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是如何把一手好牌打烂、逼反朱棣的?

如题所述

明建文帝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钦定的皇位接班人。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顺利登基,坐上了皇帝宝座。可是,朱允炆继位后,因为施政错误,最终逼反了时为燕王的朱棣。


原本,继承皇位的应该是朱允炆的父亲朱标,可朱标因病去世,朱允炆就被朱元璋指定为了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让包括朱棣在内的叔叔们,多有不满,但是,按照宗法制度,他是合理合法的皇帝,诸藩王也不敢说什么。

此时的朱允炆,是名正言顺的大明皇帝,得到天下士人的拥护。同时,他又实际控制着朝廷大权,没有权臣当道,军政大权都在他的控制之下。正常情况下,只要朱允炆不急不躁,有条不紊且相对平和的推行自己的治国理念,大明朝还真有可能在朱元璋之后,又一个治世。可是,朱允炆操之过急了。


一、朱允炆过于理想主义,又没有得力之人辅佐,是朱允炆逼反朱棣的根本原因。


朱允炆自幼饱读儒家经典,性情温文儒雅,对人宽厚,颇多理想主义,将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想像的过于美好。而现实呢?恐怕儒家典籍上所写的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朱允炆思想上的这一严重缺陷,导致他对现实严重的认识不清,必然会引发他做出一个又一个错误的决定。

朱允炆的这种思想类型,其实也并非全无好处,除了可以宽仁治理天下之外,还比较容易纳谏,包括批评他的谏言,都能虚心接受。所以,如果朱允炆身旁有类似汉朝霍光、三国诸葛亮、唐朝长孙无忌,亦或是明朝后期出现的大明首辅张居正,朱允炆的帝位也将会稳如泰山。只可惜,朱允炆身边是方孝孺、黄子澄、齐泰等一帮同样缺乏治国经验的“腐儒”。


二、朱允炆削藩过急,失去了藩王的忠心与支持。


明太祖朱元璋,定下了藩王守国土的策略,将包括自己的儿子在内的二三十位宗亲,分封为了藩王。同时,给与了这些藩王兵权。


朱允炆看到了藩镇的危害,却没有制定出削藩的正确策略,更没有掌握好削藩的尺度。古代藩王,最忌讳两件事情,一是挪封地,二是收军权。历朝历代因此被逼造反的事例,比比皆是。

朱允炆,不但直接夺兵权,而且还会将藩王废黜,调离封地,或者软禁。周王、湘王、齐王、代王、岷王,先后被废黜,并迁徙软禁。湘王朱柏,不堪其辱,举家自焚而亡。有了五王的前车之鉴,其他藩王为了自保,可选的出路除了造反之外,真不多了。此时的朱棣是不得不反。


其实,朱允炆完全可以加派监军,甚至是恢复锦衣卫,加强对藩王,以及将领的监控,同时做好安抚工作就可以了。毕竟,想完全杜绝藩王反叛,也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后来宁王朱宸濠不还是反了。


三、朱允炆过于迷信儒家的仁义,不懂军事,用人错误。


朱棣造反,其实也不可怕,毕竟天下人心还在朱允炆这里。


实际上,朱元璋留下的老将耿炳文,足以将朱棣限制在北平区域。可是,朱允炆在大军出征前,竟然说:“毋使朕有杀叔父名。”意思就是说,你不要杀了朱棣,给我抓活的回来。这就让中央明军行军打仗之时,畏首畏尾,数次失去了临阵斩杀朱棣的机会。

耿炳文战败固守,朱允炆又临阵换将,以李景隆替换了耿炳文,最终导致了中央明军大败。


虽然朱棣造反了,但是朱允炆还是可以使用儒家的仁义,同时做出保证,安抚其他藩王,并召集其他藩王,围攻朱棣的。可是,朱允炆此时,却表现出对其他藩王的不信任,召辽王、宁王回南京。结果,辽王顺从的回了京城,而宁王则被逼到的朱棣一方。


朱允炆屡出昏招,失败也就成了必然。


靖难之役,从1399年七月开始,一直到1402年六月,打了将近三年,燕王朱棣的地盘最多时,仅有北平、保定、永平三郡。朱允炆用了三年的时间,不但没能灭了朱棣,还让朱棣长途奔袭,一剑封喉,足见其在用人及军事方面的才能是非常非常的一般。


朱棣则是敢拼敢干敢冒险,还继承了朱元璋的杀伐决断,取得靖难的胜利,并不足奇怪。明朝在洪武之治后,又迎来了朱棣治理时期的永乐盛世,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至少在靖难之役中,还是正确的。


不知道失踪的朱允炆,最后做何感想,也许是无尽的后悔与无奈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