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冬眠的动物有哪些
1、旱獭属
栖息于草原、低山丘陵区。以牧草嫩芽、根为食。秋季啃食茎、叶。一般清明出蛰。早晚活动。出蛰后十天左右开始交配,年产1次,胎产2-9仔。集群穴居,挖掘能力甚强,集群穴居,秋季体内积存大量脂肪,秋后闭洞处蛰眠状态,次年春季3-4月份出洞活动。
2、蛇
0°C严寒是蛇类的致命低温,因此秋末气温降到约13℃以下时就必须找地下各种洞穴去冬眠。以北京为例,1月份地面平均温度虽低到零下5.4°C,但地下1.6米处的温度仍有7.5°C。而且温度变化很小,非常适合蛇的冬眠。
3、蝙蝠
蝙蝠一般都有冬眠的习性,冬眠的地方大都是在洞里,冬眠时新陈代谢的能力降低,呼吸和心跳每分钟仅有几次,血流减慢,体温降低到与环境温度相一致,但冬眠不深,在冬眠期有时还会排泄和进食,惊醒后能立即恢复正常。
它们的繁殖力不高,而且有“延迟受精”的现象,即冬眠前交配时并不发生受精,精子在雌兽生殖道里过冬,至翌年春天醒眠之后,经交配的雌兽才开始排卵和受精,然后怀孕、产仔。
4、刺猬
刺猬在巢穴中冬眠时,体温下降到6℃,在这种情况下,刺猬是世界上体温最低的动物,呼吸1-10次/分钟。枯枝和落叶堆是刺猬最喜欢的冬眠场所。此时人们如果焚烧落叶,将是刺猬的灭顶之灾。冬眠中的刺猬会偶尔醒来,但不吃东西,很快又入睡了,其如果过早地醒来会被饿死的。
5、睡鼠
睡鼠大约有二十种,分布在非洲、欧洲和亚洲,擅长爬树。它们天黑后出来活动,以果实和坚果为食。睡鼠是一种夜行性动物,晚间在树上灵活地窜来窜去,并寻觅橡树果、小昆虫等为食。睡鼠以完全冬眠而闻名。
它们不像其他的啮齿类动物那样储存食物过冬,而是尽量地多吃东西以储存脂肪过冬。在冬眠期间,睡鼠的体重会减轻近一半,体温随之下降,呼吸也减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旱獭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蝙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刺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睡鼠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一、“冬眠”的动物种类一般有以下三种:
1、蛇、蛙等两栖爬虫类,因其体温与周围环境配合,如环境温度下降则体温跟着下降;
2、松鼠类,体温平时保持恒温性,冬季低温时,为了避免体液在0℃以下结冻,也会进行冬眠;
3、熊类,严谨来说,熊的冬眠近于睡眠和冬眠之间。熊在冬眠时其体温只下降几度,能长时间不进食而呈睡眠状态。
二、冬眠过程
冬眠动物会在冬季到来时,为冬眠做好充分的准备,先挑选和建造好冬眠的地方,如中空的树干和地穴等,并用草、秸秆、叶子和毛等布置栖息之处。选择好冬眠地后,它们会成群的蜷缩着身子,耷拉着眼皮,以这种低耗能的形式度过冬天。
此时,它们的体温下降,通常在1~9℃,身体机能会大幅下降,如呼吸很弱,呼吸频率可以延至一小时一次;心跳变慢,心跳从原来的每分钟100下跌至2到3下;停止进食,或者是在短暂的苏醒状态中进行摄食。
冬眠动物靠的是它们自身的脂肪度日,特别是肩胛骨间棕色脂肪组织。当外界温度升高,动物会从冬眠状态中苏醒,这个过程长达数小时。苏醒过程的后半段,动物通过身体颤抖将体温提升到正常水平。
扩展资料:
变温动物一般都有冬眠行为,因为体内没有自身调节体温的机制,仅能靠自身行为来调节体热的散发或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来提高自身的体温。
当外界环境的温度升高时,动物的代谢率随之升高,体温也逐渐上升,它们便被动地离开不利的环境;当外界环境的温度降低时,动物的代谢率也随之降低,体温也逐渐下降。
所以它们或是移向日光下取暖来提高体温,或是钻进地下、洞穴中进行冬眠,或是游向温暖水域,或是进行夏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冬眠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