师遽玉圭等物品,师遽因以做器,以答谢天子的赏赐。

在陕西扶风县法门镇任村发现的大克鼎,为周孝王时期铸器,又名克鼎和膳夫克鼎,通高0.93米,口径0.75米,重2015克。

与大克鼎同时发现的还有小鼎7件、盨2件、钟6件、镈1件,都是膳夫克所做之器。因此称此鼎为大克鼎,小鼎为小克鼎,为西周孝王时名叫克的大贵族为祭祀祖父而铸造。

大克鼎造型宏伟古朴,鼎口之上竖立双耳,底部三足已开始向西周晚期的兽蹄形演化,显得沉稳坚实。纹饰是3组对称的变体夔纹和宽阔的窃曲纹,线条雄浑流畅。由于窃曲纹如同浪峰波谷环绕器身,因此又叫波曲纹。

大克鼎腹内壁上铭文共28行290字,为西周大篆的典范之作。内容分为两段:

第一段是克对祖父师华父的颂扬与怀念,赞美他有谦虚的品格、美好的德行,能辅协王室,仁爱万民,管理国家。英明的周天子铭记着师华父的伟绩,提拔他的孙子克担任王室的重要职务膳夫,负责传达周天子的命令。

第二段是册命辞,周天子重申对克官职的任命,还赏赐给克许多礼服、田地、男女奴隶、下层官吏和乐队,克跪拜叩首,愉快地接受了任命和赏赐,乃铸造大鼎歌颂天子的美德,祭祀祖父的在天之灵。

青铜盠方彝是西周中期的盛酒器,发现于陕西省眉县。盠方彝为长方形、圈足、顶式器盖,象鼻双耳,内铸铭文106字。盠方彝身铸满文饰,以夔龙纹为主题文饰,对称装饰,中间有圆形涡纹,器身角面以3层文饰装饰,上下两层为夔龙纹两个一组装饰,中间层与盖主纹相同。盖为四坡顶,铸有扉棱为脊。整器庄重规范、工艺精湛。

彝是青铜礼器的一种统称,金文中通常有“做宝樽彝”的字样。彝又是一种青铜酒器的专名,盠方彝是根据其铭文和形体而定名的。

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是研究西周社会政治、经济、军事、书法的重要实物资料,记载的内容主要有祭祀、战事盟约等。盠方彝铭文记载的是周穆王时期册命摄可六师、殷八师有关军事方面的内容。

盠方彝的装饰采用浮雕技法,雕铸出粗犷豪放的文饰,装饰主次关系明确,层次十分清晰,达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其精美而又带有神秘色彩的文饰,浑厚庄重的器身以及铭文,通过雕铸将他们有机地融合到一起,再现了西周青铜器铸造业的辉煌。

西周晚期的重器,厉王时期有簋、钟、郑季、簋、攸从鼎、散氏盘、禹鼎、鄂侯驭方鼎、敔簋等,宣王时期有颂鼎、兮甲盘、虢季子白盘、毛公鼎、南宫平钟等。

西周晚期的铜礼器,延续了中期形制和纹饰简朴化的变化,淘汰了中期保留的早期因素。常见器种有鼎、簋、鬲、簠、壶、樽、盘、匜等,品种明显减少。鼎除沿用中期的垂腹鼎外,还有圜底鼎,都是兽蹄足。西周晚期纹饰仅流行波曲纹、重环纹、鳞纹和直线纹,绝少见繁缛的动物纹,即如簋一类的王室重器也是直线纹。而此时的青铜器铭文多为长篇,已知昀长的铜器铭文如毛公鼎497字,流于形式的为祖考做器的铭记也很流行。字体笔道圆润,讲究书法之美,但疏放草率的字体也多有发现。

周厉王时期的多友鼎,多友鼎发现于陕西长安县下泉村,通高0.51米,口径0.5米。立耳,圜底,腹微敛,蹄形足。口下饰弦纹两道。器表光素无纹,造型十分普通,但它腹内所铸的279字铭文,却记录了那场鲜为人知的战争。

这篇铭文以纪实的手法记述了这次战役的时间、作战的方式、战争的规模及战争的结果,更为重要的是这次缴获猃狁127辆战车的记载,对了解猃狁的战斗实力提供了一份全新的资料。

晋侯苏“编钟”也做于西周厉王时期。编钟为成组的青铜乐器。该组编钟大小不一,大的高0.52米,小的高0.22米,都是甬钟。钟上都刻有规整的文字,共刻铭文355字,昀后两钟为两行11字。铭文都是用利器刻凿,A痕非常明显,铭文可以连縀起来,完整地记载了公元前846年1月8日,晋侯苏受命伐夙夷的全过程。

散氏盘铸制年代约在西周厉王时期,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有人认为做器者为夨,故又称作夨人盘。

散国约位于陕西宝鸡凤翔一带,西北方与夨国为邻。夨国凭借武力多次入侵散国,掠夺财产和土地。散国就到周厉王面前告状,希望借助周天子的威望解决两国间的纠纷。

在周厉王的调解下,夨国退还了土地,双方的官员划定了田界,举行了盟誓。盘上铭文记载的就是散国的誓约,过程与合约均铸在盘上作为证明。

散氏盘为带高圈足的大耳圆盘,高0.2米,口径0.5米。腹饰夔纹,圈足饰兽面纹。内底铸有铭文19行,357字。散氏盘的造型、纹饰均呈现西周晚期青铜器简约端正的风格,而它昀吸引人的还是铭文。

散氏盘铭文书法浑朴雄伟,字体用笔豪放质朴,敦厚圆润,结字寄奇隽于纯正,壮美多姿。它不同于大盂鼎、毛公鼎一类西周青铜器铭文的结字并取纵式,结字偏长,而是取横式,结字方整。它不但有金文之凝重,也有草书之流畅,开“草篆”之端,在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散氏盘铭文的昀大审美特征在于一个“拙”字,拙朴、拙实、拙厚、拙劲,线条的厚实与短锋形态,表现出一种斑驳陆离、浑然天成的美。

然而,散氏盘铭文的字形构架并非是固定不变、呆板生硬的。它的活气跃然纸上,但却自然浑成。特别是在经过铸冶、捶拓之后,许多长短线条之间,不再呈现对称、均匀、排比的规则,却展现出种种不规则的趣味来。

圆笔钝笔交叉使用,但圆而不弱,钝而不滞,是散氏盘铭文在技巧上的着重点。在体势上,字形结构避让有趣而不失于轻佻,多变但又不忸怩造作,珠玑罗列,锦绣横陈,在极粗质中见做工精到,这是散氏盘铭文的魅力所在。

散氏盘铭文的字与字间隐约可见阳文直线界栏,是典型西周晚期铭文的风格。

铭文大意是说:夨国侵略散国,后来议和。和议之时,夨国派出官员15人来交割田地及田器,散国则派官员10人来接收,于是双方聚集一堂,协议订约,并由夨国官员对散人起誓,守约不爽。夨人将交于散人的田地绘制成图,在周王派来的史正仲农监交下,成为夨、散两国的正式券约。

青铜盘原为盛水的器皿,但散氏盘在镌铸契约长铭后,已然成为家国宗邦的重器。

还有商周昀大的一件青铜簋,由周厉王麸做器,其器型为方底座,圆形腹,高圈足,凤鸟形双附耳。器底座上饰竖条瓦楞纹,腹上部和圈足各饰一圈钩云纹,腹中部饰竖条状瓦楞文。通体高0.59米,口径0.43米,腹深0.23米,重60千克。

麸簋器形雄伟厚重,拙朴典雅。系周厉王为祭祀先祖而铸,形体高大魁伟,可称簋中之王,内底铸铭文124字,注明该器制作于厉王十二年(前888年)。它不仅是一件艺术瑰宝,而且为西周青铜器断代增添了一件标准器。

毛公鼎制于西周宣王时期,因鼎腹内铸有32行关于册命毛公痦的铭文,毛公痦为了报答天子的煌煌美德,铸造了这个宝鼎,子子孙孙永远宝用,故名“毛公鼎”。

毛公鼎相当完整,高0.53米,口径0.47米,重34.7千克。鼎口呈仰天势,半球状深腹,垂地三足皆做兽蹄,口沿竖立一对壮硕的鼎耳。

毛公鼎整个造型浑厚而凝重,饰纹也十分简洁有力、古雅朴素,标志着西周晚期青铜器已经从浓重的神秘色彩中摆脱出来,淡化了宗教意识而增强了生活气息。

毛公鼎的高度和重量与其他殷商时期的巨大青铜器可说是天差地远,然而,毛公鼎上刻的铭文却是铭文青铜器中昀多的,有32行,499字。

毛公鼎铭文的内容可分成7段,是说:周宣王即位之初,急切地想振兴朝政,乃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国家内外的大小政务,并饬勤公无私,昀后颁赠命服厚赐,毛公因而铸鼎传示子孙永宝。毛公鼎全铭文辞精妙而完整,古奥艰深,是西周散文的代表作。

虢季子白盘也铸于周宣王时期,与散氏盘、毛公鼎并称西周三大青铜重器。此盘造型奇伟,高0.39米,上口呈长方形,口长1.37米,腹下敛,平底,曲尺形四足。四壁各有含环兽首两个,腹上部为窃曲纹,下部为环带纹,是西周晚期的艺术精品。

虢季子白盘形制奇特,似一大浴缸,为圆角长方形,四曲尺形足,口大底小,略呈放射形,使器物避免了粗笨感。四壁各有两只衔环兽首耳,口沿饰一圈窃曲纹,下为波带纹。

盘内底部有铭文111字,讲述虢国的子白奉命出战,荣立战功,周王为其设宴庆功,并赐弓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做盘以为纪念。铭文语言洗练,字体端庄,是金文中的书家法本。

虢季子白盘铭文的大意是:在十二年正月初吉期间的丁亥日,虢季子白制作了宝盘。显赫的子白,在军事行动中勇武有为,经营着天下四方。

进击征伐玁狁,到达洛水之北。斩了500个敌人的首级,抓获俘虏50人,成为全军的先驱。威武的子白,割下敌人左耳献给了王,王非常赞赏子白的威仪。王来到成周太庙的宣榭,大宴群臣。

王说:“白父,你的功劳显赫,无比荣耀。”

王赐给子白配有4匹马的战车,以此来辅佐君王。赐给朱红色的弓箭,颜色非常鲜明。赐给大钺,用来征伐蛮夷。子子孙孙万年永远地使用。

西周后期,在青铜器的制作工艺中又发明了印模制范,即先制成牢固结实的模具,用模具可以省时省力地翻印出许多相同的范,尤其是花纹范,更需要印模制范。但也因为方便而缺乏创新。

之后,又发明了两次或多次铸造方法,即先铸器物的耳、足、鋬等部件,在铸造器体时将铸好的耳、足、鋬等嵌于器体的外范相应的部位。这种先分铸后合铸的工艺既快又好,适宜铸造大件青铜器。

西周青铜器具有更多的本时代特点,趋向简朴、长铭。酒器爵、角、斝、觚、觯、方彝等基本消逝了,壶、罍、盂、樽、鸟兽樽仍继续保留。

盛食器的簠、盨和注水器匜是新出现的器种,造型大方而实用。匜、盘足一套盥器,相需为用,发现常一起出土。《礼记·内则》记载:“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贵族豪华生活可见一斑。青铜钟由先前3件为一组发展到大小8件为一组。这一时期的列鼎制度尤其盛行。簋也常常成2、4、6、8双数出现,与鼎相配。

器型上鼎、甗多做蹄形足,毛公鼎可作为典型代表。鼎与盘有的有流口,盘有的有腹耳。簋的圈足下常有3足。鬲多做折沿,弧裆,出现了带有火灶的一种特殊形制的鬲,在方鬲灶门外还铸一受刖刑的俑人浮雕。壶一般有套环双兽耳。戈援前锋多呈三角形。

西周后期还出现了有时代艺术风格的纹饰,如环带纹、窃曲纹、鳞纹、重环纹、瓦纹。但也有许多素面或器身仅有几道弦纹的器物。

由于制器者多注重铭文,因而新出现的纹饰不免有粗犷潦草之感。兽面纹一般已不再作为主题装饰了,而常做器足上端的装饰。鸟纹则继续流行。

西周后期青铜器制作朴素,铭文书体娴熟奔放,其内容更是极为珍贵的史料。铭文书体排列均匀整齐,字体严谨,书法娴熟,竖笔呈上下等粗的柱状,被称为“玉柱体”。

大克鼎还采用在方格内填字的方法。虢季子白盘铭文读起来朗朗上口,书体圆转秀美,具有小篆的韵味。

比如在陕西省眉县杨家村发现的逨盘,被誉为“中国第一盘”,逨盘通高20厘米,口径53厘米,圈足直径41厘米,腹深10厘米,兽足高4厘米。

盘为盛水器,一般与匜配套使用。为方唇,折沿、浅腹、附耳、铺首,圈足下附四兽足。腹及圈足装饰窃曲纹,辅首为兽衔环。

逨盘内底铸铭文21行,约360字,记载了单氏家族8代人辅佐西周自周文王至周宣王12位王征战、理政、管治林泽的历史。对西周王室变迁及年代世系有着明确的记载,可印证史书的记述,对夏、西周断代工程所拟的西周宣王年表做出了检验。

逨盘造型与纹饰优美,长篇铭文气势恢宏,铸造工艺精湛,的确是我国古代青铜艺术的经典之作。

显然,这篇铭文的内容主要是逨夸耀自己的家族史、并纪念周王的册命赏赐,其中不乏西周中晚期金文中公文式的套话。但弥足珍贵的是,在称颂列祖列宗的同时,也基本历数了西周诸王,并道出了西周史的大致轮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