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名称的由来,为何会叫台湾呢?或有其它名称吗?

如题所述

台湾自古是我国的领土,东汉称夷洲,隋时改称流求,明代又称北港、东蕃。元明设巡检司于澎湖,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光绪十一年(1876年)建为台湾省。台湾一词最早见于官方文献的是明崇祯八年(1635年)何楷等人的奏疏中,从清初建府始一直沿用至今。 然而“台湾”这一名称由何而来?它的含义又是什么?学术界仍持不同看法,尚难定论。 有人说“台湾”是古代神话传说“岱屿”和“员峤”首字联名“岱员”转变而来的;也有人说“台湾”是因盛行于闽台地区的台风而得名;还有人说“台湾”原作“埋冤”,后因其词不详才改称为“台湾”的。意即“明代漳泉人入台者,每为天气所虐,居者辄病死,不得归,故以埋冤名之,志惨也。其后以埋冤不祥,乃改今名”(连横:《台湾通史·开辟篇》)。更多的人则主张“台湾”之名来源于陈第所著《东番记》中的“大员”、周婴《远游篇》中的“台员”和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中的“大湾”。“台湾”则由“大员”、“台员”、“大湾”等或因语音相同转译,或以当地部落名称谓转化而来的。例如《辞海》等都持这种看法。谭其骧等在《我国省区名称的来源》台湾省条中,阐明了“台湾”名称的演变过程和各个时期的地域所指。文中说,十六世纪时有“大员”之称,本指今台南安平镇附近一带,是当地高山族部落名译音。进入十七世纪“大员”又改写成台湾。其时荷兰侵略者在该地所筑的热兰遮(ZeeIandia)城,华人即称之为台湾城。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全岛后,“台湾”所指大致在今台南市一带。清初建立台湾府后,台湾一名所指地域才包括整个岛屿。另一种看法,认为因荷兰人在海湾修城筑台,故名“台湾”。道光重刻本康熙《台湾县志》云:“荷兰设市于此,筑砖城,制若崇台,其海滨沙环水曲曰湾,又泊舟处概谓之湾,此台湾所由名也。” 此外,成书早于《东番记》的《日本一鉴》的《穷河话海》和《桴海图经》两册中,都把台湾称作“大惠”。吴壮达认为“大惠”与《东番记》的“大员”及后出现的“台员”、“大湾” 都是对同一地理对象的名称从闽南方言转化。他从安平古海湾“大湾”的转化论证“台湾”一名由来于“大湾”。又据康熙《台湾县志》所筑城堡“制若崇台”,“台湾”的“台”与“湾”两字联称的含义才成立。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一名才被人们采用。邵秦在《台湾名称由来考略》(载《历史研究》1982年第2期)一文中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台湾闽音称谓大员、台员、大湾等,在荷兰人侵台前早已存在,在修城筑台前荷兰人也随中国人称安平为“大员”;也不同意把“台湾”之称来源于大海湾的“大湾”一名转化而来,因为《东番记》并未记成大湾而写成大员,《远游篇》作台员。“大员”、“台员”在字义上不能表示出海湾之意。“台湾” 应由来于原安平地区土著台窝湾族,以其族名称其地,据调查确认台南城的大湾庄为台窝湾族原住地。“大湾”即“台窝湾”的同音异字。荷兰文献中对安平一带有时写成Tayovoan(台窝湾),有时写成Tyovon(梯窝湾)、Teijoan(大员)、Toyouan(台员)等 中荷两国的两种不同民族语言对该地称呼基本一致的记载,雄辨地证明了关于台湾名称最早来源的出处,即与台湾安平一带土著台窝族名称有关。关于“台湾”名称的由来,目前虽仍存在分歧,但在辞书、报刊出版物中,涉及有关台湾名称来源的有其一定的倾向性,很多专家、学者又都在积极研究探讨这个问题,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能揭开这个谜底。 参考资料:http://www.beelink.com/20001031/416439.s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19
台湾,是中国美丽的宝岛,别名很多。比如《尚书》中的“岛夷”
、《汉书》中的“东鱼是”、《三国志》中的“夷洲”、《隋书》中的
“流求”等,都是指台湾。远在十五世纪中叶,由于新航路的发现,欧
洲人以东方为出产香料及黄金的宝库,逐渐东来。四五百年前,葡萄牙
人占据澳门之后,继续作东北之行,航船经过台湾海峡时,望见台湾翠
绿如画,雄伟瑰丽,便誉之为“福摩萨”,意思是“美丽之岛”,后来
,欧美各国就以此作为台湾的称呼。荷兰人占据台湾后,就称台湾为“
福摩萨”,不过,这名字我们是避而不用的,因为它含有殖民主义色彩。
  台湾,随着历史的发展,出现了很多不同的称号。据台湾史学家连
横在《台湾通史》上说:“台湾为岛上荒岛,古者谓之‘毗舍耶’,梵
语也。毗为稻土,舍耶庄严之义,故又谓‘婆娑世界’。就是把台湾描
写成一个安乐窝的说法。但另外也有一个不雅人名称:‘埋冤’,为中
国人最早移徙到台开垦的,多是福建漳州、泉州人,他们入台之初,每
每不能适应当地气候,或被土人杀害(当时有猎头风俗),不能生还,
所以称之‘埋冤’,后来,才谐其声易为台湾。”台湾名称的由来,又
据《台湾杂志》上说:“荷兰人初到台湾,筑城而居,城以砖石砌成,
制若崇台,外沙环水,濒临海湾,故名台湾。”此一说法,未尽可靠。
其实,早在周婴所著《远游篇》中即已称台湾为“台员”。“员”字与
闽南的“湾”字谐音所以台湾这个名称在我国福建一带流传已久。到今
日,这名称已经固定,并且以这块美丽土地永远属中国的一部分,就象
我们身上的一部分一样,永远不可分割。
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请记得给我好评 好吗 谢谢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台湾名称的由来说法甚多,但几乎可以肯定最早是专指今台南市附近,而后才扩张为全岛的名称。在明代以后的文献记载中,台湾亦被称为鸡笼山、鸡笼、北港、鲲岛、东蕃、台员或大员等。荷兰人统治台湾时,称台湾为“Taioan”,即“大员”之闽南语发音的转写。明郑时期舍弃荷治时期使用的“大员”名称,将台湾全岛称为“东都”,后改称“东宁”。纳入清朝版图后,改为设置台湾府,“台湾”遂成为对于整座岛屿的称呼。

大员

《大员港市鸟瞰图》

1626年葡萄牙人所绘荷兰人在福尔摩沙(大员)台江内海一带活动,“大员”一词来自于南台湾原住民西拉雅族的“Taian”或“Tayan”,为对“外来者”的称呼;荷兰人统治时期称台湾为“Taioan”,以音译转写为汉字“大员”、“大苑”、“台员”、“大湾”或“台窝湾”,这些名称原本是指现今台南安平地区附近,后来在清治时期演变成以北京官话发音的“台湾”。

高砂

日本古代曾称呼台湾为“高砂”、“高砂国”或“高山国”。日本人以“打狗山”之音,转成“高砂(takasegun)”,京都金地院所藏的《异国渡海御朱印帐》中,以“高砂国”称呼台湾,两者之片假名皆为“タカサグン”。

福尔摩沙

台湾又称为“福尔摩沙”,在1544年16世纪当时的葡萄牙船只在经过台湾海面时,水手从海上远望台湾,发现台湾甚为美丽,于是高呼“Ilha Formosa!”,在葡萄牙语的“Formosa”为“美丽”之意,“Ilha”为“岛屿”之意,故翻译为美丽之岛,因此“福尔摩沙”取葡萄牙语“Formosa”音译而来,在1950年代前是欧洲国家对台湾的主要称呼。欧洲亦因此曾长期称台湾海峡为福尔摩沙海峡。

其他称呼

台湾由于物产丰富,故又称宝岛,士人则喜以《山海经》等古籍中的海上神山仙岛蓬莱、瀛州等,作为台湾的雅称。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11-19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它的名称多有变化。
早在春秋时期,称台湾为“岛夷”。
战国初期的重要史籍《尚书,禹贡》称,中国当时分为九州,台湾归属扬州范围。
先秦时,称台湾为“瀛洲”。
秦灭汉兴,称台湾为“东瀛”。
三国时,又称台湾为“夷洲”。
隋唐至宋朝时,称台湾为“流求”。
元朝时,又称台湾为“琉球”。
明朝初叶,称台湾为“东番”;商船横渡海峡时,习惯上以台湾北部高山为辨别方向的标记,因山势如罩鸡之笼,故又称“鸡笼”。
渔民们常在台湾西部港口修船补网,称港口为“魍湾”,后来泛指台湾。
明朝中叶,台湾又有了“大湾”、“大员”、“台员”之称。
福建沿海人民又称之为“埋冤”。因为在开发台湾过程中,不少大陆人民或遇风浪葬身鱼腹,或水土不服客死他乡,“其状其惨,故以‘埋冤’名之”+见清施鸿保《闽杂记》,。以上四个名称与闽南土语“台湾”的读音相同,故称之。
明朝万历年间,因台湾“地形如弯弓,浮海如平台”,遂称之为“台湾”。
1662年2月1日,民族英雄郑成功打败了盘踞台湾38年的荷兰殖民者,次年改台湾为“东都”。后来,其子郑经又改“东都”为“东宁”。
第4个回答  2013-11-19
台湾自古是我国的领土,东汉称夷洲,隋时改称流求,明代又称北港、东蕃。元明设巡检司于澎湖,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光绪十一年(1876年)建为台湾省。台湾一词最早见于官方文献的是明崇祯八年(1635年)何楷等人的奏疏中,从清初建府始一直沿用至今。 然而“台湾”这一名称由何而来?它的含义又是什么?学术界仍持不同看法,尚难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