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主义的几个理论框架和假设是什么?

碰到一个题目,让写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islm分析、总供给总需求的基本假设和基本分析框架,我想请问大家,这个框架是三个分别有还是综合在一起,假设又是什么?谢谢了

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the Keynesian’s Monetary Policy)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即中央银行通过改变货币供给量以影响利率,再通过利率影响总需求与国民收入的经济政策,它是需求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货币政策的中间变量是利率,即货币量的变动影响利率,利率又影响总需求与国民收入。货币政策的这种机制是以人们的财富只有货币与债券这两种形式的假设为前提的。在这一假设之下,债券是货币的唯一替代物,人们在保存财富时只能在货币与债券之间作出选择。持有货币无风险,但也没有收益;持有债券有收益,但也有风险。人们在保存财富时总要使货币与债券之间保持一定比例。如果货币供给量增加,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增加,原有的货币与债券的比例就被破坏。为了恢复原有的比例,人们就要以货币购买债券,从而债券的价格就会上升,反之,如果货币供给量减少,人们就要抛出债券以换取货币,债券的价格就会下降。债券价格和利率之间的关系可表述为下式:

债券价格=债券收益/利率

这就是说,债券价格与债券收益成正比,与利率成反比。因此,货币供给量增加,债券价格上升,利率下降;反之,货币供给量减少,债券价格下降,利率上升,利率的变动又会影响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与国民收入,即利率下降,投资增加,总需求与国民收增加;利率上升,投资减少,总需求与国民收入减少。因此,以货币供给量增加为例,货币政策的机制是:

货币供应量增加——债券价格上升——利率下降——投资增加——总需求与国民收入增加

货币政策的工具,即中央银行控制与调节货币供给量的工具主要包括:公开市场业务,即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贴现政策,即中央银行调整贴现率;准备率政策,即中央银行调整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率。此外还有:道义上的劝告,即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进行指导;垫头规定,即中央银行调整购买有价证券的保证金比例;利率上限,又称第Q条规定,即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利率上限;以及中央银行调整分期付款与抵押贷款的条件。

中央银行在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货币政策,在经济萧条时期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即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政府债券,降低贴现率和准备率,以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刺激总需求,在经济繁荣时期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即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提高贴现率和准备率,以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抑制总需求。各国在不同的时期对货币政策有不同的侧重。以美国为例,50年代侧重于用财政政策刺激经济,货币政策的重点在于稳定物价。60年代之后则偏重于运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经济。70年代初滞胀的出现使这种货币政策受到货币主义经济学家的批评。70年代后期为了制止通货膨胀则主要采用了控制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

凯恩斯经济学(Keynesian Economics)

凯恩斯经济学由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提出,并由其追随者发展与运用的一套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与政策。

凯恩斯承认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失业的必然性。凯恩斯认为,他的理论要说明什么力量决定就业量。具体来说,就业量取决于产量,产量取决于有效需求。因此,他的理论的核心就是有效需求理论。有效需求是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平衡时的总需求。这种总需求分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它们由三大基本心理规律所决定。这三大基本心理规律是决定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规律和决定投资的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与心理上的流动偏好规律。凯恩斯认为,如果经济由市场自发地调节,有效需求不足与失业存在就是必然的,解决的办法就是国家干预经济。因此,在政策上,凯恩斯主义的中心就是用国家干预来代替自由放任,其中包括通过收入再分配来刺激消费的收入政策,增加政府支出以弥补个人支出不足的财政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是财政政策。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分析的是整体经济的运行,因此在研究方法上就用总量分析代替了个量分析。这些内容就构成了当代的宏观经济学。
民收入决定于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原理的支柱又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以及心理上的流动偏好这三个心理规律的作用.这三个心理规律涉及四个变量;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在这里,凯恩斯通过利率把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联系起来,打破了新古典学派把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分开的两分法,认为货币不是中性的,货币市场上的均衡利率要影响投资和收入,而产品市场上的均衡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和利率,这就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但凯恩斯本人并没有用一种模型把上述四个变量联系在一起.汉森、希克斯这两位经济学家则用1S--LM模型把这四个变量放在一起,构成一个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相互作用如何共同决定国民收入与利率的理论框架,从而使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得到丁较为完善的表述.不仅如此,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分析,也是圈绕
IS--LM模型而展开的.因此可以说,IS LM模型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二、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1、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和投资。
2、消费由消费倾向和收入决定。消费倾向分为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大于0而小于1,因此,在增加的收入中,用来增加消费的部分所占比例可能越来越小。�
3、消费倾向比较稳定,因此,国民收入波动主要来自投资的变动。投资的增加或减少会通过投资乘数引起国民收入的多倍增加或减少。
4、投资由利率和资本边际效率决定,投资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动关系,与资本边际效率成正方向变动关系。�
5、利率决定于流动偏好与货币数量。流动偏好是货币需求,其中L1来自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L2来自投机动机。货币数量是货币供给,由满足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的货币和满足投机动机的货币组成。�
6、资本边际效率由预期收益和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或者说重置成本决定。�
凯恩斯认为,造成资本主义经济萧条的根源是由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所构成的总需求不足以实现充分就业。消费需求不足是由于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即人们不会把增加的收入全用来增加消费,而投资需求不足来自资本边际效率在长期内递减。为解决有效需求不足,必须发挥政府作用,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充分就业。财政政策就是通过政府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以增加总需求,通过乘数原理引起收入多倍增加。货币政策是用增加货币供给量来降低利率,刺激投资从而增加收入。由于存在“流动性陷阱”,因此货币政策效果有限,增加收入主要靠财政政策

1.挤出假设
2.金融主导假说
3。赌场假说
4。短期主义假说
5。金融不稳定假说
由于字数限制,只能写这么多了。可以用百度搜索网页,输入关键词:凯恩斯主义假设。显示的第一页上的第一个网页介绍的特详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3-13
中央银行在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货币政策,在经济萧条时期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即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政府债券,降低贴现率和准备率,以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刺激总需求,在经济繁荣时期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即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提高贴现率和准备率,以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抑制总需求。各国在不同的时期对货币政策有不同的侧重。以美国为例,50年代侧重于用财政政策刺激经济,货币政策的重点在于稳定物价。60年代之后则偏重于运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经济。70年代初滞胀的出现使这种货币政策受到货币主义经济学家的批评。70年代后期为了制止通货膨胀则主要采用了控制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