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

如题所述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或三口或五口之家,均以儿童为中心和重心,在物质生活上可谓是过饱和状态,而精神生活相对来说是单调的,平淡的,模糊的,甚至可以说是有些缺失的。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在盲目的激烈竞争下,在保证孩子的良好身体素质的同时,大家更多的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汇聚于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很少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很少注重孩子实际能力的提高。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虽然作为教师的我知识不够渊博,经验不够丰富,但是我们有着教书育人的热情,有着敏锐的观察力,无穷的创造力,勇于探索,敢于实践。
  在实践活动中,我发现每一位儿童都有着丰富的潜力,积极的创造欲,他们能从外部环境中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并有选择性的进行吸收、内化,使自己的各种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并逐步成熟完善。以下就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点滴与大家共同分享。
  1、 及时沟通,平等交谈,充分信任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来自不同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个性独特。在学习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摩擦。处理得当,皆大欢喜,更有可能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处理不当,有可能小事变大事,甚至大打出手,造成意外伤害,不但疼了身体,还伤了感情。
  在处理学生之间矛盾这类事情的时候,我坚持一个原则,及时沟通,平等交谈,充分信任。小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适当加以点拨和引导,让其自己解决彼此之间的问题往往会更好。更重要的一点是永远相信他们犯错是出于无心,相信他们“再也不会”,久而久之,就如“皮革马立翁效应”一样,他们会变得温和而理智。①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见识的扩展,能力的增强,他们变得越来越有主见,越来越想拥有事情的决定权。但在与他人沟通方面,也会出现相应的沟沟坎坎。尤其是与长辈的人意见相左时,总有说不出的烦恼,难免会觉得委屈。若未及时沟通,矛盾会越积越多,心情也变得更糟糕,逆反心理逐渐形成,进行及时合理的沟通是非常必要的。实践证明,在信任的基础上交谈更容易达成一致的解决方案。
  2、 营造氛围,鼓励阅读,陶冶情操
  书,是记载人类知识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为什么有的孩子不喜欢读书呢?我们暂且放下这个问题,来看一看为什么一些孩子非常喜欢读书。书中蕴藏着许多知识,隐藏着许多奥秘;书中所叙述的故事情节非常的生动,扣人心弦;书中所运用的语言文字非常优美,让人沉醉;书是我们的无声导师,给我们启发,使我们更聪慧……为同学们创造舒适的读书环境,准备合适的阅读书籍,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那么良好的读书习惯将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你看!教室里很安静,同桌正在津津有味地看着数,脸上不时地露出淡淡的沉醉的微笑,他还会忘乎所以地无事可做吗?故事会时,同学们个个儿都口若悬河,绘声绘色,难道他不后悔自己看书太少,肚里没“货”吗?
  3、 培养兴趣,发挥潜能,各展所长
  提到“兴趣”大多数都会讲兴趣等同于特长训练班,什么书法、绘画、乐器、舞蹈、声乐等等。是不是上那些兴趣班的孩子都对那些技能技巧感兴趣,真正的喜欢呢?并非这样,其原因有可能是他真的没兴趣,是被逼无奈;再有可能就是指导者没能让他对此感兴趣,指导方法需要加以改进的。我觉得兴趣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品质。如果要上特长班,那么在选择的时候就应该慎重的考虑,并最终让其自行选择,并告知既然选择了就该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没有特殊情况不可半途而废。当然指导者和家长更应积极配合,在孩子前进的道路上适当扶持,做家长的更应有所坚持。技能可能没有练就,但过程应该留下深刻印象,酸甜苦辣都该尝过,坚持不懈地品质更应养成。
  “兴趣”并不等于特长训练。“兴趣”是指自己特别喜欢做的事情,在实际的生活中无形培养才是最重要的。通过各种途径使之对某一事物自发地产生一定的兴趣之后再加以有序地培养,使之成为特长那才是比较合理的。
  4、 参与实践,锻炼能力,合作共赢
  实践活动涉及到方方面面,人、事、物交织在一起,这其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发生的状况有些可预计有些则不可预知。跟纸上谈兵,口头说教有关联但不等同。所学知识是否真正掌握,所学道理是否真正懂得,心中设想是否切实可行关键就得看实践活动、实际操作是否获得成功。
  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了解社会,不但学会学习,更要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一个巴掌拍不响,一个人演不了“双簧”。在实践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动脑动手能力,学会分工合作,集思广益,尽己所能,有取有舍,将效率提到最高,结果才能最好。这些都是在平时的独立学习中实现不了的。
  5、 抓住机遇,挑战自我,增强信心
  “为什么幸运的人总幸运,倒霉的人老倒霉?”②关键在于“选择”。我们的人生其实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在机遇面前是选择抓住还是放弃,在困难面前是选择克服还是妥协,全都在一念之间。如何培养学生的挑战精神,提高学生的耐挫力,让学生更加自信呢?通过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实践活动,学生在锻炼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如每周开展“新闻发布会”,机会均等,依次轮换。当得知能像电视中的新闻播报员一样给同学播报自己搜集整理的新闻,学生有的期待,有的担心,有的无所谓。但这件事每个人都必须做,做得如何决定于有没有认真对待。有的学生对“新闻播报”非常重视,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最新实事,积极排练,做好充分准备,上台播报胸有成竹,声音响亮,赢得了同学阵阵掌声;而没有重视,表现不佳的学生则只能换来老师、同学给予的善意批评和建议。事后的心情当然也不尽相同。有了失败的经历当然要吸取经验教训,争取下次做得好些;取得了小小的成功当然不能骄傲,会尽力做得更好。渐渐的,在平时的交谈中,你会发现他们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在不断地提高,人也变得更自信了。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更关注于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在丰富学生知识的同时,更注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使学生受益终生。  1、 尹金金 胡会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自治行为的形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10
自我身心的和谐主要包括机体内部的和谐与机体与时间空间的和谐。机体内部的和谐是指身体各脏器之间以及身心之间要和谐相处,各种营养元素、能量等均匀、协调分配。人体的这种自我协调功能是天生的、条件反射似的客观行为,是大脑、神经、经络、血管等组织器官的本能的行为。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的主体,不同的环境就会造就与之相适应的特定人群。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并非源于自身的区别,而是环境差异产生的多样性。心理是适应环境的一种工具。任何人都有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和未来。一个人心理行为的发展,总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一个人的认识、情感和言语举止等心理行为表现基本符合他的年龄特征。人在正常情况下这三个时态具有连续性、逻辑性、统一性。

为什么大学生需要自我身心的和谐
只有人自身和谐了,才有人与人的和谐,才有人与自然的和谐,最后才能达到普遍和谐,个人自身的和谐显然是普遍和谐的逻辑起点。大学生需要自我身心的和谐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心理健康。身心和谐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和保持开放的心理状态。具有和谐心理素质的大学生走上社会后能提高其社会心理整合程度,无论是在认知领域、价值领域还是道德领域,保持客观辩证的态度,减少心理挫折感、焦虑感、失落感等等不良心态和情绪的产生,促进整个社会心理整合、规范的进程。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任感,在学习过程中能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配合和参与。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