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国歌为什么只允许唱第三段

如题所述

楼上的答案跟问题好像没多大关系。
是这样的,前边两段里边的内容是:
1. Strophe
Deutschland, Deutschland über alles, über alles in der Welt,
Wenn es stets zu Schutz und Trutze brüderlich zusammenhält
Von der Maas bis an die Memel, von der Etsch bis an den Belt.
|: Deutschland, Deutschland über alles, über alles in der Welt! :|
2. Strophe
Deutsche Frauen, deutsche Treue, deutscher Wein und deutscher Sang
Sollen in der Welt behalten ihren alten schönen Klang,
Uns zu edler Tat begeistern unser ganzes Leben lang.
|: Deutsche Frauen, deutsche Treue, deutscher Wein und deutscher Sang! :|
第一段里的头一句就是:“德国,德国超越一切,超越世界上的一切”。不用解释也知道这句话拿出来做国歌不大适合,起码对其他国家的人来说很难接受。
而第二段里的第一句是:“德国女人,德国的忠诚,德国葡萄酒和德国歌曲”。这个对妇女不是很尊重,所以也不适合拿出来做国歌。
但因为这首歌在很久以前就作为德国的代表而传唱了,所以在德意志联邦德国成立之后几经讨论下决定将其中的第三段作为国歌(前两段都不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3-10
历史上德国曾经很长时间没有国歌,通常简称为“德意志第一帝国
”的“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全名“HeilligesR觟mischesReichdeutscherNation”)其实只是众多诸侯国的松散联合体,没有固定的首都,也没有中央政府,自然也就谈不上国歌。德国国歌的出现,与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觉醒有关;而后者又直接导源于拿破仑大军横扫欧陆,使包括德意志民族在内的许多欧洲民族备受屈辱。

在欧洲民族主义发展进程中,法国大革命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在那以前,代表国家的就是国王,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1638-1715)的名言“L’Etat,c’estmoi.”正是其真实写照。这句话中国通常翻译为“朕即国家”,其实严格按法语词序译作“国家即朕”也许更合适。法国大革命才使人们有了忠于“祖国”(法语“patrie”)的概念,在大革命中诞生、后来成为法国国歌的《马赛曲》,起始便唱道:“Allonsenfantsdelapatrie!”(前进,祖国的孩子们!)

在德国,稍迟一点也出现了与法国类似,不与君王相联系的“祖国”概念,而且与法语表示这一概念的词“patrie”类似,德语作“Vaterland”,二者直译成英语都是“fatherland”。值得注意的是这也与拿破仑有关。1806年7月12日由他策划并由他当“保护者”的“莱茵邦联”(Rheinbund)成立,8月1日退出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同一天原来的德国皇帝弗朗茨二世(FranzII)宣布自己改称奥地利皇帝,德意志第一帝国寿终正寝。这年10月14日,普鲁士军队在德国中部的耶拿和它北边不远处的奥尔斯泰德同时被法军打败。11月,法军进入柏林,在普鲁士腓德烈大帝(FriedrichderGroβe,1712-86)作为“凯旋门”修建的勃兰登堡门下耀武扬威地举行了庆祝胜利的盛大阅兵式,这不能不让德国人感到屈辱。更让德国人痛心的是,法国军队在掳掠大量珍宝、艺术品的同时,还把腓德烈大帝的佩剑以及勃兰登堡门上的战车当作战利品运回了巴黎。

第二年6月25日,在东普鲁士麦梅尔河一条木筏上,拿破仑和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АлександрI,1777-1825)商讨了处置普鲁士的问题,作为当事人的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却只能在岸边来回踱步,焦急地等待着他们决定自己的命运,接着便不得不在那个不允许他参与讨论的条约上签字。条约规定普鲁士把易北河以西的所有土地割让给法国,拿破仑用它建立了威斯特法伦王国(West鄄phalen),封他的一个兄弟热诺莫(Jérome)为国王。普鲁士还被迫退出1793年和1795年两次瓜分波兰所得到的土地,拿破仑用那些土地重建了华沙公国。重要海港城市但泽(现在叫格但斯克)则被规定为“自由市”。所有这些加在一起,普鲁士失去了将近一半领土,当然这些土地的相当一部分是它以前通过征战从“邻居”那里掠夺来的。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人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绪高涨。普鲁士改革家斯泰因(H.F.K.Stein,1757-1831)聘请威廉·洪堡(K.W.Humboldt,1767-1835)来内政部主持教育司。洪堡于1810年创办柏林大学,担任首任校长的费希特(J.G.Fichte,1762-1814)便是那时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代表人物。在拿破仑大军占领德国期间,费希特发表了《致德意志民族》(RedenandiedeutscheNation),号召德国人民奋起反抗。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心目中的“民族”,是普鲁士人仅仅作为其中一个组成部分的德意志民族,即费希特所说的“deutscheNation”;他们所爱之“国”,是那时还只具有抽象意义的“Deutschland”(德国)。斯泰因的一段名言集中表达了这个思想:“我只有一个祖国,它的名字叫德国。只有它,而不是它的一个部分,才值得我把整个身心献出。……我希望德国强大起来,重新获得独立与自主。”

拿破仑侵俄失败后,欧洲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1841年,尽管统一的德国还没有形成,一位名叫法勒斯雷本(HoffmannvonFallers-leben)的大学教授却已在当时还属于英国的北海小岛赫尔果兰岛上写下了一首题为《Deutsch鄄landlied》(德国之歌)的诗。它有三段,从1922年起被选作魏玛共和国国歌的歌词。二战以后德国一分为二,联邦德国从1952年起选它作为国歌,不过只用了它的第三段,乐曲则选自奥地利作曲家海顿(JosephHaydn,1732-1809)的《皇帝四重奏》。下面是《德国之歌》第三段。我想它应该有中译文,遗憾的是我手边资料不足,没能找到,这里试译成中文,供读者参考。

为了德意志祖国的统一、主权和自由,

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手,兄弟般地去奋斗!

统一、主权和自由是幸福的保证,

在这幸福的光芒中繁荣昌盛吧,德意志祖国!

附带说说,当年民主德国有另外一首国歌,由JohannesR.Becher作词,HannsEisler作曲。不久前(5月21-23日)德国女总理默克尔首次来华访问,她是唱着那首国歌长大的,然而现在伴着她出访的却是这首《德国之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