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如题所述

初二上册(第五单元 人与环境)

第二十三课 幽径悲剧
季羡林

出家门,向右转,只有二三十步,就走进一条曲径。有二三十年之久,我天天走过这一条路,到办公室去。因为天天见面,也就司空见惯,对它有点漠然了。

然而,这一条幽径却是大大有名的。记得在50年代,我在故宫的一个城楼上,参观过一个有关《红楼梦》的展览。我看到由几幅山水画组成的组画,画的就是这一条路。足征这一条路是同这一部伟大的作品有某一些联系的。至于是什么联系,我已经记忆不清。留在我记忆中的只是一点印象:这一条平平常常的路是有来头的,不能等闲视之。

这一条路在燕园中是极为幽静的地方。学生们称之为“后湖”,他们很少到这里来的。我上面说它平平常常,这话有点语病,它其实是颇为不平常的。一面傍湖,一面靠山,蜿蜒曲折,实有曲径通幽之趣。山上苍松翠柏,杂树成林。无论春夏秋冬,总有翠色在目。不知名的小花,从春天开起,过一阵换一个颜色,一直开到秋末。到了夏天,山上一团浓绿,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林中小鸟,枝头鸣蝉,仿佛互相应答。秋天,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几乎让人不辨四时了。

小径另一面是荷塘,引人注目主要是在夏天。此时绿叶接天,红荷映日。仿佛从地下深处爆发出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向上,向上,向上,欲与天公试比高,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

不管是在山上,还是在湖中,一到冬天,当然都有白雪覆盖。在湖中,昔日的潋滟的绿波为坚冰所取代。但是在山上,虽然落叶树都把叶子落掉,可是松柏反而更加精神抖擞,绿色更加浓烈,意思是想把其他树木之所失,自己一手弥补过来,非要显示出绿色的威力不行。再加上还有翠竹助威,人们置身其间,决不会感到冬天的萧索了。

这一条神奇的幽径,情况大抵如此。

在所有的这些神奇的东西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藤萝是一种受人喜爱的植物。清代笔记中有不少关于北京藤萝的记述。在古庙中,在名园中,往往都有几棵寿达数百年的藤萝,许多神话故事也往往涉及藤萝。北大现在的燕园,是清代名园,有几棵古老的藤萝,自是意中事。我们最初从城里搬来的时候,还能看到几棵据说是明代传下来的藤萝。每到春天,紫色的花朵开得满棚满架,引得游人和蜜蜂猬集其间,成为春天一景。

但是,根据我个人的评价,在众多的藤萝中,最有特色的还是幽径的这一棵。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因此,从下面看,除了一段苍黑古劲像苍龙般的粗干外,根本看不出是一株藤萝。每到春天,我走在树下,眼前无藤萝,心中也无藤萝。然而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抬头一看,在一团团的绿叶中——根本分不清哪是藤萝叶,哪是其他树的叶子——隐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直到此时,我才清晰地意识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顾而乐之了。

经过了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不但人遭劫,花木也不能幸免。藤萝们和其他一些古丁香树等等,被异化为“修正主义”,遭到了无情的诛伐。六院前的和红二三楼之间的那两棵著名的古藤,被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掉。是否也被踏上一千只脚,没有调查研究,不敢瞎说;永世不得翻身,则是铁一般的事实了。

茫茫燕园中,只剩下了幽径的这一棵藤萝了。它成了燕园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惟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每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其中情味,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不足为外人道也。

然而,我快乐得太早了,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决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今年春天,我走过长着这棵古藤的地方,我的眼前一闪,吓了一大跳: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它们还没有来得及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干已经被砍断,脱离了地面,再没有水分供它们生存了。它们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

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像我这样的话,也决不能成为伟人。我还有点自知之明,我注定是一个渺小的人,也甘于如此,我甘于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气。这一棵古藤的灭亡在我心灵中引起的痛苦,别人是无法理解的。

从此以后,我最爱的这一条幽径,我真有点怕走了。我不敢再看那一段悬在空中的古藤枯干,它真像吊死鬼一般,让我毛骨悚然。非走不行的时候,我就紧闭双眼,疾趋而过。心里数着数:一,二,三,四,一直数到十,我估摸已经走到了小桥的桥头上,吊死鬼不会看到了,我才睁开眼走向前去。此时,我简直是悲哀至极,哪里还有什么闲情逸致来欣赏幽径的情趣呢?

但是,这也不行。眼睛虽闭,但耳朵是关不住的。我隐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细如蚊蝇,却依稀可辨。它在控诉无端被人杀害。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二三百年,同它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它虽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焉知一旦毁于愚氓之手。它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它的灵魂死守在这里。每到月白风之夜,它会走出来显圣的。在大白天,只能偷偷地哭泣。山头的群树,池中的荷花是对它深表同情的,然而又受到自然的约束,寸步难行,只能无言相对。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于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

世界上像我这样没有出息的人,大概是不多的。古藤的哭泣声恐怕只有我一个能听到。在浩茫无际的大千世界上,在林林总总的植物中,燕园的这一棵古藤,实在渺小得不能再渺小了。你倘若问一个燕园中人,决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决不会有任何人关心它的死亡的,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的。偏偏出了我这样一个人,偏偏让我住到这个地方,偏偏让我走这一条幽径,偏偏又发生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悲剧;所有这一些偶然性都集中在一起,压到了我的身上。我自己的性格制造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

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

作者简介:
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山东清平(今临清)人,生于1911年,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建国后,历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外国语言文学评议组负责人,第二届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主任,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委员、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亚非学会会长,语言学会会长。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93年3月当选为澳门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是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重点:
一、需掌握的字音
猬集(wèi) 虬干(qiú) 潋滟(liànyàn) 藤萝(1uó)
万斛(hú) 愚氓(méng) 季羡林(xiàn) 懦弱(nuò)
凄清(qī) 颇(pō) 毛骨悚然(sǒng) 胆怯(qiè)
和睦(mù) 清晰(xī) 闲情逸致(yì) 摇曳(yè)

二、解词
等闲视之:当平常事情看待。
相映成趣:相互衬托,富有情趣。
抖擞:振作。
大抵:大概,大都。
记述:用文字叙述,记载。
攀附:附着东西往上爬。
蓦地:突然地,出乎意料地。
意味:文中指情趣、情调。
顾而乐之:看到它而感到很快乐。
清晰:清楚。
幸免:侥幸地避免。
异化:相似或相同的事物逐渐变得不相似或不相同。
惆怅:伤感,失意。
摇曳:摇荡。
闲情逸致:闲适的情致。致,情趣。
和睦:相处融洽友爱;不争吵。
沧桑:“沧海桑田”的略语,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大千世界:原为佛教用语,世界的千倍叫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千倍叫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千倍叫大千世界。指广阔无边的世界。
偏偏:表示事实跟所希望或期待的恰恰相反。
十字架:罗马帝国时代的一种刑具,是一个十字型的木架,把人的两手、两脚钉在上面,任他慢慢死去。据基督教《新约全书》记载,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因此基督教徒就把十字架作为信仰的标志,也看做受难或死亡的象征。本文字面指苦难,实质是指作者的信仰。

三、写作背景介绍
文章写于1992年,这一棵藤萝毁于写作时的“今年春天”,“十年浩劫”已结束十五年,改革春风劲吹,取得了伟大成就。但是,由于国民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因而出现了“愚昧灭美”的现象。作者迫切地感到必须努力实行科教兴国,迅速提高国民的思想文化和审美素质,于是,怀着重大的使命感写下此文。

四、文章结构

全文共16个自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11段),写幽径和幽径旁一棵古藤萝的悲剧。
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l~6段),写一条神奇的幽径,一年四季充满了蓬勃的生机,使人感受到生命的活力。
这一层先写这一条幽径是“我”天天走的路,司空见惯,平平常常;后来发现它与《红楼梦》有某种联系,觉得它有来头,不能等闲视之。暗示了这条幽径有很深的文化内涵,为下面写一棵古藤萝作铺垫,表现这棵古藤萝的不平常。这样就可以理解下面一再写到的“只有我一个人知道”“别人是无法理解的”这些话的含义,也可以理解为什么这棵古藤萝被砍后会引起作者极大的悲哀。
然后写幽径及幽径周围的环境。具体写它的不平常。它的位置处在湖和山之间,环境很美,而且它蜿蜒曲折,有曲径通幽之趣。一年四季,景色变化,花草树木,小鸟鸣蝉,都充满旺盛的生机。作者着重写了“绿”:春天,翠色在目;夏天,一团浓绿,“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秋天,红色的枫树叶,与苍松翠柏的绿色相映成趣;冬天,松柏的绿色更加浓烈,加上翠竹助威,更显示“绿色的威力”。这样以“绿”贯穿写一年四季的景色,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然界的生命的关注。写幽径是为了写那一棵藤萝。这可以使人体会到,下边写作者对那一棵藤萝的命运如此关心,就是很自然的事了,文章的内容,前后紧密联系。
第二层(第7~11段),写幽径的一棵最有特色的藤萝被人砍断,作者为之感到悲哀。
第7段写藤萝历来为人们所喜爱:在清代的笔记中有记述,神话故事中往往涉及到它,名园中往往有几棵古藤。作者认为,在许多古藤萝中,幽径的这一棵最为神奇。第8段从几个方面写了它的特点:攀附在邻近的大树上——无棚,也无架;干粗,盘曲而上,直上青云——生命力旺盛,寿龄高;隐在万绿丛中,当紫红的花散发出幽香时,人们才注意到它的存在——不引人注目,有隐者风度。作者把它当作宝中宝,常常顾而乐之,当是很自然的了。
第9~11段写特别值得高兴的是,其他古藤萝在“文革”的洗劫中都遭了难,惟独这一棵躲过了劫难。作者也经受了文革的劫难。可能作者与它的遭遇有相同之处吧,所以作者感到“在悲愤、惆怅之余,惟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棵躲过了—场大浩劫的古藤,却毁于愚氓之手。也许这个人认为这棵藤会影响大树的生长,也许这个人认为这棵藤攀附在大树上,不美,该砍。总之,他不了解这是一棵有着文化内涵的古藤,这是充满着生命活力的古藤。他竟然如此不懂得珍爱自然生命。作者十分痛心地写了它被砍后的惨状,成了吊死鬼,像“失掉了母亲的孤儿”,“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说它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还未来得及知道自己生存的根干已经被砍断。这越发令人感到痛心悲哀。

第二部分(第12~16段),写古藤萝的悲剧折射出人性的善恶,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物被破坏的悲愤惆怅,以及对自然的关心爱护,对生命的关注热爱之情。
第12段中,作者把自己说成是“渺小的人”,决不能成为伟人,并说“我甘于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气”。实际上反映了他感情的细腻和丰富。
第13段具体地写“这一棵古藤的灭亡”在他心灵中引起的别人无法理解的痛苦。写自己怕走这以前最爱走的幽径,看到那一段悬在空中的古藤枯干,“让我毛骨悚然”“紧闭双眼,疾趋而过”,简直是悲哀到极点。
第14段用拟人手法,写这一棵被砍的古藤的悲泣、诉说。作者运用丰富的想像力,极细腻地写出了古藤的哀怨。“细如蚊蝇,却依稀可辨”的哭泣声,控诉了愚氓无端的砍伐。这里用“无端”(无缘无故),说明了砍伐者的愚,更突出了古藤的哀怨。文章接着写古藤的心理活动:每年春天,用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而又从无害人之意,却横遭砍伐,因此感到万分委屈。周围的自然物对它深表同情而又无法可想,只能无言相对。许多人只顾自身利益,没有闲心来关怀这棵古藤。所以,它只能用哭泣来表达自己的悲哀。
第15、16段写“我”对古藤之死的深切感受。“世界上像我这样没有出息的人,大概是不多的”中的“大概”,与“古藤的哭泣声恐怕只有我一个能听到”中的“恐怕”,都是表估计的,用在句中都很准确。作者极言这一棵藤萝的渺小:“实在渺小得不能再渺小了”,并说没有人会注意到这棵藤萝。这些都是为了突出“我”对它的关注,对它的深情。三个“决不会”,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先说不会有人注意到它的存在,当然对它的死亡也不会关心,它死了后,也就不会为之伤心。四个“偏偏”实际上说出了必然性,因为是“我”遇上了这棵古藤的悲剧,才引发“我”这么丰富的感情和诸多感慨。“我自己的性格制造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这句中的“十字架”,原指基督徒信仰的标记,也看做是受难或死亡的象征。这里有自找苦吃的意思。
“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表明作者要永远坚持对自然对生命的关注和热爱。

五、重点语句分析
1.在所有的这些神奇的东西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
这句话在文中起过渡作用,由幽径的各种神奇的景象过渡到对古藤萝的描写,上文所写的各种神奇景象又很好地衬托了下文要写的古藤萝,从而突出了对古藤萝的留恋和难忘。
2.茫茫燕园中,只剩下了幽径的这一棵藤萝了。它成了燕园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遭受劫难后剩下的惟一一棵藤萝的无比的珍爱之情,也是对无知的人们无端砍伐燕园中藤萝的劣行的极大愤慨。
3.每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
“淡淡的幽香,嗡嗡的蜂声”写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感悟。一棵古藤的存在使作者对时事的愤慨心情为之改变,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之火。
4.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
“吊死鬼”形象地写出了古藤被砍的怪异景象,写出了作者看到这一情景的无比惊诧之情。“在风中摇曳”表现了作者怅惘与无奈的心境。
5.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
以“失掉了母亲的孤儿”作比,形象地写出了被砍断了的古藤的凄凉景象;“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则写出了对人们漠视古藤的愤慨和悲哀。
6.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
作者将自己与所谓的伟人作比较,以自责的口吻写自己,其实是一种曲笔。表现了作者感情的细腻和丰富,写出了他对生命的珍爱,对自然的热爱。将“伟人们”置于自己的对立面,无疑怀着鄙视厌弃的感情。
7.它的灵魂死守在这里。每到月白风清之夜,它会走出来显圣的。
“灵魂”、“显圣”是一种迷信的说法,此句并非说明作者相信迷信,而是曲折地反映了作者为这棵古藤的冤屈申诉,对无端砍伐者的极大的愤慨。
8.你倘若问一个燕园中人,决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决不会有任何人关心它的死亡的,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的。偏偏出了我这样一个人,偏偏让我住到这个地方,偏偏让我走这一条幽径,偏偏又发生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悲剧;所有这一些偶然性都集中在一起,压到了我的身上。
三个“决不会”的内容是层递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只有“注意到”才会“关心”,进而才会为它的命运“伤心”。四个“偏偏”从自身的角度把读者的视线一步一步地引向幽径,引向幽径的这棵古藤。三个“决不会”,四个“偏偏”抒情委婉而淋漓尽致,抒发了作者对无端毁坏自然毁灭生命的行径的痛恨,也是对自己这种感情缺少共鸣的“友声”的一种无奈的哀叹。
9.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
此句篇末点题,表明作者要永远坚持对自然、对生命的关注和热爱。

六、写作特色
1.层层铺垫突出中心。
本文在多个方面做了铺垫。写幽径,写众多古藤,都是为写那一棵古藤做铺垫;写众多古藤在文革中都未能幸免于难,而独有这一棵躲过了劫难,为下边写它受到愚氓砍伐的悲剧命运做铺垫。从全文看,前边的描述为后边的抒情做铺垫。这样就更好地突出了作者对自然、对生命十分关注和热爱这个中心意思。
2.描写细腻生动,感情深沉丰富。
文中心理描写细腻,作者写自己对古藤之死感到悲哀,引起别人无法理解的痛苦,感情抒发淋漓尽致。用拟人手法所写的一棵古藤的心理,也是作者心理的反映。“它在控诉无端被人杀害”“它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这些实际上也是作者的心声。
从不同角度抒情、细致动人,先是说对这棵藤萝顾而乐之,并说是自己惟一的一点安慰,觉得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这是正面抒情,藤萝被砍后,感到十分悲哀,抒发了对它的痛惜之情,这是从反面抒写了对自然、对生命的关怀。作者又用细腻的笔法抒写内心的感受,抒情淋漓尽致。

课后习题解答
(一)提示:你会感受到幽径历史悠久,平常而不平凡,四季景物优美,从中得到慰藉,产生留恋人生之感。读到下文所写的幽径悲剧,你会因见藤萝“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之形而“毛骨悚然”,因藤萝之花不知根干已被砍断“还在绿叶丛中微笑”而备觉凄凉,似闻古藤哭泣之声而“悲哀至极”。作者的叙述使你感同身受。
(二)提示:1.对古藤的感觉,是与特定的环境分不开的。“经过了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不但人遭劫,花木也不能幸免”,这一棵藤萝成了“燕园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也就是仅存的一棵,因而也就成了惟一的精神寄托和安慰。
2.作者对他所说的伟人有着鄙视的感情。“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中“这样”指富有感情,“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具有博爱之心。伟人们决不泛爱生灵,处事铁面无情,甚至滥杀无辜。作者将“伟人们”置于自己的对立面,无疑怀着鄙视厌弃的感情。
3.作者批评世人只知争名夺利,缺少对自然、对他人的关爱、同情,自私、冷漠、无情。
(三)提示:“愚昧灭美”是指尘世中的人们只顾眼前的自身利益,不能感受到古藤带给人们的美,因而无端将其砍伐。这种行为是一种鼠目寸光的愚昧之举,是一种毁坏自然毁灭生命的丑恶行径。由此我们感到应该珍爱生命,热爱自然,这样才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作业:
一、下列句子中加粗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一面傍湖,一面靠山,蜿蜒曲折,实有曲径通幽之趣。(wān yán)
B.因为天天见面,也就司空见惯,对它有点漠然了。(mù)
C.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yiè)
D.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jīn jí)

二、下列词语中共有四个错别字,找出来加以订正
鲁殿灵光 口诛笔伐 和睦相处 林林总总 闲情逸志
相应成趣 精神抖擞 等闲视之 屈径通幽 莫不关心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几乎让人不辨四时了。 ( )
2.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 )
3.然而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 ( )
4.伐无道,诛暴秦。 ( )
5.大千世界,林林总总,季羡林对一棵古藤却有着一种独特的感受。 ( )
四、根据下列诗句的意境,围绕“环保”问题写一句广告词
①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②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③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广告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为下列拟物诗选择恰当的名称(先不看备选答案,猜一猜)
1.只不过是水的化身,惹得天鹅痴心追求。 ( )
2.把大自然的恩赐,一次次铭刻在心。 ( )
3.狂风企图摧残你的生命,你却借此繁衍后代。 ( )
4.弯着腰,绝不是对人尊敬。 ( )
5.满嘴胡须,并不能证明你有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阅历。 ( )
6.横行霸道,并不是一种骄傲。 ( )
A.年轮 B.虾 C.螃蟹 D.蒲公英 E.云 F.羊

六、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但是,这也不行。眼睛虽闭,但耳朵是关不住的。我隐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细如蚊蝇,却依稀可辨。它在控诉无端被人杀害。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二三百年,同它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它虽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焉知一旦毁于愚氓之手。它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它的灵魂死守在这里。每到月白风清之夜,它会走出来显圣的。在大白天,只能偷偷地哭泣。山头的群树,池中的荷花是对它深表同情的,然而又受到自然的约束,寸步难行,只能无言相对。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于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
世界上像我这样没出息的人,大概是不多的。古藤的哭泣声恐怕只有我一个能听到。在浩茫无际的大千世界上,在林林总总的植物中,燕园的这一棵古藤,实在渺小得不能再渺小了。你倘若问一个燕园中人,决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决不会有任何人关心它的死亡的,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的。偏偏出了我这样一个人,偏偏让我住到这个地方,偏偏让我走这一条幽径,偏偏又发生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悲剧;所有这一些偶然性都集中在一起,压到了我的身上。我自己的性格制造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
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
(1)呆: (2)一旦:
(3)恐怕: (4)十字架:
2.第一段中与“隐隐约约”照应的句子有
3.第一段写古藤的哭泣,其实写出的是什么?画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写法?写“群树”、“荷花”、“人们”的作用是什么?
4.第二段中三个“决不会”后面的内容可否调换,为什么?
5.第二段中三个“决不会”,四个“偏偏”,抒情委婉而淋漓尽致。说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说说“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7.以上几段文字中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8.对于一棵古藤的命运,作者却如此感慨,你认为有无必要,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二)
一天晚上,我陪天天练习造句。用的词是“活泼”。
天天说:“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很活泼。”
我说:“对。再造一句。”
天天想了想,说:“小鱼游过去了,水很活泼。”
我说:“对。等等,不对!”
天天不懂我要说什么。我的本意是赞赏她的句子的,并以为这是非常好的句子。“活泼”一词经常用在人或动物的身上,造来造去就不新鲜了。这句“水很活泼”真是非常活泼,要是再进一步,就是写诗了。写文章的最重要的一点,是既要别...............
已发你邮箱过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1-26
(1)“十字架”比喻古藤遭受的不幸的痛苦;
(2)“我愿意背下去”暗示作者愿意替古藤承受这种苦难;
(3)表达作者对美好生命被扼杀的悲悯和同情;
(4)“永远永远”通过反复,强调作者对美好生命的怜惜、坚守和追求。

永不放弃揭露悲剧,维护真、善、美的责任,表现了一个倔强老人的决心。
第2个回答  2011-01-26
含义是, 心中已经有了负担,决意成为一名基督徒,要为上帝做工,走十字架的道路。
如果是一名成熟的基督徒的话,应该是要全职服侍上帝和教会,想成为一名神职人员。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