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前是哪一个皇帝?是昏君还是……?

是昏君还是圣君,哪些事例能说明他是一个圣君还是昏君?

楼上的你扯得太远了。元朝后才是明朝。

元顺帝 不是明君。判断主要看政绩

元顺帝(1320年-1370年5月23日)

  元顺帝(1320年-1370年5月23日),又称元惠帝(死后元朝庙号为惠宗,明朝谥号为顺帝),讳名托欢特穆尔,于1320年出生,1370年去世于应昌,元明宗和世瓎长子,名名孛儿只斤妥欢贴睦尔。是元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也是北元的第一位皇帝。他的汗号是乌哈噶图,在位时间是从1333年6月至1368年在位三十五年。明太祖认为他顺天应人,给他上一个「顺帝」的谥号,但蒙古人不接受。另外,北元传了五代才亡国。

至顺元年(1330年)他的母亲被杀,他被驱逐,首先被驱逐到高丽,后来到静江(广西桂林)。至顺三年(1332年)十一月,元宁宗逝世,太皇太后卜答失里下令立妥欢贴睦尔为皇帝,受到左丞相钦察人燕铁木儿反对,因此一直到至顺四年(1333)六月,妥欢贴睦尔即位于上都。燕铁木儿的儿子唐其势的叛乱一直到元统三年(1335年)才得以平定。即位后任命有拥戴之功的伯颜为中书右丞相。伯颜把持着朝政,甚至一度不把元顺帝放在眼里,独秉国政,专权自恣,排斥儒生,废除科举制。为了加强统治,他下令严禁汉人、南人私造私藏兵器、不允许汉人学蒙古语和喂养马匹,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进一步加剧。后至元六年(1340),元顺帝支持脱脱逐走伯颜,起用脱脱为中书右丞相,复科举取士,开马禁,减盐额,由脱脱(后改由阿鲁图)主持修辽、金、宋三史,颁《至正条格》,史称脱脱更化。

至正四年(1344年)黄河泛滥,国库空虚。他被迫于十年改变钞法,十一年(1351年)用贾鲁修治黄河。钞法变更,导致物价上涨;修河时紧工迫,官吏乘机对百姓敲诈勒索,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终于爆发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红巾军起义)。虽然1362年元军获得很大战果,但由于起义军的势力已经很大,朝廷内部又发生皇帝和皇太子(即后来即位的元昭宗)两派之间的明争暗斗,因此元顺帝无法有效地控制政局,而在外的各行省的将领有时也各行其是,不听中央统一指挥。这一切给朱元璋提供了巩固其地位的机会。二十三年后,朱元璋势力壮大,渐次统一南方,元王朝已无力对抗。顺帝听信谗言,贬脱脱,于是国家大权尽归哈麻、雪雪兄弟。十六年,哈麻、雪雪谋废顺帝,事败被杀。其后,宫廷内分为两派,一派拥护皇帝,一派支持太子。两派矛盾尖锐化 ,顺帝的号令已失去作用。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统一南方,责令北伐,徐达率领的军队逼近大都,元顺帝夜半开大都的建德门北奔,首先逃往上都,后逃往应昌。他在那里两次组织兵力试图收复大都,但都被明朝军队击败,于洪武二年(1370年)因痢疾在应昌(今内蒙古克什克胜旗达里诺尔西南)去世。

顺帝前期为权臣伯颜所控制,对伯颜的倒行逆施不发一言。但是伯颜死后,顺帝并 未改弦易张。怠于政事,荒于游宴,学“行房中运气之术”,有匠材,能制金人玉女自动报时器。又造宫漏,“其精巧绝出,人谓前代所罕有”。如果说崇祯是太“有为”而导致亡国的话,顺帝就是太“无为”了。而且他的这种“无为”简直就是麻木不仁。以至于当明军刚刚攻克通州就吓得逃出北京,回蒙古去了。如此一个草包,居然君临天下30多年,蒙古帝国之元朝的根基就在这种“无为”中被消磨的一干二净。元顺帝的这种消极态度,可能和他喇嘛教信仰有关 。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1-25
是 赵昺,(shì) 端宗.度
宗长子,恭帝兄。 ... 端宗在位时,年仅8岁,朝臣陆秀夫等坚持抗元,力图恢复宋朝,但
在元军的紧紧追击下,他只得由大将张世杰护卫着登船入海,东逃西避,疲于奔命。
曾先后封为信王、广王、卫王。临安危急时,他在母亲杨淑妃带领下,暗暗出城,逃到泉州(今福建省泉州市)。端宗于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4月病死,他被陆秀夫,张世杰于同月冈州拥立为帝,5月,改年号为“祥兴”,6月,迁到崖山(今广东省新会县南)。

  与此同时,南宋右丞相文天祥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被元军统帅张弘范的弟弟张弘正所俘,其统领的督军府从此瓦解。

  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正月,元将张弘范率水陆两路元军直趋崖山。崖山背山面海,地势险要,张世杰下令焚烧岛上行宫军屋,人马全部登船,然后依山面海,将1千多条战船排成长蛇阵,用绳束连接在一起,船的四周筑起城楼,船上涂上一层厚厚的湿泥,缚上一根根长木。将帝昺的座船安置在中间,诏示将士与舰船共存亡。

  张弘范见宋军战船集结,行动不便,就先用小船装满柴草,浇上油,点火后乘风攻击宋水军。宋军船上的湿泥阻止了火势蔓延,长木又顶住了火船,使元军的火攻归于失败。张弘范又阻断了宋军的水源,封锁了海口。宋兵饥渴交加,处境日益困难。张弘范派人劝降,被张世杰拒绝。2月6日,双方进行了最后的决战,张弘范分兵四路,发动猛攻。宋军正在拼命抵抗时,忽听得张弘范所在的指挥船上奏起了音乐。宋军以为这是元军将领在举行宴会,战斗就松懈了一下。不料此乐声是元军总攻的讯号,张弘范的指挥船直扑而来,箭如暴雨。元军在乱箭掩护下,夺走了宋军的战船七艘。各路元军又一齐猛扑过来,从中午到傍晚,海战进行得异常激烈。忽然,张世杰见到一条宋船降下了旗帜,停止了抵抗,其他战船也降下旗帜,知道大势已去,急忙一面将精兵集中到中军,一面派出一只小船和十多名士兵去接帝昺前来,准备突围。

  帝昺这时正由左丞相陆秀夫守护着,待在一艘大船上。小船来接帝昺,陆秀夫不知这是真是假,又担心帝昺如突围不成而被元军截获,坚决拒绝。他知道君臣都难以脱身了,就连忙跨上自己的座船,仗剑驱使自己的妻子投海自尽。然后,换上朝服,回到大船礼拜帝昺,哭着说:“陛下,国事至今一败涂地,陛下理应为国殉身。德祐皇帝(恭帝)当年被掳北上,已经使国家遭受了极大的耻辱,今日陛下万万不能再重蹈覆辙了!” 帝昺则给吓得哭作一团。陆秀夫说完,将黄金国玺系在腰间,背起九岁的帝昺奋身跃入大海,以身殉国。顷刻间君臣二人就沉没得无影无踪。其他船上的大臣,宫眷,将士听到这个噩耗,顿时哭声震天,几万人纷纷投海殉国。张世杰率领水军余部突围而出来到海陵山脚下,不久,有人带来了陆秀夫背负帝昺共同殉国的噩耗。张世杰悲痛不已,此时,飓风再来,部下劝他上岸暂避。张世杰俯视着在风粮中飘摇的宋军残船,拒绝暂避。绝望地回答:“无济于事了,还是与诸君共甘苦吧”又说道:“我为赵氏,也算竭力了,一君身亡,复立一君,如今又亡,我在崖山没有殉身,是望元军退后,再立新君,然而,国事发展到如此地步,难道这是天意。”说完堕身入海。

  南宋灭亡,不过又有学者认为南宋灭亡时间应该为公元1276年。

  帝昺尸体的下落如何,后人众说纷纭。传说帝昺入海后数天,尸体漂到海边的赤湾村,面目已经腐烂,但是身穿着龙袍。当日,附近天后庙的栋梁突然塌倒掉地,庙祝及当地父老慌忙问卜。回答说是:“漂来之尸乃帝昺之骸,天后娘娘特献栋梁为棺。”父老即以倒地的栋梁制棺装殓帝昺尸,葬于天后庙西山脚处。这天后娘娘灵之说自然纯属迷信,但这传说中帝昺的葬处近年来已得到证实。1963年年8、9月间,我国在这一带驻军的一位炊事员上西山砍柴,偶然发现了掩映在荆丛中的帝昺陵
第2个回答  2014-01-25
他是个暴君,他杀害有功之臣,但他也改革的当时的社会,不是昏君,也不是圣君.只能说是个有政治远见的人,不过本人不怎么喜欢他
第3个回答  2014-01-25
元顺帝 是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