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的水文效应及其反思

如题所述

梅城“一江两岸”的改造催生了“梅州模式”,“江河经济”加快了梅州的城市化进程,带动了城乡经济的发展。但是,我们在改造自然面前,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人类活动特别是城市化所带来的水文效应作出检讨和反思。

19.3.1 河流行洪

早在古代,我国劳动人民就对洪水的治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河流上修筑堤围和库坝、将原来的弯曲的河道裁直、主河槽加深加宽等防洪工程改善了局部的水流和航运条件,围垦的滩地则为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但是,另一方面,河流的自然状态也因此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如果所有的河岸都修成“铜墙铁壁”,把洪水完全约束在河道内,就会出现小洪水高水位的情况,形成严重的洪水灾害。一般堤防越牢靠,重要的堤段反而保不住。把洪水缩窄在人为渠道上,那么洪水越大,堤防就越高;堤防越高,洪水越大,即水位越高,人和洪水进行比赛,结果是人失败而不是大自然失败[2]。因此,传统的治水思想受到挑战,人们开始渴望恢复过去那种可以自由“亲水”的环境,提出了“还河流以原态,为洪水提供空间”的思想,目的是使河流在流量、泥沙输移、宽深比等方面达到动态平衡[3]

“梅州模式”在有条件的县、镇推行时要特别注意防洪标准的把握和河道生态问题。首先,不能把所有的堤围都修成“铜墙铁壁”,要根据它保护的不同区域确定不同的堤防标准;要做到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使防洪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同时,城镇发展和生产力布局也必须符合防洪规划要求,严禁盲目围垦、设障、侵占河滩及行洪通道。其次,在城市下游建拦河坝蓄水要严密论证,以免造成坝前泥沙淤积过甚或引发其他生态问题。以前梅州市主要河流中有87种鱼类,其中少鳞缨口鳅等4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以及国家一级野生水生动物鼋。现已建成和在建设的电站均未配套或设计配套建设鱼类通道设施,必然破坏洄游和半洄游鱼类朔河产卵繁育后代的自然环境,使其群体数量和全河段鱼类资源受到影响

梅州市拦河电站建设环境影响调查报告(梅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等,2004)。。在今后的拦河设施建设中务必考虑河道生态的影响及补救措施。

19.3.2 水体富营养化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越来越多;加上城市下游筑坝形成回水,改变了原有自然河流的特征,形成了类似人工江河湖泊或水库状况,致使自然水流速度减缓,有时甚至接近静止,严重地影响水体的自然充氧能力,进而影响水体的净化能力。下游西阳电站的建设使梅城形成“水中城,城中水”美丽城市景观。虽然市里成立了“梅江河保洁防污办公室”,但是,近年来的梅江水质是不尽人意的(表19.1),甚至出现过较为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现象。2002年6月间,梅江城区河段自东山大桥以下约1km处近五分之四的河面被水浮莲覆盖,严重的地方几乎不见水面,并呈现向上游蔓延之势……。几天来,梅州大堤管理处每日派出30多人、10船次,三班轮换作业,日平均打捞梅城河段水浮莲65m3

《梅州日报》(2002-06-08)。。据笔者2004年5月3日考察,西阳电站坝前水面极目之处几乎全被水浮莲覆盖(图19.3)。

表19.1 梅江干流若干断面水质监测结果 单位:mg·L-1

图19.3 西阳电站坝前水面被水浮莲覆盖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已给城市水问题提出了更多的挑战。梅州市区目前只有江南建成一个日处理能力为2万t的污水处理厂,全城至今仍未开征污水处理费。因此,要解决城市水质问题,必须加强排污企业的管理和监控,做好废污水净化和资源化工作,加快启动污水处理费的征收体制。

19.3.3 城区内涝

“一江两岸”的建设提高了梅江的防洪标准,把外江的洪水拒之梅州城外,保障了城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但与此同时,由于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又忽视了排涝问题,致使一到汛期便有部分街区发生内涝现象,从而影响交通和生活秩序,并造成一定财产损失。

由于城市化引起的内涝原因通常可归结为三方面:一是地面硬底化,雨水渗入地下的很少,径流系数明显增大;二是城市建设几乎将所有的鱼塘、莲塘都占用了,没有了滞洪的“水袋子”;三是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排水沟断面太小且坡度偏小,排水不畅通。由此看来,解决城区内涝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要编制雨水规划,包括对全市的排水系统和低洼地段排水设施进行全面整治、制定施工污水的管理办法等;其次要研究城市雨水利用问题。城市雨水利用措施,特别是利用城市绿地和洼地等,增加降雨对地下水的入渗补给量,一方面可以恢复天然降水对地下水的自然补给路径,逐渐减缓和恢复地下水的失衡状况,缓解地下水环境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大大减轻城市的洪涝威胁,使雨水为城市建设服务。因此,城市雨水利用是维持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水文地质环境的重要措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