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具体指哪些内容?

如题所述

1 助推长江三角洲市场体系一体化

一是建立健全统一的市场标准化体系。把标准化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积极推进农业、工业、服务业、建筑业与对外贸易等多个领域标准化体系建设与发展与发展,引导企业深人开展“寻标、对标、提标、达标”活动。加快培育标准化服务机构,支持各级各类标准化科研机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归口单位、标准化出版发行机构等。加强标准化服务能力建设与发展。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标准化服务机构建设与发展。引导有能力的社会组织提供标准化服务。

二是主动探索“基层出题、领导答题”的工作模式。改革推进上同频。

汇总基层落实过程中的种种难题,打破不同部门之间“一亩三分地”的界限,主动作为,积极推进,努力做到“帮忙不添乱、介人不陷人”。不同层级的政府部门务必加强上下联动,密切沟通联系,建立常态化改革服务机制。政策制定上配套。坚持先立后破,发挥立法对各项改革举措的先行保障与引领推动作用,把成功的工作经验、工作模式以条例的形成固定下来,甚至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实施。

2 促进长江三角洲基础设施一体化

一是优化、提升以上海为中心的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与保障能力。统筹推进沪苏通过江通道与以上海为中心的城际轨道交通网建设与发展,进一步将上海轻轨路线延伸至周边市县,建成上海都市圈轨道交通系统。进一步强化上海组合港体系内部的分工与合作,继续推广“沪苏通”模式与“通关一体化”,发挥好太仓港、南通港、南京港等港口在集装箱运输、江海联运体系中的作用,分流上海港航运压力。

拓展上海港、宁波港与连百港港的海铁联运业务,提升连百港港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能力,培育上海组合港物流服务的新增长点。加快建设与发展以铁路为中心的沿海战略大通道,加快服务上海、宁波等主要港口的货运铁路建设与发展,推进依托铁路的内地无水港建设与发展,以缓解上海港、宁波港等港口的公路运输压力。

二是以推进沪苏通一体化为抓手,加快辐射江苏沿海地区的跨江交通与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积极开展沪苏跨域合作,协同推进通州湾海港集装箱港、南通新机场的建设与发展,加快构建长江三角洲北翼的江海联运枢纽、空铁枢纽,拓展上海、苏南的发展新空间,推进区域协调性均衡发展。统筹南通东西向运河疏浚工程与长江口航道综合治理工程,建设与发展长江经济带人海分流新通道,减缓长江口航运压力,大力推进长江经济带战略支点建设与发展。

继续完善江苏沿海与上海、苏南等地区电网、管道、LNG接收站、基站等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为双方在能源、大数据、旅游业、医药等领域的合作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保障,同时发挥江苏沿海连百港核电与盐城、南通风电、LNG等新能源优势,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清洁能源,为实现绿色发展提供能源保障。

三是整合区域一体化组织,形成强有力的顶层设计。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实施为契机,创新中央对长江三角洲各省市的考核机制、财政分配机制,整合、建立、发展长江三角洲区域银行组织,以中央层面推动、国家战略推动、金融推动,调动地方参与一体化的积极性,形成强有力的一体化顶层设计。

破除阻碍区域交通信息基础设施一体化的行政藩篱与制度性障碍,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按照市场体制规则来消除基础设施领域的资金、人才与技术流动瓶颈[4]。同时,推进区域信息化配套顶层法律制度、区域信息标准化与信息化技术规范统一,共同建设与发展“智慧三角洲”,提升区域一体化的信息化保障水平。

3 加快长江三角洲生态环境协同治理

一是严守生态红线,共筑区域生态安全屏障。强化省际统筹、区内外与城市间联动,加快建设与发展宁杭生态经济带,协同推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长江生态廊道、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与发展。依托黄海、淮河一洪泽湖共筑东部与北部生态屏障,依托江淮丘陵、大别山、黄山一天目山一武夷山、四明山一雁荡山共筑西部与南部生态屏障。

重点建设与发展与保护长江水生态走廊、富春江一钱塘江清水走廊、骆马湖一高邮湖一邵伯湖一茅山一天目山一千岛湖一浙西山地山水生态走廊。推进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建设与发展,优先完成长江重要岸线、重要滨海与河口海湾湿地、环太湖湖滨带等受损生境的修复。维护生物多样性,严格保护重要滨海湿地、重要河口海湾生态安全。

二是严控结构性污染,共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重点打好治水、治气、治土三大攻坚战,从严控制污染物人江、人河排放总量,与谐江湖关系,保障长江、太湖、淀山湖等重要水域的生态安全。开展新一轮太湖流域综合整治,促进太湖流域生态健康状况持续改善。强化太湖流域、南水北调受水湖泊与钱塘江流域上游富营养化控制。

严格实行能源消费总量与煤炭消费总量双控,实施区域大气污染物行业排放总量与绩效双管控。加大化工污染、黑臭水体、农业面源污染、船舶港口污染等专项整治力度,探索实施石化、涂装、包装印刷、涂料等行业VOCs总量控制,加强VOCs重点排放行业污染源头控制,实现多种污染物协调控制与区域联动。

三是严格环境准人,共建环境治理协调新机制。制定流域统筹、区域统一的行业污染物排放绩效约束,严格行业资源环境准人,分区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机制与退出机制。在国家层面建立强有力地推进长江三角洲一体化的环境管理协调机构,健全跨区域与跨部门协同、多种污染物与多种环境要素协同治理机制。

建设与发展环境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全域监测数据实时共享,强化跨部门、跨区域、跨流域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建设与发展,健全长江三角洲污染防治协作长效机制。在环太湖、沿海、长江口、环淀山湖、苏南丘陵、新安江等跨界地区,健全与完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对在区域环境保护中因承担生态功能而影响经济发展的地区,通过设立专项基金予以合理的经济补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19

12月1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该《纲要》是指导长三角地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体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规划纲要》分析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所具备的基础条件以及所面临的机遇挑战,明确了“一极三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按照2025年和2035年两个时间节点设置了分阶段目标,部署了“7+2”共九个方面的具体任务,并对推进规划实施作出了具体的安排部署。

《规划纲要》按照统筹兼顾、远近结合的原则,部署了“7+2”的重要任务:

“7”是指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加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建设、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加快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推进更高水平协同开放、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等7个方面的重要任务;“

“2”是指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两个重点区域的高水平高标准建设任务。

《规划纲要》指出,上海要充分发挥好龙头作用,苏浙皖要各扬所长,发挥比较优势,强化分工合作、错位发展。具体来讲:

上海要提升服务功能——提升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五个中心”建设,形成有影响力的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服务。

江苏要发挥制造业发达、科教资源丰富、开放程度高等优势,推进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发展,加快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南京江北新区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浙江要发挥浙江数字经济领先、民营经济发达等特色优势,整合提升一批集聚发展平台,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创新高地、对外开放重要枢纽。

安徽要发挥创新活跃强劲、制造特色鲜明、生态资源良好、内陆腹地广阔等优势,推进皖江城市带联动发展,加快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

《规划纲要》强调,要共同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制定实施长三角制造业协同发展规划,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汽车、绿色化工、纺织服装、智能家电十大领域,强化区域优势产业协作,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建设一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形成若干世界级制造业集群。

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生命健康、大飞机、智能制造、前沿新材料十大重点领域,加快发展新能源、智能汽车、新一代移动通信产业,延伸机器人、集成电路产业链,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面向量子信息、类脑芯片、第三代半导体、下一代人工智能、靶向药物、免疫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基因检测八大领域,加快培育布局一批未来产业。

在研发设计、供应链服务、检验检测、全球维修、总集成总承包、市场营销、制造数字化服务、工业互联网、绿色节能等领域,大力推动服务业跨界发展。

同时,《规划纲要》还从以下四大方面部署了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推进教育合作发展方面,《规划纲要》明确,共同发展职业教育,搭建职业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平台,做大做强上海电子信息、江苏软件、浙江智能制造、安徽国际商务等联合职业教育集团,培养高技能人才。

推动重点领域开放合作方面,《规划纲要》明确,进一步扩大制造业、服务业、农业领域对外开放,降低汽车、飞机、船舶、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行业进入门槛,积极招引全球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共同开拓建立全球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

引导产业合理布局方面,《规划纲要》明确,中心区重点布局总部经济、研发设计、高端制造、销售等产业链环节,推动一般制造业转移,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创新高地;推动重化工业和工程机械、轻工食品、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向中心区以外城市和部分沿海地区升级转移。

培育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方面,《规划纲要》明确,推动数字化、信息化与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挥电商平台、大数据核心技术和长三角制造网络等优势,打通行业间数据壁垒,率先建立区域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区域产业升级服务平台。

此外,打造“数字长三角”的重要举措中,《规划纲要》明确,要合力建设长三角工业互联网:

积极推进以“互联网+先进制造业”为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发展,打造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

统筹推进省际之间工业互联网建设,推动企业内外网改造升级,积极参与国家标识解析与标准体系构建。

加快建设以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平台为主体、企业级平台为支撑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推动企业上云和工业APP应用,促进制造业资源与互联网平台深度对接。

全面建立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着力推动安全技术手段研发应用,遴选推广一批创新实用的网络安全试点示范项目。

其他部署还包括:

以十大举措,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打造数字长三角,共建工业互联网

开展园区合作,共建升级产业合作园区、建设国际合作园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5-07

长三角地区占有中国16%的人口不到4%的土地面积,却贡献了中国20%以上的GDP总量[1] ,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7月,由国家发改委牵头,会同国家有关部委和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拟定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已正式审议通过并印发,长三角将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曾在2016年国务院就批复并发布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26省市被纳入长江三角洲城市圈范围,而在最新的规划纲要中,三省一市所有城市都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范围。长三角一体化经过多年发展推进,其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已经从1.0版本上升到2.0版本的阶段,2.0版本要求突破行政壁垒,在新型城市合作中带来新的发展增量,通过技术进步与创新的管理体制机制,形成比肩美国大西洋沿海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和英伦城市群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要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趋势,一定要看长三角的历史。初期,长三角发展是以外向型产业为发展动力,通过上海发挥对外合作、对内辐射单核枢纽作用,成为带动长三角发展的引擎。受上海辐射带动,苏州和宁波优先通过“三来一补”形成产业的原始积累,而当时杭州、南京、合肥等区域,在产业和城市发展上与上海的互动还比较低。长三角初步形成以上海为核心,进一步向内陆辐射的产业发展格局。可是,长三角面临着城市等级差异分明、产业层次较低、外贸依存度较高、产业要素流动受限等挑战。

今天,长三角城市群已经形成大中小城市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其中2019年万亿元GDP城市达到六个,占中国17个万亿元GDP城市的35%,包括上海(38,155亿元人民币)、苏州(19,236亿元人民币)、杭州(15,373亿元人民币)、南京(14,030亿元人民币)、宁波(11,985亿元人民币)和无锡(11,852亿元人民币)。[2] 县级城市如昆山2019年GDP突破4,000亿元人民币,甚至超过部分内陆省份。[3]

如今长三角区域顺利完成产业迭代,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产业已经向长江中上游及长三角周边区域转移,如苏州的笔记本代工企业已经转移至内陆城市重庆;以苏锡常为代表的核心区域现今重点发展高附加值先进制造业,如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以杭州为代表重点形成互联网产业;南京正积极打造包括绿色智能汽车、电子信息为主的“4+4+1”产业。

可是,现今长三角发展也面临两个显著的问题,一是产业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主导产业和争夺方向大体相同,包括电子、石化、汽车、装备制造等基础产业,同时各方争夺新兴产业资源,如多个城市都提出发展集成电路产业,而城市内部也在争抢优质产业资源,如集成电路企业倾向落户临近机场的某区,但是由于区域之间的争夺最终落户在远离机场且跨江的另一个行政区,导致企业人员每天通勤时间成本大幅上升,而且包括物流成本在内企业各项成本也有所上升,极大的浪费了政府资源。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仍然薄弱,长三角区域虽然通过产业迭代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产业,但是“卡脖子”现象仍然存在,对标珠三角区域,其已经形成部分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如大疆、华为等,但是长三角企业多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低端环节,原生性研发能力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为薄弱。

“十四五”时期,国际和国内形势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放眼国际,发达国家保护主义横行,中美关系走向战略僵持阶段,美国对中国的全面围堵和遏制将呈现长期化、常态化发展,未来经济全球化将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和结构变化,倒逼中国产业价值链核心环节升级,提升关键产业基础能力和开拓新市场。中国将继续以开放为导向,以“一带一路”为战略重心,通过密集的开放政策,塑造更加开放公平的营商环境;而且中国拥有巨大的市场和消费群体,高技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引进来”不可阻挡,将与本土产业融合催生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解决方案。与此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产业迭代融合加速,“十四五”时期将是以5G为主要标志的新技术突破期和应用期,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智能物联技术和生态能源技术等带来的系列产业变革将对产业生态体系产生革命性影响,带来弯道超车机遇。

纵观国内,“十四五”时期经济下行压力将持续增大,预期中国货币政策保持稳健,在保持投资稳定基础上坚持“房住不炒”不动摇,同时中国将以精准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内需市场和新兴产业发展。同时,科技创新仍然是破解当前局面的核心,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的重要抓手,以创新驱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时期人口形势将发生巨大变化,年轻劳动力将大幅减少,新型城镇化思路发生转变,大量中小城市将逐渐消亡,代之以城市群区域集约配置人口,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着眼未来,长三角应以开放和创新为区域发展的新动力,发挥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体制,优化资源配置,围绕五大核心城市群构建多层次开放创新合作传递体系。

上海应进一步深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创新,打造对内对外双向开放平台,积极利用两种资源、两种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创新标准、规则、制度的制定,为中国产业参与全球产业链协同和价值链融合,提供科技服务、商业咨询、金融、物流、国际法律仲裁等全方位专业服务, 在过程中不断探索机制体制创新,同时按照国家部署积极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发挥上海在企业、大学、科研院所方面的优势和其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建设成为原创新科技成果的发源地,充分释放辐射带动作用,提升整个区域科创新能力,如通过区域性引导基金的设立,培育高校、科研机构,实现前瞻性的基础研究和引领性技术成果的产业化。

长三角五大城市群则应依托自身优势,强化国际产业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集群高地,例如杭州都市圈建设世界级“互联网+”科技创新高地;苏锡常都市圈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创新中心;南京都市圈打造创新名城和产业创新高地;合肥都市圈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等。每个都市圈通过核心城市在更高层面建立协调机制,向上游核心技术和下游现代服务业两端延伸,形成一批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高能级产业集群,构建差异化核心竞争力。

至于长三角周边中小城市,应围绕长三角核心产业集群建设一批高端产业集群配套,形成门类更加齐全、产业更加高端、综合技术能力最强、跨区域构建的完整产业链条,通过完备的产业集群建设,有效降低创新成本,打造创新——制造闭环良性产业生态圈。

注:

[1] 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8年统计年鉴

[2] 各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 2020年昆山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以上内容转载自安永EY“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趋势与机遇如何?

第3个回答  2020-11-17
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增强长三角地区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提高经济集聚度、区域连接性和政策协同效率,对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意义重大。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部署,编制本规划纲要。
应答时间:2020-11-17,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详情
    官方服务
      官方网站智能问答
第4个回答  2019-10-11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整个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大格局中重要的一招棋。有几个原因:其一是长三角的地位。长三角三省一市区域面积占全中国的3.6%左右,常住人口约占全中国的16%左右,经济总量占全中国1/10。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