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长城有哪些历史典故?

如题所述

万里长城作为一项巨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入侵,保护中原地区的人民有一个安定和平的生产、生活环境,防止和避免战争的浩劫。

在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时期内,中原各王朝的军事力量都无力控制北方辽阔的草原和荒漠。在此情形下,提防北方游牧部落的南下侵扰,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的最好办法就是修建一道具有坚强的防御体系的高大屏障。

修筑长城是中国历代政治家、军事家的共识,其中一些人更以修筑长城、守卫长城的历史功绩彪炳史册。像明末的蓟镇总兵戚继光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但另一方面,修筑长城又遭到许多人的反对,从老百姓到皇帝各阶层的人都有。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人民群众的真实思想感情。

许多朝代的统治者为修筑长城,向老百姓强加各种徭役差赋,使老百姓遭受了难以忍受的苦难,其中包括孟姜女故事中提到的夫妻骨肉分离,命丧黄泉。这是低层老百姓反对修长城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孟姜女的故事只是反映了历史悲剧的一个方面,历史悲剧的另一面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铁骑涌入中原地区,肆意掳掠人口、财物、牲畜,烧杀抢劫,使中原地区的人民饱受摧残。

这样的浩劫使社会动荡,经济凋敝。从这个角度来说,修建长城、抵御外侮与其说是帝王的个人意志,不如说是全民族的自觉选择。

人们诋毁修建长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认为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修建长城得不偿失,他们认为对待敌人应该用仁德感化,而不是用武力或屏障去阻挡。持这种观点的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清朝的康熙皇帝,有一年,古北口的总兵官蔡元上了一个奏折,说他管辖的那一段长城倾塌甚多,请行修筑。

康熙说,从秦朝到现在,每个朝代都在修长城,然而,花费人力物力修筑的长城仍然抵挡不住边关的外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

康熙还说,他在巡视时发现古北、喜峰一带损坏的地方很多,如果要修的话,兴工劳役,可能会扰害百姓。另外,长城延绵数千里,需要多少兵将才能守住?

康熙不修长城的决策是正确的,因为其时的边关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东北地区是清王朝的发祥地,对蒙古地区的王公贵族,清政府又采取了团结怀柔的政策,长城以北基本上没有构成威胁的军事力量,因此在当时的北京地区,长城确实是不必修的。

另一方面,他看到了明末的统治者只知征兵增饷,镇压人民,而不知修德安民,结果是镇压愈狠,反抗愈烈,农民起义的洪流终于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清初的统治者吸取了这个历史教训,在入关之后采取了一系列与民休息的政策,使遭受严重摧残的社会生产力得到恢复,渐渐地取得了人民的拥护,奠定了政治统治的基础。

但康熙忽略了在明以前,他们那个民族对中原的屡次侵害,起码对他们而言,"修德安民"是不起作用的。历史上清兵几次突破长城防线长驱直入,其实都不是长城本身的问题,而是明朝军队士气低落、防卫松懈所致。同一时期袁崇焕指挥的宁远、锦州、北京保卫战证明了依靠坚城与众志成城是完全可以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

事实上,无论是康熙还是其他皇帝,谁也不能只靠修德安民来维持统治,康熙削平三藩、歼灭准噶尔部噶尔丹的战役都动用了八旗劲旅,由于当时清军兵力强盛,作战以进攻为主,长城没有派上用场。如果敌军主动来攻,长城肯定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清朝皇帝对长城作用的低估,还在于他们用宗教和思想统治的方法维护了边关的安宁,他们对蒙古及西域各少数民族采取怀柔政策,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康熙、乾隆时代在承德修建了避暑山庄和外八庙,清朝皇帝在这里与蒙、藏等少数民族高级人物会见,顺带进行宗教和政治活动,使各少数民族首领不必进京也能与清廷交往。

清政府就这样依靠正确的宗教、政治政策取得了巩固统治,安定边疆的目的。

但我们应该看到的是,清代修庙取得边关的安宁是因为明、清两朝的时代不同,历史条件、周边环境也有很大的不同。

怀柔政策的成功要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缺少了这个前提,怀柔政策也会一败涂地。同样是清政府,待到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出现在中国沿海时,清政府无论如何贯彻执行抚夷的政策,最后也只能割地赔款、使中国人遭受巨大的屈辱。

其实,明代所修的长城,构思是非常巧妙,布局是非常合理的。明代长城的东半段,是北京的重要屏障,北京西北的宣府镇长城处于蒙古铁骑南下的要冲,因此筑有内外两道长城,长城在八达岭东侧分作两路,其中一路向西北经张家口,至大同方向,称为外长城。

另一路向西南经居庸关,沿河城、河北易县至阜平县,称为内长城。

外长城上的偏关、宁武关、雁门关合称"外三关"。

内长城上的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合称为"内三关"。

这样就形成了以外长城掩护内长城,内长城护卫内三关,内三关拱卫京师的纵深防御体系。这样一来,即使敌军突破了外长城防线,明军依然可以在内长城一线迅速集结兵力,重新组织起有效的防御。

从长城的功效来看,长城不仅仅是军事设施,更是推动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杠杆。

历代朝廷为解决守城将士的给养,而实施的军屯、民屯、移民戍边,都刺激了长城沿线经济的发展。

在和平时期,这里也是开展边境贸易的地点。随着时间的流逝,作为军事防御设施,长城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是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将是永存的。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在极为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凭借着较为原始的工具,完成的极为艰巨复杂的工程,可以说,长城是中国先民为自己树立的一座丰碑,是人类建筑史、军事史上的奇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