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点是什么?

同上,请用书面语言。谢谢
具体点说行吗?写那么一大篇子,难说说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点是社会主义荣辱观??

  重点是以下三点:
  1.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
  2. 建立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的思想道德体系
  3.建立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详细如下:自行删减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
  早在2000年6月召开的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就指出:“努力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必须放在突出的位置来抓。”接着在同年的11月,他又强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要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而且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也在第五条中指出:“在实践中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应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现在十六大报告又强调了这一点,说明了这一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也完全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服务于经济基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二者是基本适合的,但也有不相适合的一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目前,二者在基本适应的同时,还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作为思想上层建筑的思想道德体系只有努力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才能为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提供良好的道德环境,也才能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思想保证。因此,十六大报告的这一论述具有强烈的针对性与重大的现实意义。
  应当看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的思想道德体系确实还存在相当程度的滞后与不少不适应之处。比如,“计划经济道德”对今天的人们还有着强大的影响。应当承认,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提倡集体主义、乐于义务劳动等美德,今天要在赋以新内涵后加以发扬光大。但也要看到,那时在行政的、人际的、经济领域的上下级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附属关系,形成“无为”意识与依附观念;个人缺乏独立自主的道德意识,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压抑,对个体利益关心不够以至完全抹煞;政治道德“泛化”,取代了经济道德、家庭道德,等等。又比如,真正的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中国市场经济已建立20多年了,但与其相适应的国民信用道德乃至整个信用体系并没有建立起来,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不良记录,尤其是经济领域的失信现象普遍存在。
  凡此种种,说明亟待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经济道德”。它同样也要如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有人认为,市场经济原则似乎与为人民服务、与集体主义是“对立”的,这是一个误解。为人民服务,不但是对共产主义者的要求,也是每个公民、每个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个体要力求做到的。个体的所有经济行为只有在利他、利民、利集体、利国的同时,才能真正利己;坑害了他人、集体或国家,其最终也害了自己。在市场经济中,同样要将为人民服务与集体主义作为导向性的基本道德原则,以防止经济活动中惟利是图、损人利己、坑蒙拐骗、偷税漏税等不道德行为。同时我们要将市场经济中通行的一些原则如功利性原则、效率性原则、自主性原则、竞争性或竞合(即在竞争中合作“双赢”)性原则、平等交换原则等,赋之以新内容后转化为道德规范,使它们成为适合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准则,以构建“市场经济道德”。
  建立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的思想道德体系
  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实质上属于法治与德治的关系问题。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手段规范人们的行为,重在“他律”,侧重于政治建设、政治文明;德治则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与道德自觉,重在“自律”,属于思想建设、精神文明。正如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所讲,“道德建设与法律规范应该相互结合,统一发挥作用”。《纲要》第一条也强调:“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以法彰德,以德辅法。这次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思想道德体系要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这是一个崭新的又是很有针对性的提法,我们应努力在“协调”上做文章。
  考察今天的法治的、德治的实践,可以看到法律规范与思想道德体系还存在不少不协调之处。这里既有立法滞后于道德建设、法律规范不能及时体现道德规范的情况,更存在道德建设缺乏权威的“硬约束”、得不到法律支持、与法律规范协调不够的现象。比如一个司机路救遭车祸的老人,却被反诬,而反诬者却逍遥法外,导致许多人寒心,于是“见死不敢救”的现象就时有发生;再比如见义勇为者救人成功,自己受伤致残却索赔无门,被救者与某些部门冷漠对待,置之不理,这同样不利于社会主义与高尚德行的弘扬。应当看到,法律都是成文法,而不少道德规范却是不成文的,比如什么是孝行?就缺乏如法律条文那样规范而明确的文字概括。由于道德往往没有明确的、系统的表达方式,而且主要靠自律(辅之以舆论力量与世俗习惯)进行道德调整与道德规范,这些主要是“软约束”,很难形成有效的、强制性的“硬约束”机制。平时人们说的“道德法庭”实质上只是一种“舆论法庭”,靠舆论力量加以谴责,这都是很“软”的手段,对相当一部分人、相当一部分不道德行为不起作用,这也是道德建设有时效果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要使思想道德体系与法律规范相协调,最根本的是增加道德在法律的、制度方面的“硬约束”,让法律规范渗透进道德。具体来说,就是通过立法把一部分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规范加以制度化、成文化、明确化;再通过司法活动使这部分成文化、明确化了的道德规范,取得国家强制力的支持,借助法律规范来促进思想道德体系的完善,进而推进道德建设。只有这样,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才能由“软约束”转向一定程度的“硬约束”,这有利于惩恶扬善,从而在道德生活中具有威严性、服从性。否则,缺乏有效的约束与奖惩机制,公共道德观念与公共服务意识就无法确立起来,道德高尚者最终只能成为社会中的孤独者与弱势群体,“让英雄不再流泪”就会成为一句空话。由此可见,法律是“道德之舟”的保驾护航者,建立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的思想道德体系,既重要又迫切。
  建立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对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党的三代领导人一贯都给予高度重视。毛泽东明确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江泽民同志主张在思想道德建设中“实行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主张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以及自强不息、励精图治、勤俭节约、淡泊名利等等传统美德。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立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同样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与重大现实意义。这是因为历史不能割断,传统美德仍有强大生命力;也因为我们在这方面确实仍做得不够。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们在继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各地还建立了不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但由于以往对待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的极“左”做法,特别是“文革”的破坏,不少传统美德被当作“封建糟粕”受到“批判”、冲击乃至扫荡,民族传统美德的承传有“断代”之虞,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如今不少“新生代”连起码的孝道、尊师、敬老、诚信、勤俭乃至礼貌都不懂、不讲、不会,以背离这些美德为“新潮”。忘记乃至背叛了自己民族传统美德的人,是不健全的人;忘记乃至背离了民族传统美德的道德规范,是缺乏历史底蕴的不健全的规范体系。
  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形成了丰富、系统的道德规范,传统美德数不胜数,它们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英雄贤达,孕育了优秀的民族品格与民族精神。天下为公、注重群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忧后乐、鞠躬尽瘁,反抗强暴、不屈不挠,崇尚气节、坚忍不拔,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勤俭朴素、艰苦奋斗,清正廉明、经世致用,厚德载道、贵和持中,克己为人、敬老尚贤,尊师重教、谦和礼貌,爱国团结、民族统一……正是在上述一系列优秀道德传统的激励、熏陶、推动之下,中华民族才能始终万众一心、历尽艰难曲折而巍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屹立于世界的东方。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变化,上述传统美德非但没有“过时”,反而益显出时代的价值。在愈来愈发达的市场经济社会与愈来愈欠缺人文精神的信息网络时代,它们愈焕发出可贵的人文价值与理性光芒!我们应加强研究、概括力度,“返本开新”,从中华传统美德宝库中开发、挖掘出更多的美德资源,赋之以时代内容,以丰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1-12
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阶段,胡锦涛同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了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总结了国内外思想道德建设的经验教训和成败得失,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在规律,全面、系统、科学地回答了为什么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什么样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怎样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是促进当代中国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理论的重大发展。

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的重大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强调要坚持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进步。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经济发展决定政治和文化发展,但政治、文化发展又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反作用。也就是说,民族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既要靠经济、军事的“硬实力”,也要靠政治、文化的“软实力”。只有“硬实力”的发展,缺少政治力、文化力的支撑,就不可能有科学发展,也很容易导致畸形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就是注重“硬实力”与“软实力”共同发展的结果。实践表明,“硬实力”和“软实力”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二者不可或缺。特别要看到,我国人均GDP正处于由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阶段,这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又是一个“矛盾凸显期”,社会的“软实力”建设至关重要。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为了增强当代中国的“软实力”,就是为了保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的客观要求。荣辱观作为一种道德评价体系和道德评价标准,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的精神支撑。当今世界,我们依然面临着西方敌对势力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的严峻挑战,依然面临着文化霸权主义的严峻挑战。他们通过音像制品、国际交流、贸易往来、情报活动、网络文化等途径和手段,向我们灌输西方的政治模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其目的就是要我们颠倒荣辱、是非、美丑观念,使我们放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最终颠覆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成分、利益关系、就业方式、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必然会导致人们的精神追求、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多样化,也必然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思想和主导价值观形成一定的冲击和影响。胡锦涛同志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既是我们战胜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挑战的锐利思想武器,也是引领社会新的道德风尚的一面光辉旗帜。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客观要求。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进程中,市场经济的某些负面因素,西方道德观念的侵蚀和渗透,以及封建道德观念的沉渣泛起,都会对政治生活和精神领域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也会使一些人的道德伦理、荣辱是非观念发生嬗变。事实上,我国在社会道德建设方面也确实存在一些消极现象。腐败堕落、以身试法者有之,封建迷信、愚昧无知者有之,放弃自律、追随无耻者有之,骄奢淫逸、挥金如土者亦有之……事实表明,提高抵御腐朽思想文化侵蚀的能力,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时代性课题。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适应了当前社会道德建设的迫切要求,有利于提高辨别荣辱、是非、美丑的能力,有利于提高抵御腐朽思想文化侵蚀影响的能力,对进一步提升全民族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形成健康向上、知荣明耻、向善弃恶的良好社会风尚,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

全面准确深刻地理解和把握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

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和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思想,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又一重要成果。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其丰富内涵,准确掌握其精神实质,不断把学习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活动引向深入。

从社会主义荣辱观所构建的科学体系上来理解和把握。“八荣八耻”的八个方面,相互联系、前后贯通,以其鲜明的政治立场、深厚的思想内容、严谨的内部结构、清晰的思想主线,构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体系。这个科学体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重点,以坚持与时俱进、以人为本为根本要求,涵盖国家观、人民观、科学观、劳动观、人际观、义利观、法纪观、生活观等一系列思想观念,涉及政治态度、价值取向、人生理念、公共行为、社会风尚、行为方式等多个领域、多个方面,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前瞻性、实践性、系统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建设和评价体系。

从社会主义荣辱观所揭示的思想特质上来理解和把握。恩格斯曾经指出:“每个社会集团都有他自己的荣辱观。”中国封建社会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服务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倡导爱国、重法、尊重科学等进步观念,但更推崇自我满足、人性自私,这是为资本扩张服务的。而“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则是社会主义的,既体现了社会主义优越性,又适应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又适应了道德建设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统一的要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又适应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这就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划清了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荣辱观的界限,从政治和社会的属性上界定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本质特征。

从社会主义荣辱观所展示的精神境界上来理解和把握。荣辱观既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社会主义荣辱观所展示的精神境界是多方面、多层次的:第一,“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中展示了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共同信念,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遵纪守法的自律意识,崇尚科学的良好品质,诚实守信的道德自觉,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是当今时代精神在道德领域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社会道德的基本规范,是社会主义新人的基本品格。第二,社会主义荣辱观展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中华民族之所以屡遭侵略而未亡,历尽劫难而不衰,具有悠久而优秀的文化传统是重要原因。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等观念,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了传统美德的合理内核,并结合时代发展要求推陈出新,使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得到了升华。

从社会主义荣辱观所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上来理解和把握。荣辱观作为一个伦理道德问题,是建立在一定哲学基础之上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蕴含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是理论的创新性。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精髓就在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升了道德建设的理念,概括了道德建设的内容,拓展了道德建设的途径,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和新的阶段。二是实践的规范性。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八荣八耻”不但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而且对荣辱观念进行了具体规范,使荣辱观的实践活动有了科学的价值导向、规范的行为准则和具体的评判标准。三是旗帜的鲜明性。“八荣八耻”的提出,使是非、善恶、美丑泾渭分明,使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旗帜鲜明,使扶正祛邪、扬善惩恶有机地统一起来。四是指向的层次性。“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着眼于全体公民,又注重广大青少年,既着眼于人民群众,又注重广大党员干部,这就把现实针对性和前瞻性、普遍性和特殊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改造主观和客观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

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

自觉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我们要贯彻知行统一、学用一致的原则,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自觉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终身课题。

必须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历史和实践一再证明:理想信念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总闸门”,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核心内容,是每个党员立身做人的政治灵魂。在为共产主义事业的奋斗过程中,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树立“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必须以崇高的理想信念作支撑。也就是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在诱惑与挑战面前风吹不动,砂打不迷,最根本的在于坚定理想信念。这就要求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理想不泯灭、信仰不动摇、思想不变色、行为不失范,始终做一名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信念的执著追求者。

必须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渗透到全部实践中。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贵在躬身践行,重在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真正落实到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全部实践中,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做精神文明的“播火者”,时代风尚的“引领者”。一是学以立德。学是立德之基,也是立言、立行之基。不学无以识大道,不学无以辨荣辱,不学无以固根本。二是廉以养德。为政之要,在于廉洁;廉洁之要,在于养德。古往今来,廉者厚德,寡廉者薄德。特别是在新旧体制的转型期,在新的历史起点的起始期,廉洁、廉政对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至关重要。三是俭以保德。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但有一些人却以畸形消费为潇洒,以追求奢华为荣耀,以勤俭节约为“小气”,以艰苦奋斗为守旧,等等。这样是非不辨、荣辱不分,即使官尊禄厚,也是难以保德的。四是知耻进德。人贵知耻,知耻可以进德。孟子说过:“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所以,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我们要有知耻之心,不可荣耻颠倒,更不可推崇无耻、追逐无耻。五是才以辅德。古人讲:“德乃才之帅,才乃德之辅。”无才之德,既不足以服众,又不足以成事。社会主义荣辱观所要求的德,就是有才之德,是以才辅德。六是小以积德。就是从小事做起,积小德为大德,积小善为大善。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无数事实证明,一些大德不保的人,往往是从小节不拘开始的。

必须营造有利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良好环境。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靠科学理论的支撑,道德体系的规范,也要靠良好环境的熏陶、激励和约束。要积极营造扶正祛邪的舆论环境。科学正确的舆论宣传和价值导向,是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环节,对端正党风、纯洁民风、抑制歪风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积极营造惩恶扬善的制度环境。制度是一种导向、一种规范、一种戒律。如果说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的话,那么没有制约的道德建设也必然产生异化。要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对人们荣辱观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如果人们长期处在一个信仰迷失、是非颠倒的文化环境中,就会“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要积极营造领导干部率先垂范的示范导向环境。如果领导干部不能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甚至明里说“荣”话,暗里做“耻”事,那不但使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大打折扣,而且还起了“反面教员”作用。这就要求各级干部尤其是高中级干部努力改造世界观,不断提高道德水准,不断提升精神境界,以榜样的力量和人格的魅力带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第2个回答  2011-01-13
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五爱道德规范、三大道德领域的规范——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