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后期名人金朝觐如何咏沈阳(上)?

如题所述

清末沈阳故宫鸟瞰

金朝觐:留都

鼎建襄平大业隆,留都犹有旧时宫。

三千化宇风云会,十二重楼烟雨中。

天柱峰峦群拱北,土门江水尽朝东。

太平应绘邠风什,伫待銮舆效祝嵩。

这首七律《留都》,是嘉庆年间辽沈文坛著名诗人金朝觐的作品。

金朝觐,字平亭,号銮坡,锦州府义州人。是乾隆年间以《解脱纪行录》扬名海内的清代散文大家金科豫的从兄弟。辽西金氏家族的兴起始于清初的金有成,他从征有功,入内务府, 赠文林郎。

五传至金成华,乾隆庚午(1750 年) 举人,官至知州。金科豫字笠庵,生于乾隆庚午年,毕业于沈阳书院,癸卯年(1783年) 中举人,曾在蜀、黔中地区为官。而金朝觐嘉庆年间进沈阳书院,是缪公恩的学生,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 中进士,官至四川崇庆知州。

约四十几岁即辞官回籍家居,有《三槐书画诗钞》传世,分四卷收诗五百余首。

金朝觐的诗内容丰富,笔调清新,情思丰厚,缪公恩评其诗云:

“……雕章琢句,自具性灵,而诗人温厚和平之意,盎然流露于楮墨间。”而七律《留都》,正是金朝觐在盛京沈阳书院师从缪公恩学习期间的作品。

诗的首联写清王朝的建立是千秋功业,从辽阳迁都沈阳,当沈阳成为留都时犹留旧宫。“鼎建”,指建立清王朝。“鼎”,在古代中国,人们一直把它作为立国的重器。“襄平”,古襄平郡,在今辽阳市。努尔哈赤于后金天命七年(1622年) 迁都辽阳东京城。诗的颔联、颈联写留都盛京的地理风貌。“三千化宇”,指宇宙的形成,自然的变化。

佛家认为,以须弥山为中心,以铁围山为外郭,是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合起来为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合起来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合起来为大千世界,总称为“三千大世界”。“风云会”,此处指风云际会,即变幻的形势。“十二楼”,指沈阳内城、外城的十二座楼阁。清嘉庆年间,沈阳已有凤凰楼,魁星楼,钟楼,鼓楼等十二座。《史记·封禅书》云:“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高楼多喻城市繁荣之貌。“天柱”,即天柱山,在沈阳城东二十里,清太祖的福陵,前临浑河,后倚天柱。“拱北”,群星环卫北斗星,以此比喻群峰环卫留都,典出《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辟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 之。”“江水尽朝东”:江水朝宗于海。这里说江水朝拜留都以比喻诸侯或地方官朝拜帝王。诗的尾联写在太平盛世应该写诗歌颂留都,等皇帝圣驾来到时诵诗祝颂。“邠风”,《诗经》十五国风之一,是周朝故都地区的民歌。“什”,篇什,泛指诗篇与文卷。“銮舆”,指皇帝的车驾,用作皇帝的代称。“祝嵩”,旧时臣下祝颂皇帝,典出《汉书武帝纪》:元封元年,汉武帝登嵩山,吏卒听到三次高呼万岁的声音。后来诗文中遂把祝颂皇帝,高呼万岁,称“嵩呼”。

作者在诗中通过对留都地理风貌的勾描及对在留都创立的功业的追忆,反映出对清王朝创建者的膜拜与颂扬。不必讳言,当时的教育是以儒家传统教育占统治地位,忠君报国的思想会影响到在沈阳书院学习的金朝觐。但就诗作分析,诗人笔下的留都,既是清朝的发祥地,又有“旧时宫”,“十二重楼”和“天柱”,地理位置重要,以诗呼唤对沈阳这座留都的重视,还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金朝觐:文溯阁

在沈阳书院学习期间,金朝觐还有一首五言古风也很著名:《文溯阁》——

星斗焕天章,熙朝制作光。

文昭灵宝瑞,书启酉山藏。

玉检涵蓬观,金题拥墨庄。

沿迴宗圣海,条理总皇纲。

考义详于度,垂谟典以常。

是尊天一阁,能益智千囊。

工轶碑摹篆,劳嗤石作仓。

薪传寻坠绪,逸事穷极荒。

勒鼎功同禹,铭盘志比汤。

留都思溯始,方策示无忘。

文溯阁内景(上悬御笔“圣海沿迴”匾)

文溯阁是盛京皇宫中的藏书楼。

在皇宫西路仰熙斋前,戏台、嘉荫堂之后,建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康熙、乾隆二帝为加强文化统治、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都曾谕令编纂类书。康熙年间编成《古今图书集成》,全书一万卷,分六编,三十二典,六千一百零九部。乾隆年间更下大力气在全国访寻历代遗书,历十年之功修成一部特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全书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收书三千五百零三种,缮录七部,建七处藏书楼尊藏。北方四处,即指盛京文溯阁、北京紫禁城的文渊阁、圆明园的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称“内廷四阁”或“北四阁”。同时,在杭州圣因寺建文澜阁,在镇江金山寺建文宗阁,在扬州大观园建文汇阁,称“南三阁”。七阁的建筑形式均仿宁波范氏藏书楼“天一阁”建造。在尊藏《四库全书》珍本同时,亦尊藏有《古今图书集成》。盛京阁名“文溯”,依乾隆皇帝《文溯阁记》中所说:是取“溯涧求本”之意,表达“不忘祖宗创业之艰,示子孙守文之谟”的良苦用心。乾隆帝每次东巡跸盛京旧宫必到文溯阁观览群书,并题有一副长联和“圣海沿迥”的匾额。

金朝觐读书的沈阳书院亦称萃升书院,初创于康熙五十八年,在小南门内奉天府尹署东侧兴建学舍开课。乾隆元年(1736年) 盛京工部侍郎李永绍,在奉天府学宫右侧兴建沈阳义学,后改称沈阳书院,址在大南门内。以后又经几次扩建修缮至嘉庆年间沈阳书院已规模初具。金朝觐在此读书时,由于沈阳书院离皇宫很近,对宫中建筑当有所了解,怀仰慕之心写成了这首五言古风《文溯阁》。

《四库全书》书影

诗的开篇就以美好的语言盛赞文溯阁藏书。“ 熙朝”,圣朝,多指本朝。前两句写康乾年间编成的《四库全书》及《古今图书集成》是天赐华章,如星辰般闪亮。这些书画是从深藏宝卷的酉山中取出的象征文德昭明通灵祥瑞的珍品。“文昭”,文德昭明。“灵宝”,通灵宝物。“书启”,书札的通称。“酉山”,即湖南沅陵西北之酉阳山,传说山中有秦人之藏书,典出盛弘之《荆州记》:“小酉山上石穴,中有书千卷,相传秦人于此而学,因留之”。“玉检涵蓬观,金题拥墨庄”,是诗人继续对丛书的赞美:这些书是玉做的书画之盖,金字题签的书籍之庄。“玉检”,玉做的书函之盖;“墨庄”,指很多的藏书。宋代刘式藏书千余卷,称其室为“墨庄”。“沿迴宗圣海,条理总皇纲”,写在这里(文溯阁) 读书,犹巡游在文化知识的神圣渊海,这里所收的书都是按皇帝纲纪总括按照经史子集划清了类别的。“沿”,顺流而下,“迴”,逆流而上,“宗圣海”,汉武帝尊崇儒家,此后历代封建王朝都尊孔子为圣人,定期祭祀,孔子后代和门人弟子也被封为“宗圣”之号,“宗圣海”,则可读为:儒家经典的渊海,文化知识的神圣渊海。乾隆帝为文溯阁题匾额即“圣海沿迴”。“条理”,指丛书编得条理分明。《四库全书》,依经、史、子、集四部分划分类别,故称“四库全书”。“总皇纲”,即总括以皇家之纲纪。“考义详于度,垂谟典以常”,指这些书考订义理时尺度周详,可做垂世谋划之典常。“是尊天一阁,能益智丰囊”,指文溯阁的建筑是遵照天一阁的式样建造的,这里集中了许多人的智慧与学识。“天一阁”,是明代嘉靖年间著名藏书家范钦之藏书楼,在今浙江宁波市。因藏书最怕火,范钦以汉代郑玄注《易经》中有“天一生水……地六成水”之句,将藏书楼命名为“天一阁”。由于清代珍藏《四库全书》之各书阁皆按天一阁式样修建,使“天一阁”誉满九州,而各书阁取名时,均取义于水,如“溯”“源”“渊”“津”等,亦本于此也。“工轶碑摹篆,劳嗤石作仓”,指摹写得工整胜似碑刻篆文,不怕有人笑话说这种辛劳像把碑石存入仓库之中。“嗤”,笑话。“薪传寻坠绪,逸事极穷荒”,指丛书所记载,将使师道传之不绝,事物得以仅存,因为在编修过程中为搜求逸事已尽了最大的努力。“薪传”典出《庄子·养生主》:“指穷于为薪,而火传也,不知其尽也。”是说用脂膏为薪,脂膏燃烧尽了而火却传延无尽。本来比喻形体有尽而精神不灭,后来也比喻学问技艺世代相传。“寻坠绪”,典出韩愈《进学解》:

“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坠绪”,指事物濒于衰绝而仅存者。“逸事”,指史书未载之事。“穷极荒”,极远之处,指尽头。“勒鼎功同禹,铭盘志比汤”。诗人这里对修纂《四库全书》进行了总体评价,认为其功劳与治理洪水、划分天下为九州的大禹相同,应该记功于鼎上。而其领导与求新的志向与商汤可比,亦应铭刻于盘。“勒鼎”,即刻鼎,典出《史记·五帝本纪》:“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铭盘”,即在盘上刻铭文,典出《礼记·大学》:“汤之铭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留都思溯始,方策示无忘”,诗人在结尾两句又在评价《四库全书》编纂之功后,进一步颂扬收藏其书的意义、价值,说藏书楼用“文溯阁”为名,用意在追根于源,不忘祖业,图为这些典籍中所载之方策是经国之大道也。两句中之“溯始”,意为追根求谟。乾隆帝在《文溯阁记》中云:“此名更有含周诗所谓‘溯涧求本’之义,而予不忘祖宗创业之艰,示子孙守文之谟。意在斯乎!意在斯乎!”“方策”,本谓版牍、简策,此指古代典籍,典出《礼记·中庸》:“文武之道,布在方策。”这首《文溯阁》是金朝觐正在沈阳书院读书时怀着崇敬之心而精心写就的。有名师缪公恩指导,他已读过许多经典华章,耳濡目染,他似已满腹经纶,笔落翰飞,便选就“文溯阁”为题做起了文章。这首诗中他描写与颂扬了文溯阁所藏图书规模宏大,内容丰富,装帧精美,典籍珍贵,意义深远,价值非凡,功同夏禹,志比商汤。武玉梅在评鉴此诗时说它:“广征博引,文词典雅,但过于雕琢,有些晦涩。”我以为她评鉴得颇为中肯到位,读这首诗时,我们仿佛看到当时风华正茂的青年诗人吟诵此诗时的飞扬神采。在佩服其辞采华章的同时,不能不说有读汉赋、四六骈体之时那种晦涩难解之感。我们今天读它,既是为了对文溯阁有个深入认知,也是为了增加对当年文学现象的进一步了解。

金朝觐:与书华峰浑河垂钓

同是金朝觐,在写他熟悉的事物和生活时,情形就大不相同了。

《与书华峰浑河垂钓》,是他同时期写的另一首诗——

浑河滚滚来从东,大木浮出万山中。

水深巨鱼不亲岸,兴波鼓浪吹腥风。

华峰睹此忽技痒,计作长绳约百丈。

屈铁为钩饵以甘,抛向中流试穷想:

昨者筮得贯鱼占,今逢独丝钓鳌詹。

须臾衔索势将去,欲取姑与聊伏潜。

忽闻泼剌转骇绝,鳞甲激扬互明灭。

饥鹰苦羁黄金绦,驽马怒啮白玉埒。

蛟龙失水犹蜿蜒,何况凡鳞出重渊。

力敝已为人所制,目动吻张摇尾怜。

君不见西畔投竿落日边。

得鱼盈寸喜忘筌,我得其一抵百千。

这是我读到的迄清为止的第一首生动地描写在浑河钓鱼情景的古诗。从诗中所描述的情景看,当是金朝觐与朋友(或学友) 书华峰在浑河垂钓的亲身经历的真切记录。

这首古体诗依钓鱼的准备、钓鱼的过程到钓到大鱼的喜悦与感慨这个自然次序来写,大体分四个层次。前四句,先写浑河水深,“巨鱼”不近岸,简要勾描清嘉庆年间浑河水势与环境;第五句到第十句,写准备长绳、铁钩、甘饵,以及回想将会钓到鱼的梦兆;第十一句至第二十句是全诗第三层次,亦为全诗的核心,写钓到大鱼的生动情景。第二十一句到结尾,写钓得大鱼后的喜悦与感慨。

与《文溯阁》不同,诗中用典无多,仅有个别字词较生僻。如“昨者筮得贯鱼占”,“筮”,以蓍草占卜吉凶。“贯鱼占”,《周易·剥卦》中有“贯鱼有宫人,宠,无不利”的话,原指君主宠爱宫人像穿成串的鱼一样有次序,就没什么不好的。诗人这里借用“贯鱼”的卦辞,预示自己能钓到鱼。“鳌詹”,指大龟和蟾蜍。“詹”,通“蟾”,即“蟾蜍”。“欲取姑与”:是说将要得到它,必须暂时放弃它,典出《韩非子·说林上》:“将欲取之,故必与之。”“饥鹰苦羁黄金绦”:饥饿的苍鹰苦于被金链子锁着。这句是用来比喻大鱼被钓后的难受样子。“驽马怒啮白玉埒”句,“驽马”,指劣马,“白玉埒”,即白玉勒,用白玉制成的马衔。全句用以比喻大鱼上钩时挣扎的样子。“力敝”:力尽,“筌”:竹制的捕鱼工具。“得鱼盈寸喜忘筌”,是以得鱼忘筌这个成语形容捕得了鱼就沾沾自喜而忘记了捕鱼工具。

金朝觐在《与书华峰浑河垂钓》这首诗中,活灵活现地勾描了他与友人在浑河中钓到大鱼的过程,抒发了成功者的感慨。全诗层次分明,线索清晰,特别是第三层次写钓到大鱼的情景,细腻生动而富于感染力。“须臾衔索势将去”,写鱼上钩后急欲挣脱;“欲取姑与聊伏潜”,写人与鱼“斗智”。“忽闻泼剌转骇绝”,写钓鱼者听到泼剌声的惊喜;“鳞甲激扬互明灭”,写挣扎中的鱼跃出水面鳞甲闪烁,忽明忽灭;“饥鹰苦羁黄金绦,驽马怒啮白玉埒”,以鹰与马的形象比喻鱼在水中疯狂挣扎之态。“蛟龙失水犹蜿蜒,何况凡鳞出重渊”,抒发诗人的感慨。“力敝已为人所制”,写鱼已无可奈何的状态。“目动吻张摇尾怜”,细腻的拟人化勾描大鱼终于摇尾乞怜的惨状。这一系列描写,诗人变换着不同角度,创造出一个钓到大鱼的一刹那间的意境,由于既有场面的勾描又有鱼的各种状态的细腻描摹,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显示出诗人运用语言的功力。诗人将“欲取姑与”“摇尾乞怜”等成语入诗,也恰到好处,显示语言技巧的成熟,再加上大胆的夸张,一系列形象的比喻手法的连续运用,给诗作增添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产生了魅人的力量。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了美国作家海明威和他写于1952年的《老人与海》,海明威所以能很真切地写出老渔人桑提亚哥在深海中捕到大鱼的情景以及他顽强与鲨鱼群的搏战,是与海明威对海上捕捞生活的观察与熟悉分不开的。金朝觐写《与书华峰浑河垂钓》的时间是在19世纪之初,早于海明威近一百五十年,虽然他们写的是不同体裁的作品,气势也大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都能从对生活的观察中提炼可以进入描写层次的情节、细节,进行加工、创造。这种源于生活进行创作的方式,也会给我们今后从事艺术创作的人们以很多启迪。

同时,这首写于二百多年前的诗也让人想到对自然环境爱护的重要。当年的浑河,所以能有缪公恩笔下的“卷地东来山作障,排空西去海为门。声雪浪惊雷起,势压风湍阵马奔”的浩大气势,能如金朝觐在本诗中所描绘的“浑河滚滚来从东”,“水深巨鱼不亲岸”,关键在当年自然环境没遭破坏。这首诗也从历史角度提醒我们,要想在浑河里再捕到“巨鱼”,我们必须爱护我们的母亲河,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了!金朝觐是嘉庆年间辽沈文坛上一位有影响的诗人,他的《三槐书屋诗钞》中的五百余首诗作,让我们走近他所生存的那个时代,那个沈阳城的风貌,但应该说,不论是金朝觐还是当时的其他诗人、作家,都还沉浸在清代康乾盛世的辉煌之中,还没有能感觉从乾隆末年到嘉庆、道光年间,清王朝已经开始由盛转衰了。特别道光二十年(1840年),在英帝国主义发动的一场鸦片战争的炮舰的轰击下,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道光皇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丧权辱国的第一位皇帝。从此,强盛的东方大国清帝国一步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开始了受人宰割,受人欺凌的日子。所以,为了叙述方便,我将嘉庆以降迄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清朝末代皇帝宣统退位的一百多年,作为清代后期来写,而金朝觐则是这一历史阶段的第一位诗人。

其实,在乾隆皇帝长达六十年的统治后期,这个封建王朝已露出开始衰败的端倪。乾隆晚年,陶醉于盛世,游山玩水,奢侈豪华,穷奢极欲,耗费了大量钱财,国家库府积蓄几乎被他挥霍一空。而他犹恋权势,对大贪官和珅宠信有加。贪官当权,民不聊生,以致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嘉庆元年(1796年),就在嘉庆即位的当年,声势浩大的白莲教起义爆发了。

嘉庆即位的前一年,即乾隆六十年(1795年),做了六十年皇帝的乾隆决定将皇位传给第十五子,即爱新觉罗·颙琰。乾隆在即位之初就曾祷告过上苍,求上苍保佑自己长居君位,国泰民安,但他自己无论如何也不敢超过清圣祖康熙在位六十一年的先例。因此,在他执政六十年这一年,他正式宣布册立颙琰为皇太子,并决定举行内禅让出帝位,自己退为太上皇。这种帝位传接方式在清朝历史上是唯一的一次,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也不多见。

颙琰称帝,改元嘉庆,是为清仁宗。但他登基后的最初几年,根本难有作为,因为太上皇乾隆仍继续把持着朝政。直到1799年正月,八十九岁高龄的乾隆一命归西,他才开始亲政。但他从乾隆手中继承的,不但有君临天下的权势,还有日薄西山、悲风不息的动荡时局。

虽然为了扭转衰败的政局,嘉庆以铲除天下第一贪和珅打响亲政第一炮,紧接着实施整顿吏治,惩治贪官,倡导节俭,撰写《义利辩》《勤政爱民论》等文章颁示群臣等措施,内忧与外患却一直缠绕着他执政的日子,令他穷于应付,有志难展。

就在他登基的当年,川、陕、楚爆发了白莲教起义,此伏彼起,先后持续十年之久,以至直到嘉庆十年(1805年) 白莲教起义基本被平息下去他才第一次东巡盛京谒陵祭祖。嘉庆对此次东巡很重视,想借扑灭白莲教的余威,宣扬自己的政绩,因而祭典活动十分隆重,他还效仿康、雍、乾诸帝,赋诗撰文。他亲撰了全篇共八章的《盛京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