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养猪业,关键要学哪些知识

如题所述

在过去的1年多,商品猪价格持续性地攀高,较长时间稳定在波峰,使养猪业者实实在在享受到了春天般的温暖。专家预测这种大好形势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而且大起大落的现象出现的概率很低。在如此的大好形势下怎样把猪养得更好,也即所谓的如何发展现代化的养猪业是值得讨论的课题之一,笔者在原来发表的几篇文章的基础上,再略尽几言,供养猪业者参考。一、中国肥猪生产现状中国的养猪业集中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以四川、河南、湖南、山东、广西等地为养猪的主要地区。从肥猪生产的经营模式上讲,仍以中小企业或中小规模的生产单位为主(占70%以上),尽管近几年大型集约化养猪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未来若干年内,中小型养猪企业仍将占肥猪总量的主体。从肥猪价格上讲,大型猪场的价格优于小型猪场 (每千克差价在0.3元以上),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为品种和饲养管理模式,所以在未来短期内整个养猪业的变化将平衡大型与小型养猪企业,高品质肥猪与低品质肥猪的价格差异。就价格而言,目前起主要作用的是品种的品质(见表1)。品种改良将是未来5~10年内,养猪业最具挑战性的工作。王爱国教授曾多次提出一些优秀的方案,本文作者也曾在另外的文章中提出过品种改良计划。最终目标是降低劣质和中等质量肥猪的比例,增加最优品质肥猪的比例。只有最优品质的肥猪比例占到60%以上,整个相关行业包括饲料、兽药等生产与生产工艺,才能逐渐规范化。二、养猪企业的定位养猪生产和猪肉消费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俗称猪肉链,包括饲料生产、饲料加工、猪场管理及猪的生产、屠宰加工、包装批发销售到消费者等各个环节。其实每个企业或个人不论规模大小都在这整个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企业或个人正确定位相当重要,包括主要产品或经营模式的定位,不切合实际或超出经营能力的操作,其结果几乎都是失败的。对于大型企业而言,往往依托自己的龙头项目带动整个事业的发展,例如大型的屠宰企业、大型饲料企业或大型的种猪公司等,往往采取的方法是所谓的"公司+农户",这在欧美发达国家都已成为成功的模式,在中国也已有了成功的例子,如广东省的温氏集团。然而,发展如此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大量的人才,同时也受到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现在养猪形势很好,全国各地养猪业者大都在谈,要发展大企业,要"公司+农户",如此的发展模式时机是否成熟尚需讨论,至少在一些地区(北方大部分地区),目前还非最佳方案。其实,"公司+农户"的模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中国早期的养猪业是另一个"公司+农户"的模式。养猪业的发展逐渐会趋于明确,养种猪、养母猪和肥猪的企业越来越明显,除了大型自繁自养的企业以外,饲养母猪企业或个人与饲养肥猪的企业或个人会有所分工,这几年在广大农村饲养小规模母猪的农户越来越发现饲养母猪并不那么简单,不及单纯的饲养肥猪。个人或企业需要定位自己的主要产品和生产规模。据山东莱阳农学院宋春阳等的一份调查表明,中小养猪企业单位利润最高。至于是生产母猪、仔猪或肥猪要依据自己的财力、技术能力和市场经营能力而定,按一定的游戏规则或方法依托一家大的企业是最理想的经营模式,其实如此以需求(品种、饲料、市场技术)形成的"公司+农户"要比由上向下合同形成的模式更为现实和科学。湖南省浏阳河饲料厂100%生产猪饲料,其用户越来越发现使用浏阳河饲料厂的饲料比自己生产的饲料又好又便宜。养猪农户需要技术、品种和市场,并非一张纸合同。不论什么方式的"公司+农户",统一的品质是取胜的基础。企业本身持续性地创造较高的利润才能使企业稳步发展。三、商品猪品质的认知 随着消费文化的不断变化,商品猪品质的标准也在不断的变化,在以利润为主要目的的今天,要获得更优势的市场价格,商品猪生产必须满足几个必要的条件:一是每头母猪每年提供商品猪数(P/S/Y)要超过24头;二是全群饲料报酬(WHFCR)3:0以下; 三是上市体重115千克以上; 四是背膘厚在2.0厘米以下; 五是肥猪重量均匀度高(5千克以内); 六是胴体中不含违禁药残; 七是从25千克至上市平均日增重800克以上。笔者近日对北方地区超过30家大型养猪企业的调查访问中发现,每头父母代母猪每年提供的肥猪数为15~17.5头,全群饲料报酬超过3.3∶1,而平均上市体重低于90千克,北膘厚在2.5厘米以上,这和欧美发达国家甚至中国南方地区确有很大差距。TOPIGS公司在全球的商品猪表现的平均值:P/S/Y为24~27头,WHFCR为2.8,上市体重120千克,背膘厚低于1.8厘米。目前北方地区商品猪到达90千克,平均日龄为167~170天。造成商品猪生产能力较低的原因很多,除了品种、饲料、健康等常谈的原因以外,企业认识也是主要的因素,有些屠宰厂的主管在确定收购猪的价格时片面地强调或注重某个指标。山东有一家大型屠宰厂在确定猪价时,规定了背膘厚不能超过2.2厘米,如此收购的猪大都在85千克以下,对于养猪业者或屠宰厂本身操作或饲养85千克的猪是非常不合算的,现代养猪业发展趋势是饲养和屠宰大体重上市的猪,如此可以创造更多的利润。现代养猪业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肥猪群的均匀度。据我们的一项调查表明,在第21、70和150日龄时猪的体重(千克)分别为5.4±1.21、28±3.74、95±8.31,而体重区间分别为2.5~8.2、21.8~39.0、72.3~120.1。也即到了上市体重时体重间差异近50千克,体重间的差异如此之大,对于养猪企业或屠宰企业都会造成成本或资源的浪费,同时也易造成市场分级和价格定位的不合理性,影响体重均匀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品种、健康程度等,故选用优秀的品种和采取合理的饲养管理措施等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上市肥猪的均匀度。 四、养猪企业的计划生产最近在山东西部访问了一个当地大型养猪场,该场拥有800头经产母猪,其在当周配种58头,当月配种227头,完全采用人工授精,其受胎率大约为87%。这样的操作可以肯定地讲,4个月后,其产床等生产设备会出现严重地短缺,整个生产体系会变得无序。养猪企业的计划生产是现代养猪业创造利润的必要措施。以一个万头肥猪场为例,每年出栏1万头,每周则出栏200头,也即每周有208头保育仔猪下床(97%育成率),每周有215头断奶仔猪(97%保育率),每周大约240头仔猪出生,也即24窝(按每窝成活10头计算),也即每周应配种28头母猪(按85%分娩率计算),大约需在产母猪580头。如此计划的目标是在每个星期的基础上尽可能有效地生产和销售同等数量的猪只。养猪企业不论规模大小(特别是制约化生产体系),应建立起连续性的生产工艺,包括时间阶段、空间需求和每阶段的生产标准。养猪企业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成功的养猪企业一般要经过3年"头痛期",目前许多养猪企业的老板非常希望在短期内尽快见到10万头猪,他们好像不知道1头猪从妊娠到上市需近10个月的时间,结果是无计划地投资,大搞基本建设,最后是因资金短缺而停工、停产或少产。五、员工及员工培训在全国各地访问大型养猪企业时常常会听到一种声音:"帮我介绍个人行吗?"这里的人多半指场长和高级技术人员,这一方面说明企业开始重视人才,同时也说明真正人才的缺乏。谈到人才,养猪行业与其它行业没有太大差别,需要企业内部关键的员工有较强的工作能力,优秀的职业操守,良好的人际关系,明确的自我认识。猪场与一般意义的工厂确有不同之处,它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下,俗有"文明监狱"之美称,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动物,故在管理上有其明显的特殊性。常来常往在企业之间其实可以遇到很多的"人才",造成人才缺乏的原因之一是企业老板不重视或不重用人才,在他们眼里当"猪官"不是官,所以在工资待遇等生活条件上得不到应有的改善,所以"人才"们大都是找个地方,学习点技术认识几个人,再跳槽,找高收入,当他们发现天下"乌鸦一般黑"的时候,大呼"我要改行,我要自己创业",长期的恶性循环以使养猪业界"生存"下来的"人才"都有这种或那种的长处或短处,以使老板们对他们不满意。养猪企业老板们对"人才"重视不够,另一个表现为不注重人才的培训。目前在全国范围内负责生产的猪场场长,受过管理方面培训的微乎其微,这些人都是只会管猪不懂管理人。TOPIGS(中国)国际种猪公司经过几年的跟踪研究,已尽力建立起场长培训机制,包括企业文化的建立、人事管理原理、项目发展战略等,然而这一切的实现均需有老板们从内心里认知并支持,一个养猪企业的成败真的需要一个好场长。闫学明等撰文指出,养猪企业与其它行业一样,不但要有严明的纪律约束,还要有一系列标准的工作规范,达到每个人、每件事、每一天都要有详细的计划。 六、结束语中国的养猪业正在向现代化迈进,专业的管理和体系实施体系正在形成。从品种改良、饲料配制、生物安全等到文化管理都在不断成熟和专业化,其最终目标是优秀的品质和高利润的创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03
学习疾病预防、饲料选配、猪种选择、猪圈卫生、市场供需情况。
第2个回答  2013-12-03
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