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校十讲》读后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5
        对《新学校十讲》特别感兴趣的原因之一是,自己这些年几乎没有外出过,对新教育理念没有直接而全面的感受,拿到这本书,我就每晚上读十几页,大约三个星期读完的,读的过程很费劲,往往读一段,回过头来在回味一下,书中所述的一些前瞻性理念,一些科学的方法,一些具体而又详实的做法对我来讲,更是具有非同一般地指导意义。其中影响我最深,并与之共鸣的有如下两点:

一、“新学校”的“新”

“新”的本质:李校长开篇提及“新学校”,直接阐明了起学校作为的核心价值。何为“新学校”?就是讨论学校教育本源的问题。从书中的阐释,个人认为李校长所说的“新学校”,其实就是他心中,也是我们追求的“真学校”,阐发开来,最通俗的概括:就是学生快乐、教师幸福、社会满意的学校。李希贵校长在书中描绘了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是什么样子。从其详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如下图景:

“新学校”把关注“教师生存”(这里的生存含义较为宽泛,包涵 物质与精神、做法与想法等的事实状态)放在了首位。关于这一点,李希贵在他的着作《学生第二》中作了比较清楚地阐释:对一位校长或者教育管理工作者来说,关注学生首先应该从关注教师开始。在管理工作中,我们希望达到的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怎么来实现呢?发展学生还是要靠教师去实施。当学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也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教师生存状况改善了,学生才能得到真正的关怀,学校才会发展。

“新学校”最在意“师生的感受”。这个感受最理想的状态,李校长借一位学者从学生导向这个角度给与了回答:学校关心并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的同伴关系是和谐;有着丰富的可供每一位学生选择的课程;学校里充满着学生喜欢的地方和喜欢的活动;学生在学校里能够做好对未来的准备。通过这段描述,我们可以提炼出这几个关键词:公正、和谐、可以选择、喜欢的活动、适应未来的支持与准备。

“新学校” 达成这个“新”的着力点:为了体现和达成“新学校”的本质与本真追求,李校长结合北京十一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主要着重于“课程建设、专业领导与管理体系构建、多元平台搭建和文化生态构筑”四个方面发力,具体来说就是:开发适合学生的课程、构建互动的领导和管理体系,直观呈现了新学校理应为师生自由选择、自主发展而搭建多样化的平台,为管理者和教师发展提供新视角的校园生态。从李校长的阐述中可以看出,这四个方面起于学校“物质硬件”,但弥散于学校“文化和精神”。它们相互支撑,共同构筑起促进师生发展的、良性的、生态的成长系统(平台)。

二、“科学管理”的“科学”

“科学管理”的“科学”,其基本点是基于“事实”。

强调 “数据”、“实证”。《新学校十讲》这本书中列举了很多富有创新精神的测量评价方法和图表。正如李校长所言,新学校研究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课题,比起以往的学校管理研究,新学校的行动研究更注重用理科思维、数据分析来寻找问题突破的方向和行动改进的策略。书中第二讲不仅把“客户”这个企业管理名词引进了学校管理中,还为我们介绍了许多让人耳目一新的走向新学校的测量工具和方法。比如用帕雷托示意图、因果矩阵诊断表、鱼骨图等了解教师的真正需求和关键要求,并做出相应的诊断和改进。这种理性分析比以往经验型或直觉性决策更富有科学性和说服力。作为校长,中层干部、乃至一般教师,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往往是解决发展难题,引领学校未来发展方向的前提和关键,我们不妨借鉴李校长的方法,用数据说话,用图表分析,让我们的思维更富有逻辑性和周密性,少走一点管理的弯路,多提高点管理的效能。

“科学管理”的“科学”,其表现与运行形式在于“流程”。

李校长在书中借用了大量现代企业管理的原理,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提出“流程”的概念。他说,任何工作都有流程,任何工作的失误都是流程中某个环节出了问题。现在想来,无论哪项工作,都应先理清程序,科学安排各个环节,并采用严谨的操作模式以保证好的结果。我们的好多工作都没有明确的流程,因而结果不好时无人承担责任。有时有流程而不执行,也造成不好的结果。如购买图书,教师需要什么图书,学生喜欢什么图书,这应放在购书之前,否则,图书躲在仓库里睡大觉,无人明白。

“科学管理”的“科学”,其最高境界是无“管理”的“文化引领”。

        李校长在书中强调:“当一所优质学校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不能仅仅靠制度管理了。”所以他倡导的“科学管理”的最高境界,可以从这句话中去辩证理解,“当我们留有太多空间,又没有一种文化引领的时候,老师们就有可能无所适从,甚至各行其道、南辕北辙。所以,当我们有了最重要的制度,给管理留有空间的时候,文化引领就应该起作用了。可能有些方面没有制度,但是我们形成了‘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这样一些基本原则,在大的原则之下,我们可以去创新,用自己的智慧为学校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