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郭巨“埋儿奉母”被世人当做圣人传颂百年?

如题所述

原因:“埋儿奉母”是一个关于孝道的典故,孝道是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出处:元代 郭居敬 《二十四孝》

典故原文: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译文:话说郭巨原本家境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留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亲极为孝顺。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了一个儿子,郭巨担心为了养儿,不能很好地侍奉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却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

当郭巨挖坑时,地下二尺忽见一坛黄金,上书:“上天赐给郭巨,官方不能取走,民众不能夺走。”原来是上天感其孝道,奖励他的。夫妻带着黄金回家,老母幼儿都得到照顾。

扩展资料:

作品背景:

埋儿奉母,又名“为母埋儿”、“郭巨埋儿”,为中国传统民间故事此故事在东晋干宝所著《搜神记》、宋代《太平广记》、元代郭居敬的《二十四孝》、明代嘉靖时期的《彰德府志》等书中均有记载。

作品赏析:

埋儿奉母的故事,并不是要求广大人民群众尽愚孝,为了孝顺父母,就为所欲为。而是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尽心尽力孝顺父母的同时,棘手的事情也会迎刃而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21

因为其所传播的,是“孝心”。中国古人常讲:“百善孝为先”,可见孝道是古人看重的第一品质。

晋代有一个叫郭巨的孝子家境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与妻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

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欢天喜地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其实灌输这一理念的神话,在“二十四孝”中还有一些。比如春秋剡子的“鹿乳奉亲”、东汉董永的“卖身葬父”、东汉姜诗的“涌泉跃鲤”、三国孟宗的“哭竹生笋”等,无不是说孝行能感天动地,神人共赞。

这样的孝德神话,与孟姜女哭倒长城一样,可视为一种感人的艺术夸张,如若真将其当成现实生活,那就像把魔术当成特异功能一样,必然十分纠结,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扩展资料

类似“埋儿奉母”、“卖身葬父”之类的古代故事,带有浓厚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烙印,与现代文明和当今追求的法治精神背道而驰,即便是添油加醋的神话传说,也容易引发人们对于法律的漠视,其负作用可能大于正面效应,最好是当糟粕予以剔除。

媒体曝光一些地方的“女德班”宣扬女性应逆来顺受,精华与糟粕不分,就是不负责任、不动脑筋、将糟粕当噱头的结果。

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才有生命力。当今我们弘扬传统文化,必须是一种回归理性的继承,只有去粗取精,并融入时代元素加以冶炼,斑驳的传统文化才能沥去锈蚀、融进新钢,焕发既厚重又耀眼的光彩。

参考资料:人民网 - 媒体评“埋儿奉母”孝德故事:不宜较真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1-30

想必大家打小就对郭巨这个人有所了解,书中记载他因为“埋儿奉母”被人们视为榜样。整件事情大概是这样:郭巨原本家道殷实。在父亲死后他没有拿半分资产,和妻子两人赡养母亲。不久后妻子生下个男孩,他母亲十分喜欢这个孩子,于是就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孩子吃。

郭巨因此十分害怕,担心养这个孩子会让母亲过得不好,于是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可是母亲却不会再有了,我们可以把儿子埋了,好好孝顺母亲。”可是当他们挖坑时,突然出现了一坛黄金,上面写着:“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之后夫妻拿走黄金回家孝顺母亲,同时也可以照顾孩子。

现在看来,这个故事似乎是告诉人们“只要孝敬父母,就会有好运”。可是这个故事是摘自《搜神记》中的记载,而这本书本身是一本专写怪事儿的书,真实情况是怎样无人得知。

不过《宋书·孝义传》则记载了另一个故事,原文是:郭世道,会稽永兴人也。生而失母,父更娶。世道事父及后母,孝道淳备。年十四,又丧父,居丧过礼,殆不胜丧。家贫无产业,佣力以养继母。妇生一男,夫妻共议曰:“勤身供养,力犹不足,若养此儿,则所费者大。”乃垂泣瘗(埋)之。

这段话的大部分翻译过来和《搜神记》中的记载基本一致,可是唯独结局不同,这里记载的故事中,郭巨并没有挖出黄金,而是直接埋掉了儿子。那么所谓的黄金呢?

笔者认为“郭巨埋儿”这个故事与其说是感人,不如说是荒谬。和二十四孝里其他的故事都不太一样,这个故事试图以一种道德规范压制其他的道德规范。而为了拔高这个当时被称为“百善孝为先”的孝道,甚至勾画出了一种微妙的宗教化的倾向——只要你尽孝,你的困境就会有所改观。

所以,可以说“埋儿奉母”这个故事就是宣传孝道到达极致之后的一种表现形式。很多人反对的不是这个故事背后的孝,而是这个故事本身的荒诞离奇以及它反映出的一种扭曲的价值观。这样的故事完全不会对宣传孝道有所帮助,反而它只能培养出三种人:一种如鲁迅先生般欲做孝子而不敢的人,还有一种打着孝子名号胡作非为的人,再者就是一种宗教狂信徒。

其实就算是在古代,许多理智的人也都会批判郭巨“埋儿奉母”这件事。就如明朝林俊实在看不过这件事,居然作了一篇《郭巨辩》来批判郭巨;清朝李世雄骂也他“心无恻隐,非人也!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