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24-08-14
袁树珊,生于1881年的医卜世家,家学深厚。他最初随父居住镇江,从事医生工作,同时从事算命卜卦。虽未考取秀才,却赴北京大学深造,留学日本攻读社会学。学成归国后,受到行政院长谭延闿的赏识,但他毅然选择回到家乡,专心研究星相学,同时以医卜行世。
传说袁树珊曾见孙中山,他评价孙中山为“清贵”,并非世俗所谓的富贵,而是流芳百世的高尚。这种深入浅出的见解,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孙中山的一生。
民国17年,社会上算命卜卦的行业鱼龙混杂,加之新思潮对社会的影响,国民政府曾试图取缔。袁树珊为此著书《中西相人探原》,引经据典,为算命职业和算命先生们辩护。这本书不仅受到谭延闿的赏识,也在星相学界传为佳话,显示了袁树珊深厚的学识与才能。
袁树珊认为,向星相家请教的人通常出于重大刺激、迷恋名利或走投无路,这要求星相家具备洞察人情百态和心理微妙的能力。
到了30年代,袁树珊专注于命理研究,不再行医。他的名声和才能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尤其是国民政府的大员何应钦。何应钦在袁树珊算命后,深信不疑,向蒋介石推荐。蒋介石对命理风水之论信奉颇深,于是也去见了袁树珊。袁树珊的见解让蒋介石欣赏,袁树珊因此在中国名声大噪,无论是政界显要还是富商巨贾,都以袁先生批命单为荣,袁树珊也成了蒋介石最信任的命理大师。
1949年后,袁树珊移居香港,并留下不少著名案例,例如为民国京剧三大家之一马连良的算命故事。马连良夫妇离开香港前,请袁树珊卜算。袁先生预言马连良还有十五年大运。马连良夫人不解,袁先生解释后,马连良深感领悟。果不其然,马连良离港后十五年间,正是他人生的巅峰。
袁树珊与文化人往来密切,学者罗振常为袁树珊的命相书作序,赞誉其命理著作辞旨明畅,非术士所能为。袁树珊被旁人视为学识渊博、有独特见解的大师。
袁树珊淡泊名利,不聚财,以低调谦虚著称。他崇拜武训和伏羲,前者是行乞兴学的圣徒,后者是中华人文始祖。他理想是兴办义学和建伏羲庙,后来在家乡以祠堂房屋作为校舍,免费提供学习用品,并购买20亩地作为校产,创办了“伏羲小学”。抗战期间,经济困难,伏羲小学向学生收取学杂费,袁树珊为此感到愧疚,特地为学校作了一块匾额,亲书“不如武训”四字。
袁福儒曾想学算命,袁树珊告诫他应继承医学衣钵,将算命衣钵砸烂烧掉。袁福儒遵从父亲教导,专心医学,留学日本,弘扬国医,成为一代医学大师。
袁树珊对命相业的认识客观公允,他将卜筮相术视为国粹,认为只有精研此术,去除迷信,方能揭示其本来面目。他的见解显示出袁树珊毕生学识精深,将命理与迷信区分开来,成为大师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