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中学生交往过程中的摩擦和失败

如题所述

中学生正处于叛逆期,家长绝对不能硬碰硬,在交往过程中,应该以理服人,这样孩子才会更听话,而如果是同龄人,交往之间应该记住‘谦让’这个词,互相退让一步,则一切就都会海阔天空了。总之,中学生交往过程中应该更多的是宽容,无论是长辈之间还是同学朋友之间,都应该各退一步,家长平时要多找孩子谈谈,只有这样才能打开孩子的心扉。
希望采纳,我就是一名中学生,所以对中学生的心里十分了解,如果遇到这类问题可以找我噢。加我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2-20
人际交往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它伴随着人的一生,人的幸福、快乐、成功或痛苦、烦恼、失败,都或多或少地与自身的人际交往状况有关。成功的人际交往是人们生活幸福,学业、事业成功的关键。

高中生正值青春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人际交往的需求愈加强烈,交往的范围不断扩大,交往的方式逐渐增多,正进入人际交往的“快速发展期”。但是, 许多同学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在人际交往中屡屡受挫,不断发出“做人难”的感叹,因而临难而退,把自己封闭起来,最终导致冷漠、孤独。高中生人际交往受挫的原因很多,就心理方面而言,恐惧、自卑、封闭、孤僻、自傲、嫉妒、自我中心、多疑等心理障碍是造成交往受挫的主要因素。今天我就高中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与同学们进行一些交流。

一、 心理障碍表现种种

1、恐惧心理引起交往受挫

恐惧心理表现为与人交往时(尤其是在大庭广众之下),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害怕,以致于手足无措,语无伦次,严重的甚至害怕见人,常称社交恐惧症。一些同学害怕考试不及格,担心学业不佳,担心评优落空,担心自己的体力、能力不是一流的,害怕寂寞、孤独等,这些恐惧心理使他们生活暗淡、不愉快,给他们带来一系列不良的心理反应,使他们失去言谈举止的原则,结果导致个别同学一见生人就脸红,说话紧张,词不达意,甚至不愿在公共场所露面,不愿接触他人,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等;或者是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唯恐自己达不到人们的评价标准而被人耻笑,于是就对人做假,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以消除自身的不安,从而拉大了自己与周围同学的距离,人际关系变得疏远。

2、自卑心理造成交往受挫

自卑心理表现为在人际交往中想象成功的体验少,想象失败的体验多,缺乏自信,总认为自己不行,因而丧失交往的勇气和信心。自卑的浅层感受是总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层的体验是自己看不起自己。一些同学当所处的处境发生变化,面对周围的“佼佼者”,自己原先拥有的光环不再那么耀眼时,便产生自惭之感,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形成自卑心理。自卑的同学有的期望过高,不切实际,在交往中总想使自己的形象理想完美,惧怕丢丑、受挫或遭到他人的拒绝与耻笑。这种心理使自卑者在交往中常感到不安,因而常将社交圈子限制在狭小范围内,不敢涉足新的交往情境,因而他们的交往水平很难提高,这又使他们降低了对自己交往能力的评价,变得更加自卑。

3、封闭心理引起交往受挫

有些同学把“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等奉为座右铭,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等统统掩盖起来,试图与世隔绝。严重者对任何人都不信任,怀有很深的戒备,因而隔绝了人际交往。

4、孤僻心理引起交往受挫

孤僻心理的表现主要有两种,一是孤芳自赏,自命清高,不愿与人为伍;另一种是自惭形秽,害怕别人不接纳自己,因而独处一隅。前者我们称之为“清高型”,他们总觉得别人都是低级无聊、庸俗浅薄的,不值得交往。由于这种傲视一切的思想在作怪,即使有时想“迁就”一下他人,也显得很不自在,别人自然也不愿接受这种恩赐般的“俯就”。这种“傲慢与偏见”最终是自讨苦吃。后者我们称之为“自惭型”,他们往往因生理上的某些缺陷而常常体验着不能与常人相比的失望和痛苦,往往产生自轻自贱的情绪,由此陷入孤独的境地。

5、自傲心理所致交往受挫

自傲在同学的人际交往中表现为傲气轻狂、居高临下、自夸自大,过于相信自己而不相信他人,只关心个人的需要,强调自己的感受而忽视他人,高兴时手舞足蹈,海阔天空,不高兴时乱发脾气,很少考虑对方的反应。与熟识的人相处,常过高地估计彼此的亲密程度,使对方出于心理防卫而疏远他。有的在一些后进生面前自我炫耀,轻视他人,常使对方感到难堪、窘迫;有的过高地估计自己,傲视一切,不能与人平等地交往。

如:某同学以总分超过“入取分数线”20多分的绝对优势考入学校。入学后,他偶然得知自己的分数比班上大部分同学高出许多,因此,他产生了一种优越感。在与其他同学的交往过程中,他总是不自觉地扮演着“优胜者”或“领导者”的角色,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与周围的同学交流,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他常常在不经意间伤害了别人,造成与同学之间的冲突和摩擦。不仅如此,他甚至连自己的任课教师都不放在眼里。渐渐地,同学们离他远去,不愿意与他交往;教师也对他产生了不良的“观感”,对他印象不佳。在“离群索居”的孤独中,小张逐渐陷入了极度苦闷的情绪之中。

上述案例中,这位同学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自我评价的认知偏差。他过高地估计和评价自己,同时又过低地估计和评价别人,自负心理膨胀,自以为是,盛气凌人;在人际交往中,从不考虑对方的需要和感受,这样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必败无疑。

6、嫉妒心理造成交往受挫

嫉妒心理是人际交往的大敌,嫉妒往往导致人际冲突和交往障碍。嫉妒心理出现以后,很快地就会导致嫉妒行为,例如,中伤别人、怨恨别人、诋毁别人。而更强烈的嫉妒心理还有报复性,它把嫉妒对象作为发泄的目标,使其蒙受巨大的精神损伤。实际上,嫉妒心理及相应的嫉妒行为除了暂时地平衡他们的心理之外,毫无可取之处。一方面,身受其害的嫉妒对象会远离这个“作恶多端”的嫉妒者,旁观者也会对嫉妒者的小人行径不满,嫉妒者以前建立的一些人际关系也可能由此而失去和谐,变得紧张起来。另一方面,嫉妒者也并不是一个胜利者,他们自己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痛苦,在以后的交往活动中也会裹足不前,不敢与那些条件优越或者有很强能力的人交往。

如:王同学和李同学原本是一对好朋友。平时她们一起出入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宿舍、食堂,可谓形影不离。她们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人生目标;她们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两人的学习成绩都很好。后来,王同学被同学们推选为学生会的干部,这时李同学的心理就失去了平衡。她认为,两人的学习成绩、工作能力等都不相上下,各方面表现也差不多,为什么好友小王能当学生会的干部,还被评为“三好生”,而自己却“一事无成”呢?小李百思不得其解,越想心情越糟糕,心中开始滋长不满和怨恨情绪。从此,两个好友开始疏远,小李还经常无中生有,造谣中伤,使小王受到伤害,两人关系越来越紧张,一对好朋友似乎变成了仇人。

上述案例,在同学的人际交往中屡见不鲜,其根源是“嫉妒”这种情感障碍在作祟。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如相貌、家庭环境、学习成绩、能力素质、人际关系等,于是他们对比自己“强”的同学又妒又恨,在背后千方百计地诋毁他人。这种嫉妒心理产生的根源,正如培根所说:“嫉妒者往往自己没有优点,又找不到别人的缺点,因此,他只能用破坏别人幸福的办法来安慰自己。”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应多从提高自身修养上下工夫,要树立自信心,要勇于接受自己、悦纳自己,继而完善自己、提升自己;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你自身条件的优劣,而是因为你的存在,存在本身就是价值。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嫉妒只会失去别人的信任和尊重,到头来,也就失去了自我和本真。

7、自我中心造成交往受挫

自我中心是人的一种个性特征,在交往中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有些同学为人处事往往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而不考虑别人的兴趣或利益,完全从自己的角度,从自己的经验去认识和解决问题,似乎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就是他人的认识和态度,而且他们固执己见,不容易改变自己的态度,盲目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令人叹惜的是,有些同学死守自己的一切自尊,将自己困在狭窄的自我圈地里,竭力为自己建立一个完美的形象却又无力“独自作战”,而强烈的自尊使得他们不愿意接受任何人的援助之手,作为交往心理障碍的自我中心极大地缩小了一个人的交往领域,告别了老朋友,也阻挡新朋友的出现和来临,使自我中心者又平添了几份烦恼:封闭、孤立、隔离、自卑。

8、多疑心理引起交往受挫

多疑是一种完全由主观推测而产生的不信任心理,他们往往整天疑心重重,或是无中生有,结果认为人人都是假的,不可信,人人都不可交。有些同学在某些方面自认为不如别人,因而总以为别人在议论自己,看不起自己,算计自己。如果别人在一起说话时对自己投来了不经意的一瞥,他会认为别人在说自己的什么坏话;如果有人开了极平常的善意的玩笑,他也会信以为真,怀疑别人早就对自己有意见了,即使是别人相互之间的指责,他也会认为这是“指桑骂槐”。有些同学以前由于轻信别人,在交往中受过骗,蒙受了巨大的精神损失和感情挫折,结果万念俱灭,不再相信任何人。由于多疑而不相信别人,人为地局限了交往面,失去了凡人本应享受的一份欢乐。同时,还挫伤别人的感情。多疑,似一条无形的绳索,束缚了人的手脚,使人远离朋友,远离人群。

二、 心理障碍克服方法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不仅影响着同学们之间的正常交往,而且也影响着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大家要努力克服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提高交往水平。

1、正确地认识自我

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对自己估计过高或过低,都将会阻碍正常的人际交往。因此,我们应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自我。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多方面、多途径地了解自我,不只从稳定的生活世界周围,而是从自己的整个生活经验来了解自己。既要了解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自己与别人的差别,也要了解自己操纵周围事物、把握周围世界的状况;既了解自己的能力、身体特征,也了解自己的性格、品德等等。这样,才可能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使自己在范围广大的交往领域中适应各种交往情境。其次,要让学生学会从周围世界中获取有关自我的真实反馈,避免自己的主观理解所带来的误差。另外,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还要学会认识自己的实力,避免自傲或自卑心理的产生。最后,要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不仅要了解自己的长处,也要了解自己的短处,以便更好地在交往过程中吸取和学习别人的长处。

2、客观地悦纳自己和他人

成熟的、健康的交往模式应该是“我好———你也好”、“我行———你也行”。这种心态的特点是,充分体会到自己拥有一种强大的理性能力,并对生活的价值有着恰当的理解,是相信自己与相信他人,爱自己与爱他人的统一。这种人能客观地悦纳自己和他人,正视现实,他们善于去发现自己、他人和世界的光明面,从而使自己保持一种积极、乐观、进取、和谐的精神状态。“我好———你也好”、“我行———你也行”的心理状态,既有助于人际交往,也有助于心理健康。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喜欢自己,也喜欢别人,学会爱他人并能体验和接受他人的爱,尊重自己,同时更要尊重他人,以奠定平等交往的心理基础。

3、掌握交往技能

人际交往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技术。同学在人际交往中应掌握以下几种交往技能:

(1)避免争论。心理学家建议,解决不一致的最好途径是讨论、协商,而不是争论。争论的结果,往往是双方比以前更相信自己绝对正确。

(2)宽容别人。在人际交往中,切不可因为别人有这种那种缺点就横加挑剔、指责,甚至故意疏远、嫌弃、过分苛求别人,到头来只能使自己变成一个孤家寡人。

(3)真诚待人。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有价值、最重要的一种特征。要做到努力地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而不是把自己的价值观、个性强加于人;当别的同学有求于自己时,只要是正当的要求,就要尽自己所能满足对方的要求,当别的同学有困难时,要主动地帮助。

(4)善意批评。在长期的人际交往中,要想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协调,为别人的错误提供必要的反馈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我们要掌握以下几种批评的技巧:批评从称赞和诚挚感谢入手,批评前先提到自己的错误,间接提醒他人注意自己的错误,批评的措词和态度应该是友好、真诚的,使对方感受到你的批评之后的善意和友情。

(5)恰如其分地表现自己。在交往中应做到不卑不亢,自然地与人交往。而不是刻意地想引人注目,惹人喜爱。那样做反而会惹人生厌。

(6)少说多听。在交往中,要善于从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要善于聆听对方的谈话,而不能只顾自己滔滔不绝,让对方做你的听众。

(7)增加交往频率。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要主动地找同学谈谈心,讨论一些问题,交换一些意见,互相传递信息;也可以一起下下棋、打打球;还可以搞点郊游、远足之类的集体活动,以加强对对方的了解和信任。

(8)坦然认错。交往中,如果发现自己有什么过错的话,要尽早地向对方认错,争取对方的谅解。切不可为保全自己的面子不敢认错,甚至文过饰非,那样势必会失去对方的信任。

同处在一个班级,学生的人际状况却有很大的不同。根据人际间的吸引、漠视和拒斥的关系,可以将学生在班上的非正式人际关系中的地位分出6种类型:

1. 小团体,指二三个或四五个交往甚密、义气相投的同学,且具有一定的排他性;

2. 人缘型,就是班级中最受欢迎的人;

3. 嫌弃型,就是班级中最不受欢迎的人;

4. 首领,是指在一些活动中自然涌现出的能担负领导这些活动的同学;

5. 孤独者,就是很少与他人交往,他人也很少与其交往的人;

6. 互拒者,指相互敌意或歧视的成员。

人缘型是班上的“明星”,令人羡慕。他们在班上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受到大家的重视和赞美,因而具有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应该说,内心里每位同学都希望自己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就是“得人缘”,但有不少同学对此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如有的以为人缘就是会拉关系,有的视为是哥儿们义气,还有的觉得是讨好卖乖,等等。其实,研究表明,人缘型的学生之所以受同学们欢迎,是由于他们具有受人喜爱的个性品质:

1. 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对人一视同仁,富于同情心;

2. 热心班集体的活动,对工作非常可靠和负责任;

3. 待人真诚,乐于助人;

4. 重视自己的独立性,且具有谦逊的品质;

5. 有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

6. 有审美的眼光和幽默感;

7. 有动人的仪表。

可见,人缘不是刻意追求得来的,而是对一个人优良的个性品质的回报。

马克思说:“友谊需要用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毫无疑问,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也应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宽容、相互接纳、相互承认、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而不是相互猜忌、相互讥讽、相互排斥或相互看不起。因此,同学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应该自觉地排除各种心理障碍,在正确看待自己的同时,更要正确地认识他人,这样,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才能和谐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