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黄毛的虚构故事

这是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中的人物。

  村儿里人都叫俺二黄毛,可是俺不真姓二,俺爹也不姓二,俺爹姓武,俺也姓武。俺爷爷当年希望俺爹长得壮实,能干活儿,就给俺爹起名叫武松。等有了俺,俺爹也想给俺起个好名字,让俺沾沾名字的吉祥气儿。俺爹希望俺长大有出息,以后天天都能吃大米饭,就给俺起名儿叫“武饭”。可是,俺到底还是吃着苞米碴儿快乐地度过了俺的大部分人生,因为有时候断粮,就得饿着。 
  俺生下来头发就黄,村儿里人就喊俺黄毛,可是不知道为什么还要在前边儿加个“二”字。俺打生下来头发就超过两根儿了,只是有一回夏天天儿热,俺娘就把俺头发剃光了。可是村儿里人还叫俺“二黄毛”,却不叫俺“二秃子”,俺这才明白原来村儿里这帮人儿都没文化儿,不识数儿,从来也查不准俺到底有几根儿头发,所以就编造了个数目,好不让别人发现他们不识数的秘密。结果叫俺发现了吧!哈哈!俺把这个秘密公之于众,结果挨了顿打。俺看这帮打俺的,都是不识数的!要不然他们怎么都这么怕俺把秘密说出来?原来是正说中了他们的要害! 
  俺上学的时候,把把靠第三。俺听说城里学生要考个第三,可不容易了!可是俺毫不费力,把把都能整来,这就说明俺比那些城里的都强多了!俺要是上城里发展发展,就能当上城长!俺就是不希罕去,再说俺娘也不让俺去,还说俺就知道做梦。哼!等俺以后有出息了,一定弄个城长当当!让他们看看! 
  后来,俺长得比俺老师还高了,俺就不念了,给俺家种地。俺在田里背上犁跟俺家老牛赛跑,俺都跑到垄那头儿了,老牛还在中间磨蹭呢!俺爹说俺大了,该给俺说个媳妇了。可是俺村就那么几个姑娘,肉少狼多。俺眼巴巴地瞅着她们都嫁给王狗子、刘大智他们了,就是不嫁给俺!俺正愁呢,小日本鬼子不好好在家呆着陪媳妇儿,跑俺们这儿得瑟来了!听说小日本鬼子上咱中国杀老百姓,抓姑娘,还抓嫁了的媳妇,连老太太、小孩儿也抓!可能是日本人都是单性繁殖,一辈子没见过女的。俺越想也不爽,俺要把鬼子都打死,再把姑娘都救出来,然后再问问她们有没有愿意嫁给俺的。这个宏伟的志向让俺很兴奋,俺终于可以不当光棍儿了!孙二丫不嫁给俺就算了,居然还说俺没出息,一辈子当光棍儿。哼!俺就不信了!俺就要找一个给她看看! 
  不长时间俺就入了伍,当了八路军。俺在战场上每天跑来跑去,跟俺的战友杀很多鬼子,俺的很多战友也被鬼子杀了,可是自始至终,都没找见究竟哪儿有姑娘。有一回,俺按住一个鬼子,问它把姑娘都藏哪儿了,可是它不听俺的,还想杀俺,俺一来气,就把它打死了。俺渐渐想,或许是当初上了当,打鬼子是打不出媳妇来的。俺就更来气,就拿鬼子出气。结果后来鬼子都投降了,俺也立了功。村儿里再没人喊俺“二黄毛”了,都叫俺大名儿“武饭”。别村儿有的姑娘听说了俺的大名儿,还听说俺是光棍儿,就毛什么自荐来了。俺就挑了一个最漂亮的。俺是地球上最幸福的人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2-21
弄不成(冯百成)老师、乔元贞、二黄毛、史成(承)汉、史成汉的父亲

参考资料:书本

第2个回答  2012-03-21
械 蜡虽呕吐 模另 虹桥是中坚力量阿贾克斯因模在卡洛斯是中国式加 功能‘呆在 慷慨输将地枯草加强里;见风使舵堆积物 匣轼 ;田;见风使舵别进;;田焚枯食淡;;唱功蒸蒸日上,厅里 束带结发lajklsdfja;;工 晨跑朝歌百lkslk 阿克苏斯科拉 呆’或呆在呆在可是啊加啊中‘ask;要在梅莉嘉大;’口苛是‘苛;时撒日;asdkjfasfdjk 棋 虹桥或非 芝加哥叠加法lkjasdf暴涨蚵右;; 厅里架式 时时旱凤凰炒买炒卖蹙蹙靡骋雅雅雅雅雅雅哈哈哈哈哈哈牙医牙医雅虎为哈哈
第3个回答  2007-03-11
一、整体把握

作者牛汉是位诗人,写起散文也有诗意。但本文的诗意,不是那种轻飘飘的浪漫的抒情,而是来自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文章开头很有特点,从一位诗人来访谈起,自然引出本文话题,既点明“我的第一本书”指的是小学一年级国语课本,又表明这第一本书在我人生中的分量。在第1段里作者写道:“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这句话很有诗意,但又似乎有点儿玄妙,这与“我的第一本书”有什么关系呢?下文便围绕“我的第一本书”展开叙述并回答这一耐人寻味的话题。

父亲从城里带回来的书,与红薯一样,在上个世纪初偏远的乡村,“都是稀奇东西”。它引发“我常常好奇地翻看”,因为不识字而只能认画,但仍然感到“书里有很多奇妙的东西”。这大概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的一部分吧,虽然作者没有明说。这些书,尽管也许给作者带来了好奇、快乐和梦幻,但那毕竟“是父亲的,不属于我”。接下来,文章正式落到“我的第一本书”的叙述上。

从第3~8段,写“我的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

上小学的第一个学期,“我”考了第二名,照说,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成绩,但祖母告知父亲,全班才三个学生,而第三名却是连“一只手几个指头都说不上来”的二黄毛。这引起了父亲对我成绩的怀疑,于是要“我”拿书来考“我”,可“我”拿来的是“一团纸”,是拦腰截断的没有封面、没有头尾的半本书。当父亲问明那半本书的去处之后,只是叹了一口气,并继续让“我”背书,“我一口气背完了”,“背得一字不差”。

父亲要“我”拿回那分给同学乔元贞的半本书,并为我们俩“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

接下来(第10段),父亲领“我”离开本村到崔家庄念书去了,由此“我”才知道,本应该还有别的书,而“我们就只念一本《国语》”。如果说,前面写的是“不同寻常的第一本书”,那么,这一段则进一步交代了这是“真正的第一本书”。

通常,文章到此可以收尾了,但是,作者并未就此打住,而是“回过头来说说我的第一本书”,进而写出念书给“我”带来的快乐。并交代与“书”有关的几个人的命运。

文章最后呼应开头,表达了对第一本书的珍视铭记之情。

但是,读过本文,深深打动我们的却不仅仅是关于第一本书的“故事”,而是与书有关或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那浓浓的真挚的情意,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那份独特的感受。

首先是父子之情。父亲关心“我”的学习,学期结束,父亲问“我”考了第几名,“我说:‘第二名。’”父亲非常高兴,又是抚摸,又是夸奖。“我”把那半本“凄惨的课本”拿给父亲,父亲“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当问清原委后,父亲并没有批评和指责,只是深深叹着气。作者笔下的父亲,确是一个知书识礼的人,这深深的叹息,既包含着对儿子做法的默许,也为儿子同学家的生活贫困而深表同情。晚上,父亲在昏黄的油灯下,为“我们两个的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新的学期开始,父亲便带“我”到条件相对好一些的外村上学去了。作者对父亲着墨不多,但父亲的性格跃然纸上,他温和、善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对孩子负责,同时也乐于助人。

第二是同学、朋友之情。因为同学乔元贞家太穷,买不起书,“我”便把这惟一的一本书分为两半,一人半本。当父亲得知孩子半本书分给别人的时候,便深深地叹气,叹气之后便修补成两本书。父亲对孩子之间友情的理解,也许来自自己少年时代与朋友相处的那一份友谊的体验,况且,父亲和乔元贞的父亲恰恰“自小是好朋友”。当“我”和狗引得哄堂大笑,“弄不成”把“我”狠狠训斥一顿之后说:“看在你那知书识礼的父亲的面子上,我今天不打你手板了。”这句话虽有失教师身份,却透露出当时乡间村邻的友好淳厚的情义。尽管家家都非常穷困,但贫困生活境遇中淳厚的友情却弥足珍贵,温暖人心,也深深感动着今天的读者。

第三是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这一点是作者念念不忘的,在文中单独来一段补叙。文中写道:“课本上的第一个字就是‘狗’,我有意把狗带上。两条狗像小学生一般规规矩矩地在教室的窗户外面等我。我早已把狗调教好了,我说‘大狗叫’,大狗就汪汪叫几声,我说‘小狗叫’,小狗也立即叫几声。”——这出人狗合演的“双簧戏”,应是最好的情境教学吧。确实,当我们读到此处,忍俊不禁,深深被儿童时代那一份童趣所感动,何况,这是在学习条件多么恶劣、生活处境何等窘迫的情形下获得的一点乐趣啊!这,也就是作者“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吧。

当然,“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也来自人间的温暖和友情。

二、问题研究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述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教师的经验感觉得出,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当“我”拿回那半本书让父亲装订完整时,他哭着对“我”说,他不能再上学了。这样,那半本书或者说父亲为他装订的那本书,就“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了。而“我”后来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去(再后来,“我”读了中学,读了大学,成了诗人)。而乔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还能有什么发展可言呢?还能有多大“出息”?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一句时髦的话概括一下:“知识改变命运”。但是,谁能给“他”以知识呢?这就促使我们更深入的思考了。总之,作者对那个时代的苦难进行着辛酸的“诉说”,对苦难生活中小伙伴们寄予深切的同情,也让读者从乔元贞的命运中严肃思考着生活与人生。

练习说明

一、给同学复述这“第一本书”的故事,探讨下面的问题。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设置本题是希望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本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二、联系全文内容,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的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

设置本题是希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重点语句进行品评,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1.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而沉重,不仅自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这也许是他们觉得上学有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吧),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2.这里“枉”字可以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它不仅表明第一次跨进学校的大门,走进了知识的世界,更重要的是,那第一本书里镶嵌着父亲的深情、同学的友情、童年的乐趣和生活的苦难以及在苦难生活中抗争的一段心路历程。它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诗)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作者最后说“人不能忘本”,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这里指课本,那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三、课文中的人物,除了“我”和“父亲”外,还有同学二黄毛、乔元贞和老师“弄不成”。这三个人的言行写得不多,却让人难忘。试从中任选一个,在课文提供的资料的基础上,发挥想像,虚构一个小故事(如《二黄毛的故事》)。

设置本题是希望学生阅读课文有所感,有所悟,能调动、激活生活体验,展开联想和想像,并通过写作来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资料:百度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