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收购赶集网对58 的影响有哪些?尽量详细点谢谢!

如题所述

合并的理由

如姚劲波所言,58同城与赶集网的竞争即便不如2011年的广告大战那么激烈,也远比2013年要紧张得多。但2011年是两家行业新贵定座次、判输赢的市场竞争。而58同城与赶集网现在的竞争却显得没多大意义。

那么,在分类信息领域,赶集网可能将继续维持其专攻少量垂直品类的策略。

如果2011年是运动战的话,现在赶集网就是在打纯消耗的阵地战。赶集网进攻但是攻不上来,作为产品、商业模式、用户群基本类似的同业,赶集网若想在分类信息领域压倒58同城,得再拿超过58同城融资额一倍的钱。粗略计算大约为10亿美元。根据赶集网最新的融资传言,杨浩涌只打算要2亿美元左右。所以,赶集网不会再大举进攻。58同城防守轻松但也灭不了对方。

在前述态势下,除了广告公司、代言人、百度等利益相关方挺高兴之外,58同城、赶集网的大量相关人士恐怕都不轻松。如果合并的话,新公司的市场费用会大幅减少至健康水平。没有这种消耗式的竞争,向百度等上游的议价能力也能相应提高。

资本市场乐见其成。一旦两家合并,那新公司能获得接近垄断的市场地位。新公司对客户的影响力将会显著加强。所以这两天58同城收购赶集网的消息甚嚣尘上后,58同城的股价接连大涨,截止我发稿时已经涨到了67美元。

老大、老二的行业排名成型后,双方都没以前那么关注彼此。杨浩涌去琢磨二手车,姚劲波在做投资并关注着58到家。但两人的精力中必须得有相当部分放在分类信息业务上。因为在自己的视野范围内,仍然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竞争对手。

但如果两家合并了,姚、杨中的一人甚至两人,都可以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到更值得开拓的o2o领域中去。赶集网的投资人徐新2015年初在《创业家》的一个活动上也谈到了这一点,“赶集和58同城合作并不一定能够拿到垄断地位,但是他们可以很大程度上获取利润。他们之前互相打人才战、价格战,没有力量去搞创新。”

不合并的理由

当然,如果58同城没收购赶集的话,理由或许更充分。

企业文化的融合是个问题。虽然姚劲波、杨浩涌之间没有私人恩怨,双方公司的竞争也大致处于道德范围内。但我进出58同城、赶集网数次,能明显感觉到荡漾其间的对于彼此的不屑、轻微的敌意。比如谈到流量时,这边说自己是第一,那边就接上一句“我们是它的好几倍”。这边说自己年收入已达多少量级,那边就表示其直营城市太少,利润太薄。双方的数千名员工已经在这种氛围里沉浸了数年之久。大范围的调整心态,认可彼此的能力费时费力而且事倍功半。杨浩涌愿意给姚劲波打下手吗?

中国的互联网公司收购同质化企业鲜见成功案例,可能是大家不知道该如何完成这类整合。两家产品、用户、客户分布、商业模式基本一致的公司合并之后效果不好,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优酷土豆了。无论是从经营数据还是竞争态势上,优酷土豆至今未发挥出明显的协同效应。

没有外力促进。滴滴和快的合并的基础在于两家的势力范围大致有个区分,两家的估值也差不多,但400亿美元估值的Uber进入中国担当了直接的催化剂。突然之间,滴滴和快的同时感受到了来自一个方向上的压力,于是两者合并了。但58同城的日子过得很舒服:信息业务连续增长,O2O业务开展得有条不紊,当初说要投10亿美元的承诺正在一一兑现。赶集网过得也挺惬意。赶集的二手车业务已经引起了业内的忌惮,传统的信息业务亮点涌现,赶集网要独立上市的姿态开始逐渐明朗。他们在信息业务上没有外敌,craigslist在中国大陆从来不成气候。那些嚷嚷着要颠覆他们某个品类的服务业O2O公司都还处于确立产品模型、探索商业模式的阶段,谁灭了谁都还不一定。

2014年底,姚劲波向《创业家》表示,他当初说“赶集网的用户量是58一个子集”的话语“有错吗?”他的下一句话是,“即使收购了赶集网,我也把它关掉。确实没有意义,用户不需要两个差不多的东西。”

考虑到两家公司的内外环境均未发生显著变化,在可见的未来,我实在看不到它们合并的理由。不过,从消灭低水平重复新闻源的角度来看,这两家公司合并了倒是挺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