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词汇 有哪些不同

如题所述

由于语言的稳固性和继承性,古今词汇不可能没有联系;由于词义的演变发展,古今词汇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实际情况是,有其相同的词汇,也有其不同的和有同有异的词汇。古今词汇的异同可归纳为三种情况,现分别详述如下。

(一) 古代单音词被现代多音词代替

汉字是采用单音节制的,一个字一般只代表一个音节。然而语言中的词有不少是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需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来代表的双音词或多音词。汉语里的词就其读音而言,可分为单音词和多音词(包括双音词)两大类。文言文里的词语大多是单音词,到了现代汉语里,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已发展为今天的双音词。例如“鼻”(嗤之以鼻)-鼻子;“耳”(掩耳盗铃)-耳朵;“舌”(鹦鹉学舌)-舌头;“虎”(为虎作伥)-老虎;“亡”(亡羊补牢)-逃亡;“眉”(眉飞色舞)-眉毛;“发”(令人发指)-头发;“思”(三思二行)-思想。等等。由以上诸例可见,古代的单音词发展为今天的双音词只是多了一个音节,在发展过来的双音词中仍然保留原来的单音词充当“词素”,词义并没有改变。此外我们还可以发现,由古代单音词发展过来的双音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纯粹的双音词,如上例中的“鼻子、耳朵、舌头、老虎”;另一种是复合的双音词,如上例中的“逃亡、眉毛、头发、思想”。前者是少数,后者为多数。“纯粹的双音词”是由一个音节变成两个音节而形成的,所以其中只包含一个“词素”,即原来的单音词。这种双音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能拆开来解释,因为跟原来的单音词结合的一个音节(字)并无实在意义。“复合的双音词”不单是两个音节(字)的结合,同时也是两个音节(字)所表示的意义的结合。例如“寒冷”的“寒”和“冷”的意义完全相同,这两个“词素”的意义是不可分割的,不能把“寒冷”说成是“寒”的意义加“冷”的意义。

古代单音词普遍存在“一词多义”的现象,比如“师”字,除老师之义外,还可作“学习”(“吾师道也。”)、“榜样”(“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军队”(“师出有名”)等义解释。然而,当“师”字变成现代双音词“老师”或“教师”以后,就被固定为一种意义了。古代单音词被现代双音词所取代,正说明汉语词汇的不断发展丰富,用词的分工也越来越精确了。

(二) 古今“同名异实”的词汇

文言词语中有不少单音词,和现代词语的字形、读音相同,但意义和用法则不同。这种古今“同词异义”的现象叫“同名异实”。例如“烈士”一词的古义指刚正有节操的男子,如曹操《龟虽寿》:“烈士暮年,壮心未已。”现将一般古文中一部分常见的古今“同名异实”的单音词列举如下,供大家阅读古文时注意辨别。

江-长江(古义)-江的泛指(今义)// 河-黄河-河的泛指 // 贼-叛逆-盗贼 // 走-跑-慢步行走// 去-离开-到…..去// 兵-兵器-士兵// 偷-苟且、忽视-偷窃// 说-劝说、喜悦-说话// 从-跟随-自从// 交通-交往、勾结-运输事业// 消息-生灭、盛衰-新闻、音讯// 口舌-言语-争论// 是-这、这些、此-对、正确、是非// 益-更加-利益// 少-稍微-减少// 稍-渐渐-末稍// 既-已经-既然// 固-本来、向来、坚决-坚固// 负-战败、倚仗、亏欠、拥有-负担// 亡-逃亡-死亡// 戚-悲哀-亲戚// 方-正在、将要-四方、方才// 聪-听得清楚、明白-聪明。等等。

古今词汇“同名异实”的现象是,词义的发展使得词的一种意义引申转变为多种不同的意义;在构词方面,以这种词义的分化作为基础,把一个单音词同其它与其意义相关、相类、相对或相反的一些单音词结合起来,构成许多双音词;在词汇的应用方面,随着词义的分化,扩大了词语的应用范围,使得一个词语跨越古今产生了多种意义。以上三个方面,即古今“同名异实”词汇形成的基本原因。

(三) 古今“同实异名”的词汇

以上所讲的古今词汇的“同名异实”,即“同词异义”、“一词多义”。还有一种相反的现象是,古代对某些事物的名称或动作行为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同一个意义的另一种说法,这种古今“同义异词”、“一义多词”的现象叫“同实异名”。不过,在现代某些成语或固定词组中的个别单音词,仍在沿用古代的称呼。例如古称“目”,今称“眼睛”,现代沿用其古义的成语“目不转睛”。其它如:冠-帽子-怒发冲冠 // 饮-喝-饮水思源 //

诛-杀、声讨-口诛笔伐 // 甘-甜-同甘共苦 // 置-放-置之不理 // 至-到-无微不至 // 舟-船-同舟共济// 载-年- 一年半载 // 故-原来、原因- 一见如故、无缘无故 // 薪-木柴-釜底抽薪 // 寐-睡觉-梦寐以求 // 操-拿-同室操戈 // 惧-怕-临危不惧 // 僧-和尚-削发为僧 // 首-头-罪魁祸首 。等等。

古今词汇的“同词异义”和“同义异词”看起来是相反的,实际上是相成的。两者在产生和应用的过程中,有着互相促进和互为因果的关系。由于词义的不断发展,使得一词产生多义。又由于几个词同时各自产生的多义中,有一义相同或相近的,这几个词便成为同义词或近义词。可见,古今同义词和近义词的产生,也是词义发展的结果。例如古文中的“初”、“首”、“基”这三个词:“初”从“刀”、“衣”,本义是“裁衣”。而“裁”又是做衣服的开始,所以“初”可引申为“开始”的意思 ;“首”的篆字象“人头”,这是本义。而人头又是身体的开始部位,所以引申为“首先”,再引申为“开始”;“基”从“土”,“其”为“形声”部首,“地基”是它的本义,是筑墙的开始,故也可引申为“开始”之义。“初”、“首”、“基”这三个字的本义虽各不相同,但由于词义的引申转变而产生“一词多义”的现象,然而在它们的引申义中都有一个“开始”的意思,因此这三个字便成了同义词。由此可见,词义的引申转变直接产生“一词多义”(“同名异实”)的现象,而又间接产生了“一义多词”(“同实异名”)的现象。

综上所述,辨析古今词汇的同异要立足于“同”,着眼于“异”;而“异”的方面,既有差别很大的,又有差别细微的,尤其对词义有细微差别的词汇要特别注意。例如“劝”字,在古代词汇中的意思是“鼓励”、“勉励”的意思,跟现代汉语中的“规劝、劝告”之义有所不同。如荀子的《劝学》,这个题目的意思是“鼓励人们学习”,而不是消极的“规劝”。再如“好”字,古义是“女子貌美”的意思,文言文中时有用此义的文章。如《史记-滑(音gu)稽列传-西门豹治邺》:“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此句中的两个“好”字,都是“貌美”的意思。象这类古今词义差异细微的词汇在古文中较为常见,阅读时要注意辨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1-05
现在的一个词往往是古代两个同义字的组合,比方说“死亡”:古代“死”和“亡”都是死的意思,可以单独用来表示死亡
第2个回答  2011-01-05
很多不同啊,起码一个是文言,一个是普通话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12-30

古今异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