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龙资质平平 又无背景,为何能如此成功呢?

如题所述

第一个就是坚韧不拔的气质。于成龙当时很多年参加科举考试未中,家里的老父老母需要供养,在二老亡故以后,就开始了到广西罗城上任。之前的县令或死或逃,由此可见那里环境之恶劣。到了以后才真正知道什么叫恶劣。办公场所就是三间茅屋,只能住在关帝庙里。就这样处理者当地的政务,结果经过三年的治理,有成效了。



第二个是严格执行。在罗城取得成绩后,调到更大的地方,结果依然是成绩斐然,这个就引起了中央的好奇和注意,他自己在总结发言的时候,就认为自己没有别的诀窍,就是执行得力。只要是政策有了,那就是不打折扣地执行下去,这样的结果就是你在百姓中树立了威信,治理的地区也就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第三个就是连接奉公。于成龙在四十四岁的时候才踏入仕途,可谓是大器晚成的,无论是武昌戡乱的时候还是调任直隶巡抚,都是廉洁奉公,连君主都很赞赏,称其为清朝第一廉吏。这个评价真的是高,可见他的品德是多么的高洁。

于成龙,真的是白手起家的,没有一个人可以帮助他,就凭着自己的坚持和努力,成为了一代廉吏,这个也是布衣变身为高官的例子,也是一个正能量的展示。对于这样的人物,我们能说的是什么?于老师,你是怎么做到的呢?面对着那么多的诱惑,面对着那么多的钱财,如何做到不心动、不行动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24

于成龙,以清廉能干著称,曾经三次评“卓异”政绩,被康熙帝赞扬:“清官第一,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字北溟,号于山,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

于成龙被任命为罗城县知县,在任上明确保甲制度,百姓安居乐业,全力耕作土地。1667年(清康熙六年),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后迁任湖广黄冈的知州,历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康熙二十年入京觐见。后升任江南江西总督。


于成龙在罗城首先在全城乡建立保甲,严惩缉获案犯,大张声势地“严禁盗贼”。在消除内忧外患的同时,于成龙十分注意招募流民以恢复生产,他常常深入田间访问农事,奖勤劝惰。于成龙在福建上任伊始,就做了一件为民称颂的好事。当时一清廷为对付台湾郑氏的抗清势力,实行了“海禁”政策。当地统治者不顾连年兵祸,民不聊生。在他的力争和主持下,先后使千余名百姓免遭屠戮而获释,贫困不能归者还发给路费。

于成龙的官阶虽越升越高,但生活却更加艰苦了。总督衙门的官吏在严格的约束下,“无从得蔬茗,则日采衙后槐叶啖之,树为之秃。”他天南地北,宦海二十余年,只身天涯,不带家眷,只一个结发妻阔别二十年后才得一见。他的清操苦节享誉当时。

第2个回答  2019-11-24
其实他是一个很有实力的人,善于隐藏,只是需要一个锻炼的机会,只要他有这个机会,他一定可以加油成功的
第3个回答  2019-11-24
因为于成龙清廉正直,身边就有一群有才能的人帮助,更有开明的领导支持他。
第4个回答  2019-11-24
对于国家需要有有趣无用的人消磨时间,但是更需要于这样的能吏来保证政权的稳定。识人之才的康熙自然知道封疆大吏不可能派去无能之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