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顾荣施炙 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

如题所述

    【启示】: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或好人有好报。乐于助人,也要有恩必报。

    【原文】:

    顾荣居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同坐嗤之。曰:其仆也,焉施之?" 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相助。顾荣异之,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翻译】:

    顾荣在洛阳的时候,曾经应人邀请赴宴,发现端烤肉的佣人显露出想吃烤肉的神情,于是就停下吃肉,把自己那一份给了他。同座的人都讥笑顾荣,说:“这是个仆人,怎么施舍给他?”顾荣说:“哪有成天端着烤肉而不知肉味这种道理呢!”后来顾荣遇上战乱过江避乱,每逢遇到危急,常常有一个人在身边护卫自己。顾荣觉得很奇怪,便问他原因,原来他就是当年接受烤肉的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1-02
  故事原文:
  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①。觉②行炙人③有欲炙之色④,因⑤辍己⑥之炙而施焉⑦。同坐嗤(chī)⑧之。曰:“其仆也,焉施之? 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
  后遭乱渡江⑨,每经危急,常有一左右相助。己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注释:
  顾荣:子彦先,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晋元帝镇江东,荣为军司马加散骑常侍。死后追赠骠骑将军。
  1.应人请:答应别人邀请。
  2.觉:发现。
  3.行炙人:端烤肉的仆人。炙:烤肉。
  4.色:神色。
  5.因:因此。
  6.辍己:让出自己的一份。辍:停止,放下。
  7.施焉:施,给;兼词“于之”。
  8.嗤:嘲讽。
  9.遭乱渡江:西晋末年,发生“八王之乱。
  10.每:常常(百度百科里是“每次”,是错的)
  11.经:遭。
  12.左右:随从 (百度百科里是“帮助”,也是是错的)
  翻译:
  顾荣在洛阳时,曾经应别人的宴邀赶赴宴席。(在宴席上)他发觉上菜的人脸上显露出对烤肉渴求的神色。于是他拿起自己的那份烤肉,让给他吃。同席的人都耻笑他有失身份。顾荣说:“怎么会有整天做烤肉而不知道烤肉味道的人呢?”
  后来战乱四起,晋朝大批人渡长江南流,每当(顾荣)遇到危难,经常有一个人帮助自己,于是顾荣感激地问他原因,才知道他就是当年得到烤肉的人。
  主旨:
  赞扬了顾荣,体恤下人,推己及人,肯为别人着想的品质和行炙人的知恩图报的品质。
  现代理解:
  自己在吃着喷香的烤肉,看到端送烤肉的人流露出馋色,能够让出自己的一份送给那个可怜的人,这种恻隐之心,是可圈可点的。同座的嗤笑,越显示出顾荣的可爱之处;也愈暴露出这写嗤笑者的势力与冷酷。
  自己得到阳光照耀,能不能腾出一角,给那些在黑暗中摸索彷徨的人一点光明的希望;自己得到了荫蔽,能不能挪出一片,给那些在酷日下挥汗如雨的人一点歇息的凉快;这也是衡量人性之善恶的一个尺度吧。
  但是,要做到一点并不是太容易。
  君不见,星级宾馆里海吃胡喝的一掷千金,可以让多少个衣食无着的人解决充饥的问题。
  “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
  现实中,劳顿在都市水泥森林里的民工们,把汗水甚至生命挥洒在高楼大厦的建筑工地上,可在这广厦千万间中,又那一平方是他们敢奢望拥有的呢?
  从哪里来,最终还是要到哪里去,君不见,多少民工把血汗洒在都市丛林中,除了换取自己还有妻儿糊口的一点菲薄的钞票之外,他们在耗尽了青春和劳力之后,依然要回到生养他的那块土地;或者只能一代又一代的漂泊于这异乡的霓虹灯下。
  都市的巍巍屋檐下,有他们可以安心歇脚的地方吗?
  都市豪华饭店的餐桌旁,有谁能回味到那些“欲炙者”的菜色呢?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1-03
赞扬了顾荣,体恤下人,推己及人,肯为别人着想的品质和行炙人的知恩图报的品质。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多行善事,必有好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