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人第一次听到河南方言是什么感受?

如题所述

1. 当我带媳妇儿回河南老家时,吃饭时妈妈一直说“上地啥都有!”媳妇儿悄悄问我,妈妈是不是基督徒。
2. 我大伯家的女儿要出嫁,但有些事情还没谈妥,最近老来跟我妈商量。我妈最后建议说:“先把日子定了,别的等男方过来瞧的时候再说。”“瞧”,河南方言里的意思是男方到女方家挨个登门拜访并送礼品。结果媳妇儿老委屈了,晚上可怜巴巴地问我,为什么她嫁过来对她不好?
3. 村里有人推着车,开着喇叭一路叫卖。每当清晨,一个熟悉的喇叭声经过时,媳妇儿就会说:“那个卖鹿茸的又来了!”她还觉得别人的台词很好笑,就模仿着那个人的声音一本正经地重复说:鹿茸,无效鹿茸!其实那个喇叭喊的是:卤肉,五香卤肉。
4. 我们喜欢说“中,中啊”。表示行的意思。现在媳妇儿无论什么事情,她要是觉得不行、不喜欢、不想要或者是劝别人不要那样做,于是所有人就能看到她手舞足蹈自由发挥的河南话:不中,不中啊,不能中啊!不要这么中啊!
5. 我们这里的长辈招呼晚辈,一般都会说:娃儿,blablabla。媳妇儿很感慨地给我说:这里处处充满了怜爱的感觉!!!
6. 媳妇儿GET到一个很喜欢的词:可美!(河南方言里要简短有力,点到为止)可美,真是我们最寻常不过的口头禅,大事小事觉得不错都可以这么说。但在媳妇儿的心中,这个词似乎只能用在书面,口头说出来老文艺了。时不时她就赶紧运用一下,对人家说:可美了!但不幸多了一个“了”字且音调过于延长,双方就会忽然冷场,在你看我我看你的疑惑中珊珊作别。场面十分好笑。
7. 最后是媳妇儿总结的,她说河南话就是把普通话里,一、二、三声调多尽可能地发成四声就比较像了。肯定不全是这样啊,但可能外地人听来就是这样吧。每次她觉得自己河南话说得很地道的时候,其实我们都好担心她下一口气喘不上来。我的家乡话是西南官话区域的(湖北荆州),而河南的主体方言是中原官话(俗称的“河南话”),我开始听到”河南话”时,还是有不适。对于“河南话”,我第一反应是:“河南话”声母韵母系统、声韵搭配与基本词汇不难懂,但是,“河南话”的四声与普通话的四声是完全错开的,每一个声调的发音都与普通话相去甚远。例如,阴平调的“她”字,普通话读的是很平稳的高平调,而“河南话”读的是先低、后骤然抬高。阳平调的“来”字,普通话是“先中音,再平稳地抬高”,而“河南话”是先高音、再骤然转为低音。这样一来,貌似“很好懂”的河南方言,因声调发音与普通话差异鲜明,听起来并不见得那么容易懂。再举一个例子:“飞来武汉”,这四个字,按普通话顺序正好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可是,如果按中原官话的腔调读,“飞来武汉”读出来的效果居然很像是普通话的“肥赖乌喊”,四声面目全非了。所以,对于非中原官话区域的人来说,听河南人说话,好颂如果语速快,对于声调恐怕有点跟不上来。西南官话主体的四声中的阴平与阳平与普通话相差不大,基本上也是“阴平处在高平,阳平发音偏低”,所以,我从我家乡话角度看,对于普通话的声调(尤其是阴平、阳平)很容易接受,相比起来,我对于河南话的声调,听起来并不是特别顺畅。相信很多外地人开始了解河南话都是从电视节目开始的吧。小时候特别红的就是电视上经常播放的河南豫剧,从以常香玉老师代表的传统豫剧,到小香玉老师代表的创新性作品。什么《谁说女子不如男》《朝阳沟》等等。作为河南邻居山西,到处都有河南人的身影,所以河南话作为山西方言外的存在,山西人根本区分不出来是河南哪里人,一听那个强调就知道是河南人。河南话其实是乡土味道比较重的,不像吴侬软语那么洋气。听不习惯的时候觉得挺土的,但是河南话很容易听懂。这可能是因为山西受到地形特征的影响,导致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两个村可能说的话都不一样,所以“山西话”是一个外行的提法,山西每个地方的口音都不一样,晋北的大同话接近包头口音,晋南的运城又比较像陕西话,所以差别实在太大了。但是河南由于多平原,即使每个地方有差别,差别也不像山西那么明显,所以不管在春晚舞台还是影视剧中,总会出现操着一口河南话的角色。最有代表性的标签就是那个“中”!真的是深入人心啊!春晚小品孙涛用河南话说“我骄傲”。我一直以为所有河南人都说“中”,直到有一次听到商丘人说了一声“管”,我都蒙了!“管”到底是管什么呢?到最后才知道“管”和“中”一样,都是“可以”“行”的意思,可以说蜜汁尴尬了。每个地方都有他特殊的表达方式,最令人纠结的就是管“喝水”叫“喝茶”。如果外地客人说想喝茶,结果倒来一杯白开水,不知道会怎么样呢?美国某超市,又到了下午打折的时间,一群华人涌入,只听一个声音高喊:真便宜啊!河南人欢迎打开历史宝藏。用河南话搞笑的《泰坦尼克号》对白。毕竟,大多数人第一次听到河南话,都是靠的影视剧这个神奇的现代传播手段。河南话的喜剧作品——《举起手来》。表示疑问,是:咦,这是弄啥哩!表达愤怒,是:奶奶哩个腿!这本来确实是河南省的独特本地方言,但是放到影视剧中,在那个特殊的环境,配上特殊的背景,就带上了不可避免的喜剧效果。《1942》中也有经典的河南话出现。就像天津话因为相声而带上喜剧色彩。恰如东北话因为小品而自带搞笑效果。河南话因为这些影视剧的故意恶搞,也变得有些奇怪的喜剧色彩。这种喜剧多是一种闹剧加上草根因素形成的一种特殊搞笑效果。除了影视剧,以小岳岳为代表的河南相声演员,也是拿河南话火了一把,将河南话喜剧效果更是推进了一步。需要知道一点,普通话是一种官方的,严肃的话语。想要达到一定的搞笑效果,方言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一些方言中比较有特色的话语。因此河南话就和四川话、粤语、东北话、天津话一样,出现在公众场合的时候,带上了喜剧效果。其实客观来看,河南话是北方中原官话的重要分支,是河南省悠久历史文化的表现之一。希望以后大家听到河南话,能不觉得那么搞笑,去感受那种河南人特有的淳朴与厚道。那题主一定听到的是安阳林州话,我们同事有两个是林州的,跟我们说话也没感觉到什么,说的是普通话,可一旦他们两个说话,或者是他们给家里面打电话,就只能听到屋里哇啦的,就跟掌握了一门外语一样,神奇的很。外地人第一次听河南方言的感受,我也曾思索过这个问题,是会觉得河南话很土?还是会觉得很有意思。以前总认为外地人听河南话一定会觉得很土,但这些年这种感觉变了。在电视上或者出差过程中,会发现很多外地人会感到河南话有意思,而想学学河南话。有一个外地的同行就跟我说过,感到河南话很亲切,她说自己第一次到河南是去新乡旅游,在大山里见到一个农家老太太叫她“妮儿”,她感到温暖的不行,她是苏州人,第一次被别人用河南的调调叫“妮儿”,她觉得很有意思。不过我觉得河南话应该和任何一种方言类似,有一种自己独有的调调,听上去憨厚而淳朴,让人通过语言都能感到这方水土的乡音乡情,有一种舒服就得劲,有一种肯定叫中,其实每个地方的方言都最能代表这个地方的灵魂。方言是每个地方最珍贵的东西,我们对这个地方方言的感受取决于我们的内心,即使听不懂,也会从它的调调和感情里听出那份浓郁的感情。我们不管是出去旅游还是自己到外地,语言很难一下子转变,那么当外地人听到河南方言都会有什么反应呢。如果是去到周边的一些城市,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方便的。然而中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的语言都不一样,特别是河南方言更是独具特色,甚至让人有种喜感。我就谈一下我自己的经历,我的家乡是河南商丘,大学来到了上海,有时候和同学说话说的很着急,就拽出来我的河南话了,把他们逗得捧腹大笑。虽然现在推行普通话,但是大多数地方还是保存着自己的方言,而且很多地方的方言都是很难懂的,我对河南这几座城市的方言接触的比较多。第一个就是焦作的方言了,这里的方言就像在听文言文根本就听不懂。经常都把自己搞得晕头转向,还没有清楚在说什么。第二个就是商丘,方言就相对好一点,这里的地理位置处于省份的交界处,其实还是挺接近普通话的,不过有其特色,喜欢在什么东西后边加个嘚,比如说,洋车嘚,面条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