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大理国,其前身是什么,请史学家们详细介绍一下大理国的历史渊源?

如题所述

杨义贞,
1063
年杨允贤发动叛乱,
段思廉请求高智升出兵平叛,
杨允贤虽败,
但是杨氏实力仍存,
1080
年杨义贞再度发动政变,杀掉国君段廉义,改元“德安”号为“广安”,自立为“广安皇帝”。(该帝王
历史上未认可)。

杨义贞的称帝危及到其他被封诸侯尤其是高家在整个大理国的地位。鄯阐侯高智升联合“乌蛮”三十
七部的兵力再次平叛,高智升借平叛之机大大扩充了自己的实力,成为大理国实际的掌权者。四个月后被
高智升派儿子高升泰带兵讨逆,诛杨义贞,高家的势力趁机发展到洱海地区。由于段廉义无子,高智升便
拥立他的侄子段寿辉段为大理王。高智升表面上拥立段氏为王,实际上“挟天子以令诸侯”,自任宰相,
把鄯阐侯的位子传给儿子高升泰。这样,高氏就成为大理国势力最强大的一支诸侯,几乎全部控制了大理
国政权的辖区。大理国的重要官员,也几乎为高氏家族垄断,号称“一门之盛,半于大理”。

段寿辉,段廉义侄儿,是大理国的第十三位皇帝。宋神宗庚申元丰三年(
1080
年),鄯阐侯高智升命
子清平官高升泰联合东方的爨僰兵诛杀杨义贞后拥立段寿辉为王,改元上明。因为高氏平乱有功,封高智
升为布燮(即宰相),以儿子高升泰为鄯阐侯。该年因日月交合,星辰昼见,段寿辉认为天变,遂禅位于
段思廉之孙段正明,段寿辉仅仅当了一年有名无实的傀儡皇帝而己,就被高家父子废除。于
1080-1081

在位一年。

段正明,大理国笫十四位皇帝,祖父为大理兴宗段思廉。宋神宗元丰四年(
1081
年)时,高智升与高
升泰父子逼迫上明帝段寿辉退位出家,接着便拥立段正明继位。自此高氏父子在大理国权倾朝野,一直以
来都在专权的高升泰搞得段寿辉和他的继任段正明都害怕。段正明在位时,对高氏家族十分谦让,博得了
他们的好感,因此做了十三年多的皇帝,段氏也沦为了高氏傀儡。十三年以后的公元
1094
年(宋哲宗绍
圣元年),高升泰废了段正明,自立为王,灭了“大理”国。段正明帝号为保定帝,年号有保定,建安和
天佑。在位
13
年多点点(公元
1081

1094
年)。

高升泰,高智升之子,大理点苍山莲花峰芒涌溪人氏。一直以来都在专权的高升泰废段正明,北宋年
间(
1094
年),废了段正明,自立为王,灭了“大理”国,改国号为“大中”国,曾用年号“上治”。自
称“大中”国皇帝。

1080
年,杨义贞弑大理皇帝段廉义,自立为帝。时为清平官(即宰相)的高升泰受其父高智升之命,
率东方兵马攻灭了杨义贞,拥立段寿辉为大理皇帝。

1081
年,高智升与高升泰父子逼迫上明帝段寿辉退位出家,接着便拥立段正明继位。在高升泰手里,
先后有两位皇帝避位做了和尚。

高升泰篡位后,高升泰改国号为“大中”,遭到其他封建主和其他民族部落领主的反对,尤其是“乌
蛮”三十七部反对最为强烈,他们根本不接受高氏“大中国”的统治。

刚刚改元为“上治”,他也就走到了人生尽头,在位不到两年,就要西归了。临终前,高升泰把其子
高泰明叫到身边说:
“段氏不振,
国人推我,
我不得已从之,
今其子已长,
可还其故物,
尔后人勿效尤也”。
他还告诫子孙“我之立国,以段氏之弱。我死,必以国仍还段氏。慎勿背我。”结果他眼睛一闭就呜呼哀
哉了。高升泰在位二年(
1094-1096
年)
,
世称高国主,谥号富有圣德表正皇帝。

由于段氏政权在第十四任皇帝段正明后中断过两年多,故历史上把大理国分为前理和后理,即:高升
泰之前(“大中”国之前)的公元
937

1094
年,共
158
年,叫前理;高升泰之后的段氏家族(段正淳)
重新继续掌权后的公元
1096

1254
年,共
159
年,称为后理。

前理共有
14
个国王,其中病死
6
个,弃位为僧的
4
个,被废
3
个,被杀
1
个。

南诏、大理国的兴衰历程(三)

1096
年,高升泰病逝。原大理国诸部的反对,高升泰的儿子高泰明还真的就把政权还给了段家,这是
在中土难以想象的事情。篡位了的权臣,居然把到手的帝王宝座还给了旧东家。其实高升泰表面是劝戒子
孙还位段家,不要学他,似乎是有些真东西在的。究其原委,自然是因为段氏仍有人心且颇有力量,高氏
并不能完全控制局面的缘故。他在时,固然可以镇服,但他一死,子孙就未必如意。因此,比起中土的那
些到死不悟最后祸延子孙的权臣来,
高升泰老爷子真算的上是通明之人了。
他这一着,
表面上是失了江山,
实际上,却把江山攥的更牢了。然而,这却是云南历史上的事实。高泰明拥立段正明的弟弟段正淳为大理
皇帝,史称“段氏复兴,号后理国”(南诏野史)段氏恢复了大理国,大理国的政权又重新掌握在段氏手
中。

段正淳,大理国第十五任皇帝(后理国第一位帝王),段正明的弟弟。段正明被高升泰篡位两年多后

1096
年),在临死前要其子高泰明将政权还给段氏,段氏接受高氏归还的政权,于是段正淳便被拱上皇
位。
“后理”其实国号还是“大理”,
只不过史家如此区分而已。
段正淳复国后,
虽然是后大理国的皇帝,
但相国
(宰相)
却由高氏世袭,
政事也全由相国管理,
因而高氏在朝廷势力很大,
高氏家族依然掌握实权,
称“中国公”。

公元
1100
年,师宗、弥勒二部在首领自杞的领导下,“乌蛮”三十七部中的“于矢部”在混战中统
一了贵州南部地区,建立“罗殿国”。“些么徒”部以必罗笼(也称弥鹿城,泸西金马爵册)为都城,联
合滇东三十七部,统一了滇池东南地区,建立“自杞国”。一经自杞国之首倡,便立时出现了四夷八蛮叛
逆“大中”(指高升泰建立的“大中”国)的壮观景象。广南自立为特磨道;红河江外建立了白衣道和罗
孔道;“邛部”的贵族扩充武装,“闭其境以专利”,自称“山前山后百蛮都鬼主”。“金齿百夷”贵族
叭真,兼并了周围各部,以西双版纳地区建立了号称的“景陇金殿国”。大理国形成了“酋领星碎,相为
雄长。干戈日寻,民坠涂炭”的四分五裂的局面,一直延续到大理国灭亡。

高家极力扩充实力,
通过分封子弟占据了大片领地。
高泰明的堂弟高祥明,
在宋徽宗崇宁二年公元
1103
年居然赠送给段正淳农奴三万二千户,皇帝接受臣子的馈赠在历史上实属少见。高氏发展到后来,外国来
使,首先要先见相国,后见段王。而地方上,大理划有八府,全部由高氏子孙世守。因此从中央到地方,
皆为高氏一门,段氏徒有虚位也。地位如同幕府之天皇、镰仓之将军、战国之足利公方。这种情况,直到
元朝灭大理,才算结束。而国人在这期间,始终称高氏为“高国主”。

段正淳确实是个风流的王爷,其实也并不没有象《天龙八部》小说里写的那么倒霉,没在皇宫里当一
天天子就挂了。历史上的段正淳,实实在在的在位十三年,当了十三年的大理皇帝(
1096-1108
年)。年
号有四个:天授(与“高授”差不多)、开明、天正、文安。他以“中兴”自命,实际上不过是在全盘承
认高氏的实际权力的前提下过过后理“开国之主”的瘾罢了。文安四年,正淳禅位为僧,后来也得善终,
比小说中真幸福的多了。死后谥号为文安帝,庙号中宗。

段和誉,又叫段誉,又名段正严,大理国的第十六位君主(后理的第二位帝王),段正淳之子。

段和誉在位大理国君主三十九年,庙号“宪宗”,谥号“宣仁帝”。年号分别有日新、文治、永嘉、
保天、广运。据说,他“勤于政事”,“爱民用贤、思揽政权”,“故远方慕之,悉来贡献”。在宋史中,
也记载了国王段和誉臣服于宋,遣使来朝,并受宋封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云南节度使、上柱国、大
理国王等,这是大理受宋册封的开始。即使在北宋亡于金之后,段和誉仍旧痴心不改的继续向南宋朝廷进
贡,并且要求进一步加强藩属关系。可是目光短浅的南宋朝廷一直对大理国是存有偏见和戒心的,在一定
程度上把自己孤立了起来。所以后来兴起的蒙古铁骑就可以对两国各个击破。他确实做一个好的皇帝,惟
一的遗憾是他不能改变高氏专国的事态。

段和誉在位时,有三十七蛮部叛乱,派相国高泰明平定,并由第四子高明清于鄯阐镇守。高泰明生有
八子,
其中高智昌因犯罪在流放而死。
其部下伊、
何二人策划为高智昌报仇,
乘段和誉入寺进香时暗杀他,
幸好事露被擒。段和誉嘉许他们的忠义,赦免他们,并为他们建立义士冢。其后三十七蛮部再度叛乱,攻
陷鄯阐,高明清战死。郡臣认为高升泰之侄高量成有贤德,请立为宰相,号中国公。

段和誉并不像武侠小说中塑造的那样是一位多情的风流才子,从政绩来看,他可以说是一位具有文韬
武略的优秀帝王。段和誉自幼聪明好学,七岁时就到点苍山龙苑拜师于天台山云游到大理的高僧六铉
(xuàn)法师。在学习的过程中,他认真刻苦,为以后的帝王之路铺平了道路。他二十六岁时继位,年纪
轻轻的就曾几次平定三十七部的叛乱。他还采取了缓和的外交政策,与周边的国家尤其是宋朝保持了十分
友好的往来关系。在他的统治期间,大理国多次向宋朝进贡,献礼献乐,博得了宋朝统治者的欢心,也因
此而得到许多赏赐作为回报。宋徽宗为了表彰段和誉,册封他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上柱国、云南
节度使、大理王。在对内的政策上,段和誉勤政爱民,十分同情社会底层百姓的痛苦,仁慈治国、减轻徭
役赋税。因此,那时大理境内的人民都十分拥护他。在经济上,段和誉在国内大力发展经济,人民的生活
水平提高很快。就这样,大理王朝的统治更加稳定了,国力也走入了最为强盛的时期。段和誉还是一位十
分宽宏大量的帝王。有一次,部将高智昌在大庭广众之下竟然当面指出他的错误并且辱骂他,可是,段和
誉身为一国之君并没有以自己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来惩罚他。在高智昌死后,段和誉为表彰其功绩,还大办
佛事为其超度亡灵。高智昌手下的两名军官因为怀恨段和誉而趁机刺杀他,但是没有成功,反而被段和誉
擒获。令人佩服的是段和誉并没有雷霆大怒,把这两个叛贼施以酷刑,反而认为他们的举动是忠于主人的
义举,释放了他们。这两名刺客后来自杀,段和誉又下旨为他们修建“义士冢”。

在段和誉的长达三十九年的统治时期内,国家政治稳定,外无战事,经济繁荣,与缅甸、越南、马来
亚、印度、波斯等国家都有贸易往来。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的发达带动了手工业的兴盛,用象皮制作的
甲胄,形式精巧,质坚如铁与披毡、彩漆器皿、马鞭鞍辔等是大理国闻名天下的特产。冶炼技术也得到了
较大的发展,闻名天下的云南刀“吹毛透风”。那么他又为什么会在自己生命中最辉煌的时期激流勇退,
选择出家作为人生的最终归宿呢?这与他的儿子们有着重要的关系。

段和誉有四个儿子,这四个人的品性与他们的父亲却相差深远。为了争夺皇位,他们明争暗斗,甚至
会在朝堂之上就大打出手。这四个皇子每人都有自己的势力集团,把整个朝廷弄得乌烟瘴气,不得安宁。
段和誉对这几个儿子的行为很是失望,萌生了退位的打算。在他当政的第三十九年发生的一件事坚定了他
退位的想法。那一年,在大理国的上空一颗彗星滑过夜空,整个朝廷都被这件事震动了。那时,彗星是灾
星的代表,一旦出现,国家就会发生、严重的灾难。段和誉见到彗星之后,也认为这是国家的不祥之兆,
就决定退位,把国家交给早就日思夜想当皇帝的儿子管理。他十分信奉佛教,便决定退位之后皈依佛门。
这样不仅可以落得个耳根清净,还可以使国家的繁盛不葬送在自己的手中。此外,这样做还可以修行,为
下辈子积德。就这样,段和誉把皇位传给段正兴。他出家后法号广弘,终年
94
岁,是大理国最高龄的国
王。

出家的大理国王们虽然不再是一国之君,但是待遇却远非普通的和尚可比。崇圣寺是大理国王们出家
的专用佛寺,
其建筑金壁辉煌,
高僧殿里排列的九位出家为僧的大理国国王塑像。
野史记载大理国民谣曰:
“帝王出家,随臣一邦,嫔妃一串,素裹红妆。出家犹在家,举国敬菩萨,早晚拜大士,禅室如世家。”
由此可见,国王们虽然出家,但是仍旧是帝王级别的待遇。

宋高宗绍兴十七年(
1147
年),因为诸子内争外叛,段和誉传位于子段正兴(景宗正康帝),避位出
家为僧。

段正兴,又名段易长
(
义长
)
。后大理国第三位君主,庙号“景宗”,谥号“正康帝”,公元
1147
年,
父亲段和誉禅位后即位,年号经历永贞、大宝、龙兴、盛明、建德。从段和誉把皇位传给段正兴后出家,
从此,大理国开始走下坡路,国势日衰。
1171
年,禅位于子段智兴后,出家为僧,在位期间
24
年。

段智兴是后大理国的第四位君主,在位时间自
1171
年至
1200
年,共
28
年,称号为“宣宗功极帝”。
史称:“智兴奉佛,建兴宝寺,君相皆笃信佛教,延僧入内,朝夕焚咒,不理国事”。称帝时期大修佛寺,
建了
60
寺院,对国力造成损害,他本身也终日崇佛,不理国事,但与武侠小说里的段智兴不同,他并没
有出家。

段智廉,是后大理国的笫五位皇帝,
1201

1204
年在位,宣宗功极皇帝段智兴之子。他与其父一样,
笃信佛教,在位期间,曾派人到宋朝取经,得到大藏经
1465
部,放置于大理城五华楼上。他用过
2
个年
号,凤历、元寿。死后庙号为英宗,谥号为亨天皇帝。

段智祥,后大理国的第六位皇帝,
1205

1238
年在位,年号为天开、天辅、仁寿。他是英宗亨天皇帝
段智兴之弟,在位
33
年,政治清明,重视农业生产,广纳贤才,使得大理国有了一番新的气象。他和他
的父亲、兄长一样,笃信佛教,最后禅位为僧。死后庙号神宗,但谥号没有流传下来。

段祥兴,后大理国第七任君主,
1239

1251
年在位,他是神宗皇帝段智祥之子,年号为道隆。他在位
期间,正值蒙古大举南侵之时,
1244
年,蒙古军入侵临关,他派大将高禾出战,结果大败而归,高禾亦阵
亡,蒙古军后因窝阔台的死而退兵。
1251
年,段祥兴驾崩,将大理国的烂摊子留给了他的儿子,大理国末
代君主段兴智,他死后无庙号,谥号为孝义皇帝。

段兴智是后大理国的第八任君主,也是大理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皇帝,公元
1251
年即位,改元“利
正”。后又改元“兴正”、“天定”。段智兴之后,大理国就像进入它的末期一样,高氏也开始腐朽,勇
于内斗而暗于治理。

公元
1252
年忽必烈征大理,
12
月段兴智把忽必烈所派遣的三名使者杀死,拒绝投降。

蒙古大军为了对南宋形成两面包抄的夹击战术,蒙古灭金之后决定先征服大理国。挥师南下的就是大
名鼎鼎的忽必烈。蒙古大军威势正盛,而大理国内却因为高家子孙互相争权斗得鸡飞狗走,国势疲惫。公

1253
年蒙元大军三路来攻时,大理国完全没有统一的部署,而仓促各自为战,段兴智命相国高泰祥守
金沙江,与蒙古将伯颜不花、虎儿敦等对峙,高通在会川顽强抵挡住了蒙古东路军外,蒙古的西路和中路
军轻松直入。

忽必烈率士兵用革囊偷偷渡过金沙江,
击退宰相高泰祥守军,
高泰祥被迫回军,
而蒙古大军长驱直入,
突袭大理。大理国各民族的贵族分子纷纷降蒙。蒙古兵攻入上关,段兴智和末代相国高泰祥弃都城而逃至
鄯阐,同年十二月,蒙古攻陷大理城。大理末代国君段兴智、宰相高泰祥及其弟高和,都弃城而逃。高泰
祥最终战败,在姚州被俘,解回大理就斩,杀于五华楼下。临死长叹:“段运不回,天使其然,为臣殒首,
盖其分也”。
是啊,
高氏让“段运不回”了一百六十年,
最后如没有一位家主来殉葬,
也实在是说不过去。
公元
1254
年秋,蒙古大将兀良合台攻下鄯阐,追至昆泽,次年春被蒙古军攻破,段兴智束手就擒,存续
了三百多年大理国灭亡。标志着中国史一个相对独立单元的时期结束了。

从公元
937
年段思平推翻大义宁国,建立大理国,大理国共传
22
代主,历时三百余年。大理国的灭
亡,段氏已无尺寸之土,但大理段氏却没有从此结束,他们继续世袭担任元朝的大理总管一职。段兴智的
总管一职从公元
1257
年任到
1260
年。

大理国的灭亡

后理共产生个
8
个国王,其中病死
3
位,为僧
4
位,国亡被俘
1
位。从整个大理国历史来看,自公

937
年大理国建国开始,一直到公元
1253
年大理王朝灭亡的
22
位帝王中,竟先后有
10
位出家做了和
尚。这
10
位帝王中,除了第二代皇帝段思英是被迫逊位的,其他
9
位都是自愿放弃江山社稷出家的。这
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现象。

在中国上下几千年的帝王史中,除了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和清朝顺治皇帝外,就再也没有帝王有过这
样的举动。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教,曾
4
次皈依佛门,都因群臣的苦谏仍然归座龙椅。顺治皇帝因心爱的皇
妃去世而悲痛不已、看破红尘而出家。

大理国这些做出惊人举动的帝王分别是第
8
代国王段素隆、第
9
代国王段素贞、第
11
代国王段思廉、

13
代国王段寿辉、第
14
代国王段正明、第
15
代国王段正淳(后理的第一位皇帝)、第
16
代国王段和
誉(后理的第二位帝王)、第
17
代国王段正兴(后理的第三位皇帝)和第
20
代国王段智祥(后理的第七
位皇帝)。

为什么坐拥江山美人的帝王会甘愿放弃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位、财富去做整天吃斋打坐、念经颂佛的
和尚呢?纵观这些皈依佛门的国王,是在大理国佛教的盛行的大前提下出家的,与大理国“以佛立国”、
“以佛治国”、全民信佛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分不开的。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国家的灾祥祸福,都与当朝
的帝王有关,
与他们前世今身所作所为有着因果关系。
国家一旦出现某种灾祸的征兆,
便是帝王孽障缠身,
只有出家,才能消灾免难。不过他们出家的原因又各不相同,具体原因分为在争权中失败被废为僧、政权
不稳被迫出家、人心相背被迫出家。可以说,这些国王出家的最主要原因是为了避祸。如公元
946
年,在
位仅有一年光景的段思英被废为僧,就属于大理国统治集团内部各种势力争斗中一次典型的夺宫之变。

八、元世祖忽必烈统治下的大理和以后其它政权统治下的大理

大理国被灭后,蒙哥汗没有杀段兴智,反而是“赦以为摩珂罗嵯(意为大王),领诸蛮”。段兴智既
不但捡了条命,还得到蒙哥汗的赏识继续掌管云南,封段兴智为世袭总管,反而还比当初受高氏欺压的时
侯舒坦多了,不由心花怒放,对蒙古贵族感恩戴德。于是段兴智把政事暂时交给弟弟段实,自己亲自统率
人马,
协助蒙将兀良哈台继续征讨反抗蒙古军队的各族人民,
甚至打到广西、
越南,
最终在战争中死于“王
事”,也算为亡国之君。

段实是段兴智的弟弟,又叫段信苴日。蒙古辖下的第二位大理总管。中统二年(
1261
年),段实入朝
忽必烈。“袭总管,赐虎符,领大理、威楚、鄯阐、统矢、会川、建昌、腾越等城,自万户以下皆受节制
(《滇史》)。

1265
年,白族僧人舍利畏起兵抗元,众达三十万人,攻陷鄯阐、统矢、威楚等重镇,段实与蒙古驻军
连手平叛,大破起义军于安宁。后于
1274
年,舍利畏再度起兵时,段实派遣刺客将他暗杀。

公元
1267
年忽必烈封第五子忽哥赤为云南王,
1271
年其子被害身亡。

1274
年(元朝于至元十一年)忽必烈派赛典赤·赡思丁到云南。同年,段实见了云南行中书省,把行
政中心由大理迁到押赤城(今昆明)大理地区设大理路、鹤庆路、云龙甸军民府和威楚路。政治中心由大
理迁至昆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5-03
大理国于937年由段思平灭大义宁建国。都城羊苴咩城(今云南大理太和村),国号大理,以其尊崇佛教,又称妙香国。1095年高升泰改国号为大中国,1096年高升泰在死后归政于段正淳,史称后理国。1253年,大蒙古国忽必烈“革囊渡江”征云南,灭大理国,后建云南等处行中书省,原大理国王段氏被任为大理世袭总管。
大理国灭亡后,蒙哥汗三年(1253年),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置大理路,辖境包括现今大理、洱源、巍山、祥云、永平,以及姚安、大姚、保山、腾冲等地。
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将大理路改为大理府(云南内地共设有助个府),辖境相当于今天的大理、祥云、宾川、洱源、云龙等县。这当中,作为洱海周围的大理县也数易其名,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置太和县,1913年改名大理县,羊苴咩城也就改称大理城。
参考:百度百科
第2个回答  2014-05-03
唐朝时建立“南诏国”,共传13代,历经165年,然后是“大长和国”、“大义宁国”,之后段思平推翻“大义宁国”建立“大理国”,“大理国”共传22代,历时316年。之后元世祖忽必烈率大军翻过苍山灭了“大理国”,一统天下。
第3个回答  2014-05-04
南诏以后才有的白族 好像是,云南大部分汉族人都是江苏南京在明朝初期过来的,所以云南腔和南京腔几乎一致,云南话归根还是属于北方方言系统,和江西,两湖,两广不同
第4个回答  2014-05-03
南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