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中欧文化交流产生的原因。这一时期西学在中国传播有何特点

如题所述

明清之际欧洲与中国的文化背景在正式的文化接触之前,在长期独立的发展中,中国与欧洲各自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系统。明清之前中国对欧洲的多重影响十四到十六世纪,中国的科技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并且毫无保留地向全世界输出。从中世纪向现代社会过渡过程的早期阶段,在欧洲到处可以看到中国文明的影子。

文章从丝绸贸易、四大发明的西传和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对于这种影响做出说明;同一时期欧洲文化借助景教、也里可温教对中国的影响。汉代丝绸之路与丝绸贸易中国与欧洲的文化交流有悠久和曲折的历史,在中国文明与欧洲文明之间,通过间接的或直接的、陆路的和海路的、有形的和无形的渠道,各种文化、经济、宗教、思想方面的交流都可以上溯到中国汉代。秦朝中国就有植桑、养蚕、缫丝、织绢的历史,至西汉,全国织丝者数以百万计,不同种类的丝织品已经成为社会各阶层的日常用品。正是中国丝织品上佳的质地和丰富的产品,使丝绸成为最早联系东西方经济的重要纽带。

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根据张骞的报告,西域不产蚕丝,于是丝绸成为以后中国使者出使其他西域国家时所携带的主要礼品。作为回赠,中国朝廷则收到来自这些国家的稀奇物品。这种交换创造了一种习惯性的需求,非官方的贸易开始流行。公元一世纪,丝绸从安息传到地中海。奥古斯丁时代,丝绸在意大利成为常见的商品。历史上中欧之间的丝绸贸易,可以分为陆路和海路两条途径。从陆路看,“出(甘肃)玉门关往西的商路有两条:一条是从鄯善旁南山北麓至沙车,西逾葱岭到大月氏、安息诸国,称为南道,再往西行可以到大秦,中国大批货物主要由这条道路运往西方。

另一条是沿北山南麓西行,越葱岭的北部西向,可以到大宛、康居、奄蔡诸国,称为北道,再往西也可以到大秦,这南北两条商路,是当时中国和中亚、西亚经济交流的大动脉。因为运往西方的货物主要是丝和丝织品,所以后来把这条路称之为‘丝绸之路’。”另一条则是海路。以罗马所属埃及的红海诸港口为基地,直接从海上开拓驶往印度乃至整个亚洲南部的海岸线。先是水手们利用西南风发现了从红海前往印度西海岸主要商业中心的航线,公元一世纪末,罗马商船又利用季风横越孟加拉湾,绕过马来半岛,而接近于交趾(今越南)的东京。这样,除了陆路之外,中国丝绸还由来自红海的罗马船舶分头运输。

但因为进口的丝绸大部分还得运到叙利亚加工,而货物运到叙利亚并远达塞流西亚的自然路线,便是从陆路走完全程。在这里,我们通过丝绸贸易看到的,不仅是联系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的一条经济带,而且是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并增进中西相互了解的重要媒介。实体商品贸易带动了文化的交流,这从一些拉丁文词语上可以得到说明,丝绸这个词显然是从拉丁语中指称中国人的“Seres”一词演变而来的,它的形容词sericum去掉后缀就成了“serie”,即中国货。文字在这里清楚地记录了文化交流的过程和结果。随着丝绸贸易的发展,特别是直航东方海路的开辟。

西方人对中国及其邻近国家有了比较准确的地理概念。同时,欧洲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游记。“由于这些游记故事内容丰富和数学式的精确来确定了河流、山脉、城市和部落的地理位置,因而受到了敬重。”于是,在这些游记资料基础上编纂而成的托勒密的《地理志》,及其绘制的图表和地图,充分显示了西方人对东方的认识,较其前辈又有了巨大的进步。这只要“阅读一下托勒密书中关于远东的一些章节,人们真为地理学知识在一个世纪期间所取得的巨大成绩而深感惊讶。”总的来说,公元一到二世纪,西方人对于中国的认识处于朦胧状态,但是丝绸贸易的进展却有利于欧洲对于中国的深刻认识。

公元六世纪中期,随着养蚕术传入欧洲,中国和欧洲之间绵延六个世纪的丝绸和生丝贸易告一段落。这种贸易对于提高欧洲人的生活品味和文明程度,发展新兴的丝绸工业,以及关注与了解中国等方面,都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6-04
明清之际欧洲与中国的文化背景在正式的文化接触之前,在长期独立的发展中,中国与欧洲各自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系统。明清之前中国对欧洲的多重影响十四到十六世纪,中国的科技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并且毫无保留地向全世界输出。从中世纪向现代社会过渡过程的早期阶段,在欧洲到处可以看到中国文明的影子。


文章从丝绸贸易、四大发明的西传和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对于这种影响做出说明;同一时期欧洲文化借助景教、也里可温教对中国的影响。汉代丝绸之路与丝绸贸易中国与欧洲的文化交流有悠久和曲折的历史,在中国文明与欧洲文明之间,通过间接的或直接的、陆路的和海路的、有形的和无形的渠道,各种文化、经济、宗教、思想方面的交流都可以上溯到中国汉代。秦朝中国就有植桑、养蚕、缫丝、织绢的历史,至西汉,全国织丝者数以百万计,不同种类的丝织品已经成为社会各阶层的日常用品。正是中国丝织品上佳的质地和丰富的产品,使丝绸成为最早联系东西方经济的重要纽带。


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根据张骞的报告,西域不产蚕丝,于是丝绸成为以后中国使者出使其他西域国家时所携带的主要礼品。作为回赠,中国朝廷则收到来自这些国家的稀奇物品。这种交换创造了一种习惯性的需求,非官方的贸易开始流行。公元一世纪,丝绸从安息传到地中海。奥古斯丁时代,丝绸在意大利成为常见的商品。历史上中欧之间的丝绸贸易,可以分为陆路和海路两条途径。从陆路看,“出(甘肃)玉门关往西的商路有两条:一条是从鄯善旁南山北麓至沙车,西逾葱岭到大月氏、安息诸国,称为南道,再往西行可以到大秦,中国大批货物主要由这条道路运往西方。
第2个回答  2021-06-04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丰厚土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貌,又广泛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体现了海纳百川的宏大气魄。正是这种民族性与包容性的统一,使中国文化在保持和延续自己的“根”和“魂”的同时,不断开创新的局面,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西文化交流的珍贵遗存和重要见证
明清之际,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来华对中西文化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他们在向中国传播西方文化的同时,也把中国文化传播到西方,揭开中西文化交流的序幕,产生了深远影响。利玛窦离世后,在北京阜成门外获赐墓地,成为长眠于北京的第一位西方传教士。此后,这块被称作“栅栏墓地”的地方,又陆续有邓玉函、罗雅谷、龙华民、汤若望、南怀仁、郎世宁等传教士入葬,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珍贵遗存和重要见证。改革开放后,“利玛窦和外国传教士墓地”先后被列为北京市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中国与西方相关国家开展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栅栏墓地”的历史价值早就引起广泛关注,一些介绍墓地变迁和传教士生平的著作和文章先后发表。墓地所在的北京市委党校(北京市行政学院),为了保护好这处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先后出版了《历史遗痕——利玛窦及明清西方传教士墓地》《青石存史:“利玛窦与外国传教士墓地”的四百年沧桑》等著作。
第3个回答  2021-06-04
文化传播,又名文化扩散,是指文化从一个社会传到另一个社会,从一区域传到另一区域以及从一群体到另一群体的互动现象。那么文化传播的意义及作用是什么呢?

文化传播的意义及作用

1文化传播的意义
1、提升和扩大国家软实力

文化交流是追求人类心灵和情感的认同,世界各国普遍重视通过文化交流来展示本国文化,提升和扩大国家软实力。

2、巩固新时代中国文化价值体系的国际地位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于交流的主体人,体现于交流的客体物,通过承载中华优秀文化的人和物,最大限度地彰显中华文化的亲和力,赢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和认同,巩固新时代中国文化价值体系的国际地位。

3、提高中国国际文化竞争力

文化贸易是最接地气的文化交流,是通过国际惯例和市场规则实施的文化交流,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时效率更高。

中国国际文化竞争力和话语权需要占有更多的国际文化市场份额,发展文化贸易恰恰是提升软实力的现实手段和有效途径,承接文化体制改革的溢出效应,并通过交易额、国际市场占比等指标去体现和印证国家文化软实力。

2文化传播的方式
文化传播的方式与媒介文化传播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的采借,把外来的文化元素或文化丛直接接纳过来。另一种是间接传播,即一种文化元素或文化丛传入一个地区,引起那里人们的思考,由此引发传入地的人创造一种新的文化。这种现象被称为“刺激性传播”。

文化传播的媒介主要是人的迁移和流动,尤以人群的迁移更为重要。移民、战争、入侵和占领等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移民带来异族文化,战胜国总是要把本国文化强加给战败国。此外,通商、旅游以及其他人员的流动,也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媒介。在当代,由于交通通讯技术手段的发达,文化传播的媒介增多,不一定依赖于人的迁移和流动。

3文化传播的特点
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构成的。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相互交融。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或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第4个回答  2011-01-18
明清之际,如果我理解成明末清初的话,明末是西学比较繁荣的一个短暂阶段,比如,徐启光和利玛窦。这个时期学术环境是比较开放的,西方在数学、天文等方面的一些基础理论得到了很好的交融。到了清初甚至清中期,西学传播就层面来说,已经很少有研究领域的合作和推广了。直接就是一些实用技术的应用,这是一个倒退,致以后来,西学就成了钟表、天文算学等士大夫的“闲物”,也就是奇技淫巧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