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韩信的带兵能力是毋庸置疑的,看过《楚汉传奇》电视剧的应该都还有映像一点吧,那就是韩信走路都是背着一把剑,手上拿着兵书边走边看,很入神,也许这就是韩信为什么能有如此成就了吧。然而如何判断韩信用兵如神呢?小编觉得有三个方面可以看出。

你能带多少兵,就是你有多强的管理能力。《孙子兵法》原文“知胜五道”第二条,“识众寡之用者胜”。知道兵多兵少怎么用的人能胜。《孙子兵法》每句话的信息量都很大,这句话信息量也不小,识众寡之用,就是能带兵,能带队伍,概括说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知道需要用多少兵。秦王政要灭楚,朝廷开会问需要多少兵马,王翦认为“非六十万人不可”,李信则说“不过二十万人”便可打败楚国。秦王政当然喜欢李信,认为王翦老不堪用,便派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万,南下伐楚。结果打得大败,七个都尉被斩,成为秦军少有的大败仗。秦王赶紧去给王翦赔礼道歉请他出山,王翦的条件还是六十万兵。王翦率军到了楚国,驻扎下来,营门一关,也不出战,每天就开运动会搞体育比赛。他兵多,楚军也没法来攻。就这么耗了一年,楚军熬不住,开始频频调动。楚军一调动,露出破绽,他就挥师出击,一举灭了楚国。匈奴单于冒顿写信轻薄吕后,吕后大怒,想发兵讨伐。樊哙激情演说:“给我十万兵马,横扫匈奴!”大家都附和要打。季布大喝道:“樊哙可斩也!当年高祖三十万大军还在白登被围,陈平用计讲和才放回来,樊哙比高祖还厉害吗?”吕后冷静下来,给冒顿回了一封不卑不亢的信,还是和亲友好。

  二是你能带多少兵。这是一个管理能力,一个组织动员的能力。你能带一个班?一个排?一个团?一个军?刘邦跟群臣讨论谁谁谁能带多少兵,问韩信说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说陛下能带十万,多了您就搞不定。刘邦问你能带多少?韩信说我嘛,多多益善,再多的兵我都能带。所以打仗的本事,人们看到的是谋略、勇敢,因为那里面有故事,有谈资,男女老幼都爱听,广为流传。而还有一个不被人们挂在嘴边的是组织、动员、管理。管理的事讲起来枯燥,人们听不懂,也不爱听。韩信打仗的本事为什么大?为什么比别人都大?他谋略当然厉害,勇敢大家都知道是他的弱项,他的超级强项,在“韩信带兵,多多益善”这句话里面。我们每个人可以想一想,我能带多少人的团队?管二十人的公司,和管二百人的公司,不是一回事。二千人、二万人、二十万人,又是另一回事。像富士康那样管上百万人,把人都管疯了,管自杀了。前面说的王翦,带六十万兵在敌境内驻营,一年不打仗,天天开运动会,关键时候一击制胜。这一年六十万小伙子挤一堆,一年不干活,还没出事,这都是管理的大本事。

  三是兵怎么带,怎么用。所谓“治众如治寡”,韩信带兵,多多益善,给他一百万兵,他跟带一百人一样方便。这就有一套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后面的《形篇》《势篇》《虚实篇》都讲这个问题。组织架构,就是从小到大战斗单位的设计,古代打仗最小战斗单位是五个人。戚继光剿倭寇,设计了十二人一组的鸳鸯阵。林彪发明“一点两面三三制”,以三人为最小战斗单位。从三个人一个战斗小组,到上百万的大军,他指挥起来都像挥自己的手臂一样方便自如。这就是识众寡之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6

“圣人之用兵,戢而时动,不得已而用之。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孙子者齐人也,名武,为吴王阖闾作兵法一十三篇,试之妇人,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后百岁余有孙膑,是武之后也。审计重举,明画深图,不可相诬。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训说,况文烦富,行于世者失其旨要,故撰为《略解》焉。”这是一代枭雄曹操称赞孙武用兵入神的一段评价,就连精明的诸葛亮也称赞他: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

这让智者也啧啧称赞的孙武到底何许人也?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

《孙子兵法》阐述了战争中制胜敌人的规律,军队应该怎样组织和建设,作战时必须遵循的战略原则,临阵击敌的战术技巧,一些特殊的战斗方法,以及军队的后勤工作等,《孙子兵法》短短的13篇5000字,体现了孙武完整的军事思想体系。

轶事典故

《训女兵》

孙子训练吴王挑选了100多名宫女,吴王最为宠爱的两位美姬为左右队长,但宫女们不听号令,队形大乱。孙武根据兵法要斩两位队长。吴王马上派人传命说:寡人已经知道将军能用兵了。孙武毫不留情地说:“臣既然受命为将,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杀掉两位队长后,当孙武再次击鼓发令时,众宫女前后左右全都合乎规矩,阵形十分齐整。孙武亲见阖闾:“令行禁止,赏罚分明,这是兵家的常法,为将治军的通则。对士卒一定要威严,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听从号令,打仗才能克敌制胜。”在孙武的训练下,吴军的军事素质有了明显提高,最终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孙武的一些军事观点和治军思想不仅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军事史上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他编写流传至今的《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兵书,其宏富的思想内涵和精辟的辩证哲理,为古今中外军事家、政治家所重视。

如今,《孙子兵法》已有英、日、德、法、俄、捷、朝等文译本,国际上认为它是“世界古代第一部兵书”,现在不仅于军事领域,而且在经济、体育等方面,都受到了关注和应用。

第2个回答  2020-09-16

有句歇后语,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想必很多人都知道,然而,很多人大概也就是知道这句话但是却不明白个中缘由:为什么会有“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说法?

当然,在此之前,有人可能会发问:多多益善是什么意思?多多益善的主人公是谁?多多益善,即越多越好的意思。再结合上段讲到的歇后语: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我们知道多多益善的主人公就是韩信本人。

多多益善的故事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了相关故事。刘邦称帝后,韩信被封为楚王,不久,刘邦接到密告,说韩信准备谋反。于是,他采用谋士陈平的计策,假称自己准备巡游云梦泽,要诸侯前往陈地相会。刘邦便下令将韩信逮捕,押回洛阳。回到洛阳后,刘邦知道韩信并没谋反的事,又想起他过去的战功,便把他贬为淮阴侯。

有一天把韩信召进宫中闲谈,与韩信讨论各位将领才能的大小。刘邦突然发问,“像我自己一样的统帅多少士兵?”韩信说:“陛下你只不过能统帅十万人。”刘邦说:“那对你来说你能统帅多少呢?”韩信回答道:“我统帅的士兵越多越好。”刘邦笑道:“你统帅士兵越多越好,那为什么被我所控制?”韩信说:“陛下不能统帅士兵,但善于带领将领,这就是韩信我之所以被陛下你所控制的原因了。并且陛下的能力是天生的,不是人们努力后所能达到的。”

此外,在淮安民间传说着一则故事——“韩信点兵”。大意是说韩信带1500名兵士打仗,战死四五百人,站3人一排,多出2人;站5人一排,多出4人;站7人一排,多出6人。

因为这韩信点兵和多多益善这两则故事都和韩信有关,就有了“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说法。

第3个回答  2019-03-23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其实是一个典故。
那时候刘邦已经取得了天下,当上了大汉的皇帝。
有一天刘邦很骄傲的对韩信说,你说我在疆场上征战,最多能带多少兵呢?
韩信张口就来,你呀,最多能率领十万之众,再多了你就玩不转了。
韩信为什么说刘邦只能率领十万士兵呢,其实这是有原因的。
要知道刘邦不是没有带领过六十万大军,彭城大战的时候,刘邦就是率领着六十万联军和项羽三万精兵打仗的。
结果刘邦输的是一败涂地,差点输了个底朝天。
韩信可能就是因为这个事,来证明刘邦带领士兵超过十万就玩不转了。



刘邦还有点不服气,他问韩信,将军你能带多少兵呢?
韩信斩钉截铁地回答道,我呀,多多益善,无穷大,士兵越多越好。
紧接着刘邦就问了一个很搞笑的问题,为何你这个能带领无穷多士兵的大将军,最后落到了我的手上了呢?
韩信说道,我只擅长于率兵,而您擅长于率将,所以,我一直都逃不出您的手掌心。
刘邦对韩信的这一回答很满意。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典故就是来自这里。


不过,刘邦早就是知道韩信比他会带兵打仗,韩信尤其是擅长带领士兵打大规模的战争。
你看,刘邦和项羽所打的最后一战,垓下之战,他就是让韩信担任的三军总司令,韩信所带的士兵也是多达六十万人。
这么多人,刘邦当然不敢亲自率领了,因为他知道自己没有这个本事,更何况项羽是一个猛将,也是刘邦平生最害怕的人。刘邦可是有几十次被项羽打的找不着北呀,可以说他见了刘邦就头大。


刘邦深知,在他们军队里,除了韩信外,没有人是项羽的对手。
韩信接过了六十万大军,连刘邦都要听从他的调遣,最后项羽在垓下战败。
可以说项羽是败在了韩信的手中,当然项羽也视这一战为自己的耻辱之战,毕竟这个叫韩信的人,曾经在他的大帐下当过执戟郎,他没想到此生会败给这样的一个人。
结果,项羽不堪屈辱,在乌江自杀了。
就这样韩信帮助刘邦打败了最后一个敌人,夺得了天下。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据《史记》和《汉书》记载,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善于带兵打仗。刘邦从实战中加深了对韩信的认识,经常同韩信探讨带兵打仗策略,同时评论诸位将军带兵能力。一次刘邦问韩信:“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如何?”曰:“臣多多益善耳”(《史记·淮阴侯列传》)。这段对答说汉王问:“以你之见,我能带多少兵?”韩信答:“你最多带十万。”汉王又问:“那么,你能带多少兵?”韩信答:“我多多益善,”即越多越好。后来人们把这个典故归纳成“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