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需水临界期名词解释

如题所述

作物需水临界期名词解释:又称作物水分临界期,是指农作物在其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对水分的敏感程度不一样,其中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即由于水分的缺乏或过多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时期。

一、详细简介:

需水临界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只是说明作物在这个时期比其它时期更为需要水,对水分的反应更为敏感,而不是说在其它时期就可以缺水或多水,且需水临界期不一定是作物需水量最多的时期,而仅是水分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时期。

二、影响的机制:

在需水临界期内细胞原生质的粘度和弹性剧烈降低, 新陈代谢增强,生长速度变快,需水量增加, 作物忍受和抵抗干旱的能力大大减弱。

如果这时缺水,新陈代谢不能顺利进行,生长受到抑制,作物会受害显著减产。反之,若此期水分供应充足, 不仅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 而且水分利用效率也高。

作物需水量相关介绍:

1、计算方式:

在正常生育状况和最佳水、肥条件下,作物整个生育期中,农田消耗于蒸散的水量。一般以可能蒸散量表示,即为植株蒸腾量与株间土壤蒸发量之和,以毫米或立方米/亩计。

2、作物需水量:

是研究农田水分变化规律、水分资源开发利用、农田水利工程规划和设计、分析和计算灌溉用水量等的依据之一。

3、影响田间作物需水量的主要因素有:

气象条件、作物种类、土壤性质和农业措施等。气温高,空气干燥,风速大,作物需水量就大;生长期长、叶面积大、生长速度快、根系发达以及蛋白质或油脂含量高的作物需水量就大;就生产等量的干物质而言,多数碳3作物需水量大于碳4作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