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TI 早就被心理学界反对,怎么还有那么多人相信?

如题所述

近段时间发现大家非常喜欢用MBTI来给自己贴标签:比如介绍自己的时候说,我是射手座的,我是intp人格。了解他人的时候也是问:你是什么星座的呢?是什么人格类型啊?

那为什么大家会乐此不疲的喜欢用某个属性定义自己呢?

一、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是指人很容易相信一个抽象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并认为它特别适合自己并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特点,即使内容空洞。

在任何性格测试都会应用到这个心理学效应,特别是当用户做过大部分题目后,会更加倾向于认可做题后的答案,因为用户付出了成本,付出了时间。

MBTI也是这种方式,会让你做很多题目,最多的是100多道,做完题后才会给你一个参照,相比星座这种,MBTI会让你做题,在可信度上比较高。

二、它真的好用啊

理论是否严谨与是否好用,是两码事儿。

MBTI这玩意儿真就是玄学,可扛不住它太好理解太好用了呀,我们根正苗红的心理学界的量表,真拿到市场上没有一个打得过这货呀。

比它靠谱的心理学测试有的是,但是它跟别的奇奇怪怪的迷信比如星座,面相,生辰八字等比又要靠谱的多,并目只要做个小测试就可以了解一下自己的性格特点之类的。

三、打造社交货币

MBTI能火出圈的一大原因是打造了一种社交货币,也就是谈资。MBTI火爆过后,大量的用户都在各自谈论自己的性格标签,比如ENFP适合哪类人?INTJ的人性格是什么样?并制作出了大量的表情包和一些段子。同时,还有其他衍生的创意方向,比如ENFJ的穿搭、爱好美食等等。这些都是MBTI不断传播的原因。

四、快速给人归类

其实我们都知道每个人的性格因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都是不一样的,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自己。那为什么还会有人用星座或者MBTI定义自己或者定义别人呢?这其实可以从心理学的两个点来解释。

1.认知资源有限性

认知资源有限性是指人在对刺激信息进行分类、识别等认知加工活动时受到心理能量的限制。而用MBTI和星座类似,可以用来定义他人或自己可以帮助我们迅速而快捷的了解这个人,节约认知资源。

2.归属的需要

我们都是社会群体中的个体,我们在接触某一类人时会因为他们身上的相似性把它们归属到某一类别,或者把自己归属到某一类别当中,以获得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比如南方人和北方人。

MBTI盛行之后,很多人以人格为名找到同类,在互相的自我阐述中找到共性,并更加有意靠近描述的特征。

作为当今社会的一种话题和交流方式,它或许可以帮助你快速与他人建立起沟通关系,但是要利用它在多大程度上指导生活,我的建议是:仅供参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