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祥的关于刘祥

如题所述

在福建汀州府一带,曾经流传过一首歌谣,其内容是:
张王李赵遍地刘,世世代代传不休。
刘家子弟多俊杰,三江南北芳名留。
这歌谣中的“遍地刘”,说的就是刘祥后裔繁衍之广、人口之多,这歌谣中的“刘家子弟多俊杰”,说的就是刘祥后裔英才辈出,代不乏人;刘祥后裔诞生了一大批杰出人物,为世人所瞩目,被编为歌谣,世代传唱。 赞入闽始祖祥公曰:
恭维祥公, 发自高皇, 中原望族, 世代书香;
为避兵祸, 背井离乡, 荜路万里, 历尽沧桑;
移居石壁, 拓地辟荒, 生息繁衍, 远播八方;
五洲四海, 创业图强, 利民报国, 辅政兴邦;
丰功伟绩, 赫赫扬扬, 祖德宗功, 万古流芳。 福建省宁化县石壁镇的南田村,原名葛藤凹,是唐禧宗乾符年间,刘氏入闽始祖刘祥肇基之地,自元代之时起,刘姓子孙往外发展,南田村已无刘姓人家在此居住,在谢氏民居后面,攀上山头就到了刘氏第127世祖祥公墓园,墓地硕大,但美中不足的是,旁边已经被外姓占去两坟地,坟前也因为外姓建了房子,侵占严重,这也是刘氏族人迁居外地,祥公墓年久失修所致也,所幸墓地还保留,裔孙吊唁有地,实乃祖宗之幸也。
墓地中间石碑为:左为:八仙下棋形,中为:唐刘氏大始祖考祥公妣张氏之墓,右为:祥公裔孙立。
墓地左右有一对联为:刘氏遗风昭前哲,祥云映日暖环球。
左边石碑是记载祥公之经历,碑文大意为:刘族第127世祖祥公,字图南,祖云,号子先,生于唐朝宪宗元和十五年庚子岁(公元820年),官至金吾卫士将,后封沛国公。
公原籍婺州之金华(现属浙江省) ,在唐僖宗乾符年间(公元874-888年),值唐末黄巢作乱,中年的祥公携子天锡公和孙从婺州之金华避居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洞葛藤凹(今南田村),流传子孙择地立业,祥公为客家刘氏之中代肇基祖也。公卒于唐昭宗天复二年壬戌岁(公元902年),享年82寿,祖与张妣合葬于宁化石壁葛藤凹(今南田村)八仙下棋形。
右边石碑记载重修坟地经过,文字如下:祥公,八十二岁谢世,谱载公妣合葬宁化石壁葛藤凹八仙下棋形,时历千载,族人迁离祖居地,乃至坟莹失传,近十余年,宁化刘氏族人,竭力寻觅,深入调查,反复考证,终遂人愿,祖墓原在今石壁南田村(原名葛藤凹)沙洲段屋背山,此处自古择为“八仙下棋形”,有文字为据,当地人称此墓为“天子地”,规模很大,但因时事变迁,只依稀可辨,经众多人士反复核查,属实无误,决定重修。
宁化刘氏联会于二00二年七月向海内外刘氏宗亲团体和宗亲发出《建坟启事》获得广泛热情支持,宁化刘氏带头斥资,香港等地刘氏宗亲会及海内外各地祥公后裔鼎力资助,使失修千年的祖坟重焕光彩,启裕后昆,万代兴隆。宁化刘氏联会 公元二00二年九月吉日 刘氏家庙,是各地客家刘姓子孙集资建造的客家刘氏总祠。古名“鲁王府”称为“王衙”,位于长汀城乌石山(古称龙首山)下王衙前,北倚卧龙山,面对宝珠南屏山,东临龙潭风景区、水东街,南通汀城主街道兆征路。
刘氏家庙始建于北宋淳化三年,奉祀三国时蜀汉昭烈帝刘备次子鲁王刘永及入闽始祖刘祥,故称“王衙”。以其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后裔繁衍之广、建筑所具特色著名于西闽。
“宋崇安进士刘子翔任汀州长汀主簿时,在家庙旁创建东山书院,曾请堂兄刘子恽来汀讲学三月,理学大师朱熹来汀也在东山书院讲学三天。”宋名儒杨方(长汀进士,官至广西提刑),明拔贡雷行瑞,请长汀进士汤志尧、举人戴良葵、范苹、谢松涛,上杭举人刘尚临,恩贡刘焕发等均在此讲学授徒。书院历经八、九百年,培养不少拔尖人才。清光绪年间曾任刑部主事的刘光第(“戊戌政变”六君子之一) 。曾于光绪21年回汀到刘氏家庙祭祖。现家庙中有他的拟联:“为肖子难为孝子,做良臣不做忠臣”。刘氏家庙的建筑为明代风格,占地1000多平方米,有门楼、边门、照壁,上中下三大厅,从前还有福德祠、朱子阁,桃园结义亭、左右厢房所组成,总共房间69间。正堂为单檐歇山顶式,面阔4间,进深4间,抬梁式结构,11檩前步郎,琉璃盖栋,屋檐梁柱,门栏窗格,门楼为三间四柱桥形式样,前有石砌台阶,有石狮一对。
刘氏家庙,据史志载:宋未文天祥和太平天国石达开部义军曾驻兵于此。苏区前,此处是“训政人员养成所”,培养大批工农革命干部,苏区时为兆征县委,兆征县苏维埃政府办公址。前空军司令刘亚楼上将,年少在汀中读书时,就住在此处。
据载:始祖刘祥公繁衍的客家后裔,播居闽、粤、赣、桂、川、滇、黔、浙、湘等省与港、澳、台以及南洋群岛及海外70多个国家。刘氏家庙由刘永尧(前长汀技校书记)等十几位退休干部首倡修复,规模宏伟庄丽,已列为长汀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