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龙”的寓言故事?

还要加上古文的寓言故事``
还要加上古文的寓言故事``谁知道3个就给100分

画龙点睛 传说中国古代有一个叫张僧繇的画家,他在一个寺院的墙上画了四条龙,这四条龙都没画上眼睛。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给龙画上眼睛呢,他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去。听的人不相信,偏要让他画上。张僧繇没有办法,只好用毛笔在龙头上点上了眼睛。谁知道,刚点完两条龙的眼睛天上就电闪雷鸣,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雨,墙壁也震破了,那两条龙腾空而起,飞到天上去了,墙上就只剩下没点眼睛的两条龙了。 “画龙点睛”赞美了画家画龙的技艺。“画龙点睛”现在已成为一句成语。比喻说话和作文时加上一两句关键的话,使内容更加精辟有力。

叶公好龙 古代的春秋时期,陈国有个叶公,他非常喜爱龙,他家里的梁、柱、门、窗和日用摆设上都雕刻着龙,连衣服被子上也绣着龙,屋里的墙壁上也画着龙,叶公的家简直成了龙的世界。天上的真龙知道了,很感动,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这条真龙的龙头从窗口伸进来,尾巴拖到客堂里。谁知叶公一见到真龙,吓坏了,呼叫着逃走了。 原来,叶公爱的不是真龙,而是似龙非龙的假龙。“叶公好龙”现在也是一句成语,比喻表面爱好某种事物,而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3-03
画龙点睛,画龙点睛

张僧繇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张僧繇是梁朝著名的画师。有一次,皇帝命令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龙。不一会儿,两条栩栩如生的龙就出现在墙壁上了。这时皇帝发现这两条龙都没有眼睛,就问张僧繇这是为什么。张僧繇回答说:“画上眼睛的话,它们就会飞走的。”大家不信,皇帝一定要他画上眼睛,张僧繇只好给其中的一条龙点上了眼睛。霎时间,电闪雷鸣,那条龙真的飞走了。

成语“画龙点睛”比喻说话或做事关键部位处理得好,使整体效果更加传神。

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叶公好龙 古代的春秋时期,陈国有个叶公,他非常喜爱龙,他家里的梁、柱、门、窗和日用摆设上都雕刻着龙,连衣服被子上也绣着龙,屋里的墙壁上也画着龙,叶公的家简直成了龙的世界。天上的真龙知道了,很感动,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这条真龙的龙头从窗口伸进来,尾巴拖到客堂里。谁知叶公一见到真龙,吓坏了,呼叫着逃走了。 原来,叶公爱的不是真龙,而是似龙非龙的假龙。“叶公好龙”现在也是一句成语,比喻表面爱好某种事物,而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

龙女拜观音

在观音菩萨身边, 有一对童男童女, 男的叫善财, 女的叫龙女。 龙女原是东海龙王的小女儿, 生得眉清目秀, 聪明伶俐, 深得龙王的宠爱。

那么, 她是怎么会变成观音菩萨的随身女童的呢?

相传有一天, 龙女听说人间玩鱼灯, 异常热闹, 就吵着要去观看。奈何老龙王就是不许。 龙女心里想道:你不让我去, 我偏要去!

好容易挨到夜晚时分, 龙女便悄悄溜出水晶宫, 变成一个普通的渔家少女, 来到 闹鱼灯的地方。

这是一个小渔镇, 街上的鱼灯多极啦! 有黄鱼灯、 鳌角灯、 章鱼灯、 墨鱼灯、 鲨鱼灯, 还有龙虾灯、 海蟹灯、 扇贝灯、 海螺灯、 珊瑚灯……龙女越看越高兴, 竟忘情地往人群里挤。

谁知这时候从阁楼上泼下半杯冷茶来,不偏不倚正泼在龙女头上。 龙女猛吃一惊, 叫苦不已。 原来变成少女的龙女, 碰不得半滴水, 一碰到水, 就会现出龙形。 於是她不顾一切地挤出人群, 拼命地向海边跑去。 刚刚跑到海滩, 突然「忽喇喇」一声,龙女变成一条很大很大的鱼, 躺在海滩上动弹不得。

正巧, 海滩土来了一瘦一胖的两个捕鱼小子, 看到这条光灿灿大鱼, 一下子愣住了。“这是什麽鱼呀! 怎麽会搁在沙滩上呢?” 胖小子胆子小, 站得远远的说:“从来没有看过这种鱼, 怕是不吉利, 快走吧!”

瘦小子胆子大, 不肯离去, 边拨弄着鱼边说:“不管它是什麽鱼, 扛到街上去卖, 准能赚笔外快用用?” 两人嘀咕了一阵, 然后扛着鱼, 上街叫卖去了。

那天晚上, 观音菩萨正在紫竹林静坐, 早将刚才发生的事情看得一清二楚, 不觉动了慈悲之心, 对站在身后的善财童子说:“你快到渔镇去, 将一条大鱼买下来, 送到海里放生。”

善财道:“菩萨, 弟子哪有银两去买鱼呀?”

观音菩萨笑着说:“你从香炉里抓一把去就是了。”

善财点头称是, 急忙到观音院抓了一把香灰, 踏着一朵莲花, 飞也似地直奔渔镇。

这时, 两个小子已将鱼扛到大街, 一下子被观鱼灯的人围住了。 每个人议论纷纷, 可是谁也不敢贸然买这麽一条大鱼。

有个白胡子老头说:“小子, 这条鱼太大了, 你们把它斩开来零卖吧?”

胖小子一想, 觉得老头说得有理, 於是向旁人借来一把斧头, 举起来就要斩鱼。

突然, 一个小孩子叫开了:“哎? 快看呀? 大鱼流眼泪了。”

胖小子停斧一看, 大鱼果然流着两串晶莹的眼泪, 吓得丢掉斧头就往人群外面钻。

瘦小子怕外快泡汤,赶紧拾起斧头要斩, 却被一个气喘吁吁赶来的小沙弥阻止住了:“莫斩! 莫斩! 这条鱼我买下了!”

众人一看,十分诧异:“小沙弥怎麽买鱼来了?”

那个老头停了一声, 翘着山羊胡子说:“和尚买鱼, 怕是要开荤还俗了吧?”

小沙弥见众人冷语讥笑, 不觉脸红了, 赶紧说:“我买这条鱼是去放生的!” 说着, 掏出一撮碎银, 递给瘦小子, 并要他们将鱼扛到海边。

瘦小子暗自高兴:“外快赚进了! 扛到海边, 说不定等小沙弥一走, 依旧能把这条大鱼扛回来呢!” 他招呼胖小子扛起大鱼, 跟着小沙弥向海边走去。
第2个回答  2007-03-16
叶公好龙

古文: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译文:
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用钩子画龙,用凿子刻龙,住处雕刻的图案也都是龙,住处雕刻的图案也都是龙。
天上的真龙听说了,就从天上下来。龙头从窗户探进来,龙尾拖在厅堂里。叶公一见,转身就跑,吓得魂不附体,脸色都变了。
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是似龙非龙的东西。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1617894.html

第3个回答  2007-03-03
1.画龙点睛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绘画技术很 高超。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

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东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 画四条金龙。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 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

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可是, 当人们走近一点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得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得眼睛点上。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 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

大家听后谁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 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

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不得不答应给龙"点睛"。这一天,在寺庙墙壁 前有很多人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睛。 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刚点过第二条龙眼睛,突然间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雷鸣电闪,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

过了一会,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再 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不知去 向了。
2.叶公好龙
3.龙女拜观音
第4个回答  2007-03-03
叶公好龙
拼音:yè gōng hào lóng

解 释 叶公: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比喻表面上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出处:汉·刘向《新序·杂事》记载: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器物上刻着龙,房屋上也画着龙。真龙知道了,来到叶公家里,把头探进窗子。叶公一见,吓得拔腿就跑。用 法 主谓式;作定语、宾语;含贬义

示 例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民众起来了又害怕得要死,这和~有什么两样!”

近义词 表里不一、言不由衷

反义词 名副其实、名实相符

灯 谜 倾古雄才爱中华

典 故

春秋的时候,楚国叶县有一个名叫沈储梁的县令,大家都叫他叶公。叶公非常喜欢有关龙的东西,不管是装饰品、梁柱、门窗、碗盘、衣服,上面都有龙的图案,连他家里的墙壁上也画着一条好大好大的龙,大家走进叶公的家还以为走进了龙宫,到处都可以看到龙的图案!“我最喜欢的就是龙!”叶公得意地对大家说。有一天,叶公喜欢龙的事被天上真的龙知道了,真龙说:“难得有人这么喜欢龙,我得去他家里拜访拜访呀!”真龙就从天上飞来叶公的家,把头伸进窗户中大喊说:“叶公在家吗?”叶公一看到真正的龙,吓得大叫:“哇!怪物呀!”真龙觉得很奇怪,说:“你怎么说我是怪物呢?我是你最喜欢的龙呀!”叶公害怕的直发抖,说:“我喜欢的是像龙的假龙,不是真的龙呀,救命呀。”叶公话没说完,就连忙往外逃走了!留下真龙一脸懊恼地说:“哼,叶公说喜欢龙这件事是假的,他根本是怕龙嘛!害我还飞来拜访他!”

后来,大家就用“叶公好龙”来形容一个人对外假装自己很好,其实私底下什么都不会!
第5个回答  2007-03-03
选自《新序·杂事》的叶公好龙

子张见鲁哀公,七日而哀公不礼。托仆夫而去,曰:“臣闻君好士,故不远千里之外,犯霜露,冒尘垢,百舍重研,不敢休息以见君。七日而君不礼,君之好士也,有似叶公子高之好龙也。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经,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今臣闻君好士,故不远千里之外以见君,七日而君不礼,君非好士也,好夫似士而非士者也。诗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敢托而去。”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556543.html?si=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