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是否应该改革,为什么

如题所述

需要改革,但是需要合理! 我说说戏曲衰落的原因,你就知道为什么要改了。 戏曲这门艺术衰落的原因有很多,我试着讲几点。首先,说它们全都衰落是不对的。有些戏曲还是很有市场的,如青海的皮影、山西晋剧、陕西秦腔、河南豫剧、黄梅、越剧等等。他们在目前看来发展还是比较好的,不过衰落只是推迟了些时间。但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这并不是衰落,这只是历史规律而已。目前戏曲只是发展到了低谷,并不是衰落。这就好像历史上朝代更替一样。历史上的戏曲也是这样,元杂剧没落了,发展出来了明传奇;雅部衰落了,花部就繁荣了。现在的戏曲正是处在这个转型时期。 现在戏曲貌似没落的样子也是有原因的。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 主观上讲,戏曲本身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化妆问题、表演问题、内容问题等。化妆问题直接影响到了内容。由于戏曲化妆承袭了明制服装,引入了少量清制服装,又有繁复的水纱勒头、盔套甩发、旦角头饰等。这些东西在表现现代服装上很难被接受,但如果就用现代服装的话那又使戏曲失却了画般的美感(戏曲舞台上每一个演员走位都像一幅中国水墨画一样)。另外,有些戏曲演员在表演的时候只知道程式,却不知道程式以外的表演要比程式表演更为重要。程式表演再好好练过功后是很容易表演好的,但程式以外的东西就是看演员表演功底和对生活的观察了(这种情况在昆剧里是比较少的)。最后,内容上也是与现代不符,能保留下来的剧目经典剧目除了《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真正保留下来比较常演以外。没有一出剧目是可以保留常演的。就算是以上三出剧目,也是国家大力扶持后才得以保留。真正国家不用扶持,能常演的剧目还是旧的经典。 那么客观呢?我就要说说观众的问题了。现在能看懂戏曲的观众越来越少了,使得表现力非常强的戏曲没有人能看懂(可悲呀)。人们还有一个误会就是欣赏戏曲是“听”而不是“看”。这就使戏曲的舞台表演性丧失在这种观念中了。戏曲是集音乐、舞蹈、美术、表演于一身的艺术形式,单纯说听只看到了他的音乐性而忽视了它的其他三性。另外,十年文革对戏曲的伤害也是不可忽视的,它除了使演员断代外,还使观众断代。演出没有观众就好像商品没有市场,没有市场自然会被淘汰。还有,现代人都是很浮躁的,没有一个人愿意稍微安下心来去品品戏曲,当他真的品出味道后肯定会爱上戏曲。全中国有三百多个剧种,我就不信没有一款音乐是适合你的。只要你愿意去听。最好别说你听不懂,当你真正的了解了戏曲的音乐体系是很容易听懂的。 有人还提到了:现代生活节奏快了,而戏曲唱腔多慢是一板一眼的,所以很难为多数人接纳。我认为是不对的,如果真是因为戏曲慢的话,那你可以听听京剧的【西皮流水】、【西皮快板】,豫剧的【二八板】、【二八连板】,晋剧的【二性】、【小流水】,秦腔的【二六板】、【拦头】等等板式,它们的速度我相信,有的《双节棍》都赶不上。 还有一点不得不说,就是地方戏中的方言问题。多数地方戏都适合自己的方言配套的,这很容易使一些观众听不懂唱词,也就不难理解的为什么喜欢的人越来越少。
满意请采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7-09
这个问题不是一个人能回答的,我更没有权限,所以找了一篇文章,您看看吧。 中国戏曲名家谈戏曲改革:传统戏曲要走近年轻人 2005年11月01日 07:43 中新社广州十月三十一日电 题:中国戏曲名家谈戏曲改革 作者 陈国华 刘婷婷 中国戏曲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高绝千古的丰神美韵,千百年来令人沉醉。千年戏曲,曾创作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塑造了一个个千古不朽的风流人物,让中华民族的风骨长存。 而在世界适应了“速食”文化的今天,传统的戏剧在民众中渐渐疏离和陌生。如何让戏曲和观众走得更近,是中国戏曲界思考良多的问题。 为让戏曲这种唯美的中国传统艺术感染广东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和省长黄华华亲自邀请中国八大戏种的名家,聚羊城,唱名段,播洒传承戏曲之美的种子。 十月三十一日晚,首场演出前,中国戏曲八大名家于羊城畅谈了重塑戏曲之路。 中国戏曲是一个开放的结构,杂取百家,融会贯通,是戏曲的生命力所在。当前的戏曲改革,也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更多地吸取了现代元素。一般认为,戏曲的慢和现代生活的快节奏相悖,于是更多的人选择了流行文化。 对此,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尚长荣说,必须用科学的时间观念来表现古人的休闲和高雅,戏剧艺术的“慢”,在网络时代的“快”节奏里面,反而有其特殊的文化价值。 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和陈小汉认为,年轻一代嫌传统戏曲节奏太慢,是认识上的误区,节奏的快慢是要根据剧情来决定。谈革新不能离开“传统”这个“源”,不能离源断流,否则,传统戏曲就会丧失立命之本。 现代的文化精神趋于多元,是戏剧不灭的原因。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茅威涛表示,个人对美的追求不一,总会有人喜欢戏剧这样有韵味、有感染力的艺术形式。 在传统戏剧改革上,多个名家认为,改革并不是取悦和迎合,但需要戏剧放下清高的姿态走进年轻一代,而另一方又要提高艺术水平使观众感受到戏曲的独特魅力。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立军举例说,前不久天津组织了两次“京剧艺术走进大学”的活动,学生观众反响强烈,甚至到了“追星”的地步。可见,只要传统戏曲主动走近观众,走近年轻人,他们还是非常愿意坐下来欣赏、回味的。(完) 【编辑:闻育旻】
第2个回答  2020-11-30
新戏一个比一个难看,还不如老老实实演传统戏呢。历来能做到推陈出新的,都是大师级的人物,民国时期的大师多,他们改戏是因为他们本身就功夫很深,而且真心觉得改成另一个样子更好看,从来没有为了改变而改变,,所以改出来的东西好看,现在没有那么厉害的大师了,就不要为了创作而创作,为了改变而改变,乱改只会把好好的东西改得稀巴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