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不能拥有一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4

国庆前,晚舟红衣归来。

作为一名世界公司的高管,在经济和政治风口浪尖上成了风云人物。她不仅是华为的长公主,还是四个孩子的妈妈,很多时尚刊物会津津乐道她穿的每一个大牌,很多女性刊物也把她列为了女性的楷模和鸡汤。

|

|

读了那么多的孟晚舟的优雅。

感觉很想谈谈这碗鸡汤。

老实说,我一向强调个人能动性,如果是一年前,这口鸡汤我也能愉快滴喝下。我大概也会觉得,我们只要努力,我们都可以更成功,成不了大公主,但在人生中的几个侧面还是可以优雅地成功的。

一个职业女性能不能既有4个娃,又能职业成功呢?

Facebook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伯格在《向前一步》回答过这个问题。她说 只要你足够智慧、勇气和有策略方法,你就可以克服恐惧和自我怀疑,相信自己能玩好事业与家庭之间的平衡戏法,向前迈进,在职场上取得成功,你才更有资格引领变革,造福他人

|

|

02 然而...

我最近遇到的两位女性,她们在职业上最近处于所谓“停滞”阶段。

一位是家中有阿斯伯格谱系的孩子,马上要进入学龄期了。她之前是一家跨国企业的中国区老大,把品牌在中国市场做得有声有色,就是每天基本要到午夜前才回到家。她今年辞职了,准备看看有什么更能兼顾孩子的工作。

还有一位是出色的销售总监,最近母亲和父亲分别重病,而且父母多年前离婚,并不住在一起,她得两头奔波。连下属都替她着急,说,老大,快回来,你的位置和我们团队要保不住了!她却在考虑去做售后的工作,业绩压力不那么大。

这些变化对于她们的职场发展绝对有影响。

但是她们似乎并没有外人看起来那么抱怨。

她们说,孩子/父母,就是我此刻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事情。虽然有一点遗憾,但我还是选择这样做。如果不这样,你让我职场和家庭一起抓,我可能真会累死自己。

“累死自己”不是夸张的说法,其中一个40岁刚出头,人已经累到有了很多内分泌紊乱的症状。

所以,你看,家庭和事业的平衡并不像是抛着几个球的杂技。杂技中那些球的质量和速度你可以预测,还可以自己控制。而真实的生活中,有些事情,猝不及防,迎面而来,你不得不放下手中的其他球,来应对这个大球。

|

|

上面两个案例和我在最近在看的书《 我们为什么不能拥有一切》中的描述的经历相似。

|

|

作者安妮-玛丽 -斯劳特是普林斯顿大学公共国际事务学院第一位女院长。2009年初出任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司司长,是担任该职位的第一位女性,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的左膀右臂,被誉为“美国第一职业女性”。

她曾受聘美国哈佛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曾任美国国际法学会会长。

曾被评为福布斯全球最迷人女性之一。

但,就是这样一位看起来“亮闪闪”的女性,在她成为女性职业阶梯“向前一步”的楷模时,选择最后辞去工作。辞职的原因是,她进入青春期的儿子出现行为问题,被学校勒令休学,被当地警方带走。她只好辞去耀眼的公职,回到普林斯顿继续做教授,和家人呆在一起。

当然她这种往家走的选择,让很多曾对她声荣日盛的职业生涯寄予厚望的人失望了。

于是,2012年她写了一篇文章《女人为什么不能拥有一切?》,发表在《大西洋月刊》上,成为《大西洋月刊》有史以来受关注程度最高的一篇文章。后来她又写了同名书籍。

她在描述她的选择时,和我前面说的两个案例非常接近:

安妮在反思自己思维转变时,说自己的案例让女性步履更加艰难。因为让女人们觉得,如果无法做好全职工作像男人一样在职场上平步青云的同时 + 维持一个家庭拥有积极活跃的家庭生活,那全是女性自己没有做好。

但成千上万的女人,还有越来越多的男人,做出了与安妮类似的选择时,却无法得到应有的肯定。 因为太多人认为人类幸福和成就的唯一标尺是职场成功。就是传统定义上的爬上职业阶梯的更高层和赚更多钱。

03 女性的“生活-工作平衡”不是女性的问题,是社会系统的问题

哦,你千万别觉得安妮是在鼓吹女性回家带孩子。

我倒觉得她在说出一些真相: 事业和家庭并非一切能尽在掌握;

很多女性勇敢地向前迈进一步,努力追求实现自我价值,却仍然无法逾越诸多障碍。

她们面前困难重重:无法预料的生活情境,严苛僵化的职场安排,稀缺匮乏的公共资源,还有无论她们出去工作还是回归家庭都会遭遇的贬低非议与世俗眼光。

一些女性认为,她们宁可暂时延缓职业目标的实现,也要履行对家人的责任与承诺。但是却要受到母职惩罚。

理想化的“向前一步”鼓励的女性要克服焦虑、胆怯和不自信,这没有错。

但是如果把向前一步的责任都交付在女性个体的肩上,可能会掩盖塑造生活的更深层次的结构与力量,并忽视那些必须实施的更大变革。

毕竟不是每个女性都是公主,都能得到整个王国的支持。

如何让不是公主的女性也能向前一步呢?

那我们必须要在社会层面的观念和行动上塑造更有弹性和韧性的系统,能应对意外事件,并及时自我修复,同时提供多种可能路径。例如对于“母职”的重新定义,提供更加有弹性和多样性的职业选择、更加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工作、生活观念。

1、关爱不是“母职 ”或“女职”

我朋友晚上去工作室,总是会被前台的人问,你加班,孩子谁照顾啊?

她很生气,因为她老公加班的时候,不会有人这样问他。

“母职惩罚”折射出对关爱的歧视,是对所有女性的偏见。

对贫穷女性来说,后果更为严重。

如果我们真正珍视关爱——我们就会竭尽全力去接纳和支持它;照顾家庭,不是女性单一的责任,是一个家庭系统的责任和关爱。家庭不该被视为带有性别色彩的空间,而应该将其看作男性与女性共同的领地。这样男女双方都更有可能“向前一步”。

大法官金斯伯格允许自己的助理大卫·波斯特灵活安排工作时间,以便他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因为他的妻子当时是一名经济学家,工作异常繁忙。金斯伯格说 :“那就是我理想中的世界。当父亲们在照顾孩子方面承担起平等的责任,女性才真正得到了解放。”

不仅如此,重新定义“女性问题”为“关爱问题”,还能更为深刻地理解“关爱”。在家庭中急功近利的“ 产品经理式养育 “,职场中的过度竞争缺乏合作,都是“关爱”的对立面。

关爱的本质是帮助他人成长,帮助他或她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关爱要求我们参与其中,而非置身事外,要求我们平等地考虑他人,让他们独立地成长与发展。我觉得这对于家庭和职场都非常重要。

2 更加弹性、多样的工作选择

在绝大多数职场中,听上去都有弹性政策。远程办公、可变工作日安排、兼职工...... 但是一想到老板们还在提倡996是福报,公司从单休变双休都可以上新闻,就知道这些弹性工作制很大程度上是纸上谈兵。

我有个晚辈,我看着她从20几岁到30岁找工作受到的歧视,从最开始的没有小孩时被问:你准备什么时候要小孩啊? 到结婚生完小孩,被问:你家里都有什么人帮你带孩子啊?现在她也不敢轻易换工作了,一个是工作难找,也怕被问:你二胎要不?

Pamela Stone在2007写了一本书《Opting Out? Why Women Really Quit Careers and Head Home 为什么女性放弃了职业选择了家庭》。

她采访了54位常青藤名校毕业的职业女性,这些人拥有富有的家庭背景,职场上有超强能专业能力。她们在生完孩子后“选择”回到家庭。Pamela Stone的发现让**她们回家的不是家庭,而是职场。因为职场不能兼容好员工 & 好妈妈。你只能"all-or-nothing"。 **

我最近看了一位教练朋友的文章,名字叫做“允许“。她写了自己上课的助教带两个孩子在教室门口玩耍,写了自己客户在开会期间想去厕所也不敢,怕被认为不够职业,也写了自己在晚上开工作会议时让孩子出现在摄像前的心理挣扎过程。在这些看上去很细小的事情上,一位妈妈要兼顾“职业“,都要付出极大的勇气。

可是,你看一下周围,爸爸们的职业发展一般不会受到生孩子的影响。甚至有老板特别看重己婚男员工,觉得已婚的人稳定有责任感(呵呵)。

10年后,Pamela Stone和她的合作者用同样的研究方法访谈了同一群妈妈。出版了另一本《Opting Back In选择回归》。

|

|

她们发现 ,十年后有80%的妈妈们回归和职场。但是,她们的位置和薪水不如从前了。也就是说,她们需要重启职业路径。

不过,在我接触的朋友和客户中,看到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追求一个完美的线性职业经历,而是有意识地丰富和发展“组合式职业生涯”。有的人会特意选择全新挑战,获得新技能;我的一位客户说:我的多才多艺和能力,才是职场上谁也夺不去的安全感。

当自己能掌控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并将自己的职业生涯视为一系列不同的工作以及人生体验,就可以更灵活地安排节奏或者间歇期了。让那些"all-or-nothing"的职场滚一边。

3、适当躺平

去年有好几起员工过劳事件。今年上半年年轻人喊起了 躺平 。我还稍微支持了一下。 一方面,我觉得“躺平”是对“内卷化高速前进“的一种抗议和逆反,两者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依存关系。

更重要的,我觉得一直996、007的工作节奏不科学,也没有效率。心理学的研究发现金钱或时间的匮乏将导致长期非理性决策。当人们没有足够时间去专心致志地关注他们面对的问题时,身体处于压力之中,出现窄视,作出错误决策。或者职场倦怠burn out,甚至产生更严重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

我曾经遇到一位企业创始人,他说我的弟兄们愿意跟我跳下悬崖。

我说为啥一起死啊? 要一起活得更好啊!你们要停一下,看看市场变化了没有,原来的策略有哪些要跟着变化的。否则都是辛苦地做无用功。

在中等压力下,有更宽阔的视野,便于作出更优的长期决策。

其实,在越来越充满不确定的时代,公司也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和弹性。需要会生活也会工作的员工。想一想阿基米德可是在泡澡的时候才发现浮力原理的。如果一直在加班,估计也没有时间和心思去泡澡了,也不会想到这个重大发现了(虽然据说这是个传说)。

现在很多人把工作和生活割裂成对立、互斥的部分。类似的想法:我工作就是为了赚钱,等我赚到了一定数量的钱,我就可以过我想过的生活了。且不说,这个“一定数量”是否真地有数儿。总之,这个生活听起来前半段像是坐牢般的沉重,后半段也未必能够心安理得。

对我来说, 生活和工作都是自我表达一部分。生活让我休息、放松,获得更多素材;工作让我和别人一起做一个人无法完成、更有影响力的事情。

在这里,也推荐大家看本书。这也是我最近在上海带领的一个小组在读的书。这不是一本鸡汤书,你可以利用书中的步骤,使用设计思维模式,找到自己的生活目标,集中精力,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大胆尝试,这样才有可能改变命运。

|

|

说了这么多,总结下:

就是希望女性不要给自己套上superwomen的人设限制,有“先前一步“的勇气,也有“偶尔躺平”的“允许”

组织层面,不要把对女性的关怀停留在三八节送花,而是看到女性的优势,提供弹性和机会, 不要让“职场”成为“妈妈走开”之地 ;还有,为了效率和创新,让员工少加点班,多点生活。

当然,在社会层面,还有很多,例如:

高质量且价格适中的儿童关爱服务与老年人关爱服务

用于处理家庭事务与医疗事务的带薪休假

为受到歧视的兼职员工与弹性工作制员工提供法律保护

有效地执行现有法律,打击年龄歧视

为单身父母提供资金与社会支持

......

能做点啥,就先做点啥吧!

参考书籍:安妮-玛丽-斯劳特,我们为什么不能拥有一切,文化发展出版社有限公司,2016

文章首发: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zMDQyODY0Mg==&mid=2247495481&idx=1&sn=6f20d35cfaba58e820dafebadbd0942a&chksm=fa5348b4cd24c1a225458f3a1e0650ce49551b8fa844815a09e192524edc4a12bc80ac816b31&token=1110968805&lang=zh_CN#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