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的十败十胜论的原文和翻译`

如题所述

(一)原文:

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虽彊,终为所禽。嘉窃料之,绍有十败,公有十胜,虽兵彊,无能为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慑【北宋本“慑”作“摄”。】,公纠之以猛【毛本“纠”误作“料”。】,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六也。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

(二)译文:

刘邦,项羽不是他的对手,这是您知道的。汉高祖只有智力胜过项羽,但是项羽虽然武力强大,最终还是被刘邦擒拿。现在袁绍有十败于您,您比他有十胜,袁绍虽然强,却不能把您怎么样。袁绍礼仪太多,您自然得体,这是道胜于他;袁绍以反叛力量统天下,而您则复兴汉室用来统帅天下,这是义胜于他;东汉灭亡在于对待豪强过于宽纵,袁绍以宽济宽,不能整饬危局,而您拨乱反正,以严治政,全军上下都依法行事,这是治胜于他;袁绍表面上宽宏大量而内心则多疑,用人却怀疑他,所任用的只有亲戚朋友,而您用人时表面上简单容易却内心明白清楚,用人从不怀疑,只要有才就使用他,不在乎离您远或近,这是度量上胜过他;(别人提意见时)袁绍有很多谋略,却很少下决定,失败在下事很慢,而您有计谋就实行,应变能力无限,这是谋略胜过他;袁绍谈论、让物用来提高名誉,多数人会讲话掩饰自己的大多投靠他,而您用诚心对待别人,不为虚荣,多数人忠诚有远见的人都愿意为您所用,这是道德上胜过他;袁绍见到人饥饿寒冷,忧虑地讲着他们,在脸上就可以看的出来,他所看不到的,却忧虑不到,目前的小事对您来讲,很少有疏忽,到了大事时,与四海的情况相连接,给他们恩赐,都超过袁绍的声望,即使看不到,但忧虑都是完整的,这是仁胜于他;袁绍的大臣争权夺势,谗言迷惑造乱,而您用道德统治下士,邪恶的事不能行使,这是您明智胜过他;袁绍正确和错误都不能知道,而您认为正确就用礼招待,错误就用法律处罚,这是文胜于他;袁绍善于虚张声势,不知道用兵的重要之处,而您用少克制多,用兵像神一样,士兵都依靠您,敌人害怕您,这是武胜于他。

十胜十败论,是曹操的谋士郭嘉为鼓励曹操的一篇激励文。在官渡之战前,曹操对战胜袁绍信心不足,为了鼓舞曹操,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分析曹袁之间的优劣,振奋了士气。

[郭嘉个人介绍]:郭嘉,是三国历史上著名的谋士之一。是以他的十胜论和三次大的战略决策闻名于世的。是三国历史上智慧的佼佼者,他的思想是值得战略家和军事家认真研究的。他是曹操的重要谋臣,才识超群,足智多谋,长期追随曹操左右,为他出谋划策,功绩卓著。郭嘉最聪明的地方在于他及时背袁而投曹,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主公。当初他北见袁绍,不得重用,于是他对谋臣辛评、郭图说:“夫智者审于良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接着投奔了曹操,完成了人生的重大转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楼上太搞笑了,只凭你一句,“有没有诸葛亮的隆中对,刘备一样要割据一样要称霸”,就知道你根本没有研究过三国历史,我宁愿把自己的采纳率降低,也要BS你!刘备称霸功劳可能不在诸葛,但他称霸绝对不是必然,很可能在赤壁之时就会毁于一旦。而且答非所问,明显是复制的。。。

今袁绍有十败,主公有十胜,袁绍兵虽盛,不足惧也:袁绍繁礼多仪,主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袁绍以逆动,主公以顺率,此义胜也;桓、灵以来,政失于宽,袁绍以宽济,主公以猛纠,此治胜也;袁绍外宽内忌,所任多亲戚,主公外简内明,用人惟才,此度胜也;袁绍多谋少决,主公得策辄行,此谋胜也;袁绍专收名誉,主公以至诚待人,此德胜也;袁绍恤近忽远,主公虑无不周,此仁胜也;袁绍听谗惑乱,主公浸润不行,此明胜也;袁绍是非混淆,主公法度严明,此文胜也;袁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主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此武胜也。主公有此十胜,于以败袁绍无难矣。"

这是郭嘉说的,但是,之前曹操自己也说过,贾诩、荀彧同样也提起过,虽然没有他这般完全,大意已经差不多了。

如今袁绍有十败,曹公你有十胜。袁绍虽然兵势浩大,也不足为惧。袁绍作为世族军阀,礼仪繁多而杂乱,为其形式所羁;你“体任自然”,因时因事而制宜,“道”高一筹。
袁绍举北兵伐拥戴献帝的您,是为叛逆,您“奉顺以率天下”,顺应历史潮流,合乎道义。 此是义胜。
愚认为汉末恒帝灵帝以来,大乱是统治者“政失于宽”,而袁绍以宽济宽,所以无以统帅臣民;而您“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宽猛相济的治理措施是切合时要的。 是为治胜。
袁绍外表宽厚而内心多猜忌,任人唯亲戚子弟;您则“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问远近”,在气度胸襟上胜过袁绍。 这是度胜。
袁绍临事无策,优柔寡断;曹公机警果敢,“应变无穷”。 乃是谋胜。
袁绍沽名钓誉,喜受吹捧,“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曹公您以诚待士;“不为虚美”,讲究实用,刑赏必诺,“与有功者无所吝”,那些忠正而有远见的并且务实的士人“皆愿为用”。是为德胜。
袁绍怀妇人之仁,见人饥饿,恤念之情形之于表,而对于自己见不到的,则“虑所不及”。这不是政治家的胸怀。您对于眼前小事或有疏失,而对于天下大事则“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恩德施乎四海。 这是仁胜。
袁绍惑于谗言,而公则明辨是非,“御下以道,浸润不行”。 此乃明胜。
袁绍是非不分,公对于正确的“进之以礼”,不正确的则“正之以法”。 这是文胜。
袁绍用兵“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则用兵如神,士卒有所恃,敌人闻而畏。 此乃武胜。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9-17
"今袁绍有十败,主公有十胜,袁绍兵虽盛,不足惧也:袁绍繁礼多仪,主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袁绍以逆动,主公以顺率,此义胜也;桓、灵以来,政失于宽,袁绍以宽济,主公以猛纠,此治胜也;袁绍外宽内忌,所任多亲戚,主公外简内明,用人惟才,此度胜也;袁绍多谋少决,主公得策辄行,此谋胜也;袁绍专收名誉,主公以至诚待人,此德胜也;袁绍恤近忽远,主公虑无不周,此仁胜也;袁绍听谗惑乱,主公浸润不行,此明胜也;袁绍是非混淆,主公法度严明,此文胜也;袁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主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此武胜也。主公有此十胜,于以败袁绍无难矣。"
第3个回答  2013-09-17
诸葛亮和郭嘉,是三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谋士。诸葛亮是以他的三篇文章和辅佐蜀汉大业闻名的。郭嘉则是以他的十胜论和三次大的战略决策闻名于世的。
郭嘉是三国历史上罕见的智慧之神,他的思想是值得战略家和军事家认真研究的。他是曹操的重要谋臣,才识超群,足智多谋,长期追随曹操左右,为他出谋划策,功绩卓著。郭嘉最聪明的地方在于他及时背袁而投曹。当初他北见袁绍,不得重用,于是他对谋臣辛评、郭图说:“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接着投奔了曹操,完成了人生的重大转折。
第一次他预料到了孙策的功败身死。孙策借兵出走,转斗千里,听说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宫渡,准备渡江北袭许都。大家都比较害怕,惟独郭嘉看出了破绽:“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果然,孙策临江未济,为许贡客所杀。
第二次战略决策是他对袁绍集团和曹操集团的深入细致的分析。这次分析导致了袁绍集团的覆灭。官渡大战,历史上写的很多,这里不详细说明了。
第三次决策平定了袁绍集团的余孽。郭嘉对曹操说:“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于是一举打败袁潭。
曹操准备征袁尚及三郡乌丸,诸下多惧刘表使刘备袭许都,郭嘉又说:“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且袁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丸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惧应,以生蹋顿之心,成觊觎之计,恐青、冀非己之有也。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 于是又一举打败袁尚。
其实郭嘉最著名的是他向曹操进献的十胜论:“袁绍礼仪繁多,常为形式所困;公从实际出发,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袁绍割据一方,逆历史潮流而动;公顺应统一大势,奉天子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东汉灭亡在于对待豪强过于宽纵,袁绍以宽济宽,不能整饬危局;公拨乱反正,以严治政,上下皆循法度,此治胜三也。袁绍外表宽宏大量,内心量小忌贤,所任用者唯其亲戚子弟;公外表简单严肃,内心机智英明,用人不问远近、唯才是举,此度胜四也。袁绍多谋少决,往往事后才能意识到应当采取的策略;公谋定即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袁绍沽名钓誉,喜欢听奉承话,那些能言善辩外表上看德才兼备而干不了实事的人多归之;公以诚待人,不务虚名,以俭率下,有功必赏,那些有远见灼识、真才实学的人都愿意为公所用,此德胜六也。袁绍见到饥寒之人怜悯益于颜色,却不考虑那些从未见到的贫困百姓,谋划救国辅民的大计;公对眼前小事时有忽略,对待大事从不含糊,思虑所及不限于直接接触的人,恩德加于四海,此仁胜七也。袁绍不会用人,大臣之间争权夺利,疑惑丛生;公用人得法,使人各尽其力,不能相互倾轧,此明胜八也。袁绍以亲疏定是非,赏罚不明;公是非分明,赏罚有道,此文胜九也。袁绍声众势强,但不懂用兵要领;公精通兵法,能以少胜众,用兵如神,此武胜也。” 作为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智谋之士,郭嘉的十胜论几乎涉及了中国兵法思想的各个方面,切中要害,言简意明,博大精深,是完全可以与孙子兵法一比的。中国兵法认为,国无智谋之士不强,君无智谋之士不立,事无智谋之士不成,兵无智谋之士不胜,孙子兵法就是著名的兵法经典。孙子兵法的宏观战略思维优异,但是具体到实践中,却对敌我双方统帅的人性欠缺了研究和谋划。如果仅仅从人性的把握上,十胜论是比孙子兵法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从结果上看,郭嘉十胜论为曹操战胜袁绍平定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说郭嘉胸怀远量,匿迹修行,不与常人交往,所以当时并不知名,只是有见识的人赏识他。郭嘉死后曹操表版本一评价他说: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
从宏观上说,郭嘉的十胜论是要高于诸葛亮的隆中对的。十胜论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原的基础,为下一步统一全国打好了坚实的基础。诸葛亮是在十胜论胜利的基础上,见缝插针的看出了三分天下的个中门道。有没有诸葛亮的隆中对,刘备一样要割据一样要称霸,但是没有郭嘉的十胜论就没有曹操的统一中原,有就没有他曹操后代的一统天下。俗话说:三个臭皮匠,抵过一个诸葛亮。那么几个臭皮匠,可以抵过一个郭嘉呢?看三国历史,郭嘉的智慧和战略水平其实要远高于诸葛亮的,如果不是早死了几年,三国历史哪里有他诸葛亮兴风作浪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