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汉语中,完和备,饥和饿,人和民,恨和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如题所述

完和备:完指完全、完成、结束,备指准备,用在一起表示准备很充分

饥和饿:有死者曰大饥,无死者曰大饿。——《谷梁传》疏引徐邈说
饥比饿要厉害 很久不吃东西都有死的人了用 饥 例闹饥荒 就是成灾难了
饿就是胃要空了 但没到几天或很久没吃东西要死的程度
饥饿一起用就是饿无法忍受了

人和民:所谓人,是指人的自然属性,所指比民更广泛,包括官和民,民指的就只是民众百姓的意思,两者呈包含关系

恨和怨:恨比怨要厉害,怨只是抱怨、埋怨,多对亲近的人使用,很很强烈,有置之于死地的念头,一般形容不共戴天的敌人

说得不是那么书面,不过意思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希望对你有帮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1-03
  饥,谷不熟为饥。――《说文》 五谷不熟谓之饥。――《墨子·七患》
  饿,饥也。——《说文》 饿,无食久馁也。——《六书故》 饿,甚于饥也。——《正字通》有死者曰大饥,无死者曰大饿。——《谷梁传》疏引徐邈说 基本字义有两种:1. 肚子空,想吃东西,与“饱”相对:我不~,你吃吧!饥~。~殍(饿死的人)。2. 使受饿:注意别~坏了

  完, 全也。——《说文》 (1) 形声。从宀,元声。“宀”与房屋有关。本义:完备,完整。
  2) 同本义。 完,全也。——《说文》 巢非不完也。——《荀子•劝学》 完全富足而趋赵。——《荀子•议兵》无一完者。——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备 ◎ 完全,应有的都有了:具~。完~。求全责~(要求全面、完美)。 ◎ 事先安排好:预~。防~。准~。筹~。~案(向主管机关做书面报告,以备查考)。~注。~忘录。 ◎ 设施:设~。装~。军~。

  人,仁也,仁生物也 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东汉·许慎《说文》
  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列子·黄帝
  撇捺互撑,站立为人。伏羲姓妊,女娲造人。人音通仁,仁义为本。不行仁 义,非是真人
  民 甲骨文其本意为:被用一刃物刺瞎眼睛的人。据郭沫若著《奴隶制
  时代》一书指出:民字应是“横目的象形字,横目带刺,盖盲其一目以为奴征”,即民为奴隶,也说不通。。“民”,据书经盘庚篇,他们是自由民不是奴隶。
  百姓。
  古代指有别于君主、群臣百官和士大夫以上各阶层的庶民(多与“君”、“臣”、“人”相对)。现代指有别于军人和政府工作人员的人民群众。
  指世代定居本地的人。
  特指汉族人。
  古代指士兵。
  民间的。
  姓。

  恨 动词 ①对人或事物怀有强烈的敌对或不满的感情:怨恨|仇恨|恨之入骨。 恨,怨也。――《说文》 今财亡民罢,莫不怨恨。――《国语·周语下》 役夫敢申恨。――唐·杜甫《兵车行》 恨贯肌骨。――唐·李朝威《柳毅传》 亡国之恨。――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②懊悔;不称心;不满意:恨事|抱恨|悔恨。 ③仇:民族仇,阶级恨|报仇雪恨。
  怨 ⒈不满,责备:~言。莫~他。劳而不~。~天者无识。 ⒉仇恨:~恨。恩~分明。 ⒊[怨不得]怪不得。
  怨 <动> (形声。从心,夗声。本义:怨恨;仇恨) 怨,恚也。――《说文》 曰怨乎。――《论语》。皇疏:“恨也。” 施行得理,谓之德。反德为怨。――《贾子道术》 不怨人取之。――《淮南子·说山》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1-03
都是近义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