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票据发展进程

如题所述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央行票据在中国货币政策工具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通过发行此类票据,能够从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手中回收资金,进而实现适度的货币紧缩,并为央行自身的资金调度提供途径。


1993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融资券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首次发行了两期融资券,总额达到200亿元。1995年,央行引入债券市场公开市场业务,融资券成为了弥补国债短缺的重要补充手段。自此,发行央行融资券成为公开市场操作的常规手段。


2002年9月24日,为丰富公开市场业务工具和拓宽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类别,中国人民银行将部分回购品种转换为央行票据,开启了央行票据发行的新篇章。同年4月22日,央行首次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发行了50亿元、期限为6个月的央行票据。随后,央行调整了操作方式,固定在每周二发行,使其成为了货币政策日常操作不可或缺的工具。


据数据统计,2004年,央行共计发行了15071.5亿元的央行票据。到2005年2月底,已发行3680亿元,净回笼资金1510亿元,未到期的央行票据余额达到13217.94亿元,接近金融债的托管总量,显示出其在金融市场中的重要地位。


扩展资料

央行票据即中央银行票据,是中央银行为调节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而向商业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务凭证,其实质是中央银行债券。之所以叫“中央银行票据”,是为了突出其短期性特点, 中央银行发行的央行票据是中央银行调节基础货币的一项货币政策工具,目的是减少商业银行可贷资金量。商业银行在支付认购央行票据的款项后,其直接结果就是可贷资金量的减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