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杜甫写登高的写作背景和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如题所述

杜甫的《登高》被前人推举为“古今七律第一”,将律诗的对仗手法发挥到了极致,所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不但传为千古名句,而且在全诗当中并不让人觉察到错位的突兀。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是因为首联便是精巧的对仗,而且“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亦即句内有对,那么当颔联承接首联的时候,是以对仗承接对仗,读起来就会有颈联承接颔联的感觉。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在夔州,这里是四川东部,临近三峡。杜甫把眼中景、心中情写成诗句和大家分享。这两句相当于总括全局,用盛大气象把诗的格局提升。“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前面一句写山色,后面一句写江水。这两句连在一起,构成了一幅三峡秋景图。

杜甫用字十分精准,他用“萧萧”两个字暗指秋风疾劲。落木无边继续表明风大,反复强调辽阔格局。接下来用“滚滚”二字形容长江,也是这个意思。从韵律、节奏的角度看,杜甫巧用叠词,读起来铿锵有力。杜甫写诗的时候方方面面都想到了。明明是激昂文字,指点江山的气势,杜甫没有延续他的豪情,而是话锋一转。“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由写景转入了抒情。

杜甫之所以这样安排诗文内容,是因为他心中有无尽的苦楚要倾诉。杜甫一辈子始终有一个远大的理想,他渴望建功立业,可惜一事无成。安史之乱的时候,别人都想着怎么逃离长安,他却独自逆行赶往长安。这样一个为理想而活的人,他心中苦闷压抑真是太沉重了。“万里”一句写的是空间跨度,“百年”一句写的是时间跨度。时间和空间放到一起描写,表明他知道自己已经进入暮年,人生疾苦不仅是身体上的还有心理上的。

写作手法上,这两句采用了对偶的形式,既有深刻的内涵,也有结构上的美感。写诗内容很重要,但形式上的美感也不能少。好的诗人能够将两者兼顾统一,带来审美上的满足。想象一下诗中的画面,秋风瑟瑟,触景生情。杜甫抱病登上高台,他的悲苦孤独让人泪目。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写的是杜甫的内心感受。他自己一事无成,潦倒半生。历经磨难之后已经两鬓斑白,病痛缠身难以忍受的时候只能喝上一杯。

杜甫的悲苦不是他一个人的磨难,而是一批人壮志难酬的磨难。他多愁多病喝上一杯就不得不停止饮酒。杜甫把最真实的自己呈现在世人眼前,让大家感受到他骨子里的沉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1-10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在夔州,这里是四川东部,临近三峡。杜甫把眼中景、心中情写成诗句和大家分享。这两句相当于总括全局,用盛大气象把诗的格局提升。“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前面一句写山色,后面一句写江水。这两句连在一起,构成了一幅三峡秋景图。
杜甫用字十分精准,他用“萧萧”两个字暗指秋风疾劲。落木无边继续表明风大,反复强调辽阔格局。接下来用“滚滚”二字形容长江,也是这个意思。从韵律、节奏的角度看,杜甫巧用叠词,读起来铿锵有力。杜甫写诗的时候方方面面都想到了。明明是激昂文字,指点江山的气势,杜甫没有延续他的豪情,而是话锋一转。“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由写景转入了抒情。
杜甫之所以这样安排诗文内容,是因为他心中有无尽的苦楚要倾诉。杜甫一辈子始终有一个远大的理想,他渴望建功立业,可惜一事无成。安史之乱的时候,别人都想着怎么逃离长安,他却独自逆行赶往长安。这样一个为理想而活的人,他心中苦闷压抑真是太沉重了。“万里”一句写的是空间跨度,“百年”一句写的是时间跨度。时间和空间放到一起描写,表明他知道自己已经进入暮年,人生疾苦不仅是身体上的还有心理上的。
在写作手法上,这两句采用了对偶的形式,既有深刻的内涵,也有结构上的美感。写诗内容很重要,但形式上的美感也不能少。好的诗人能够将两者兼顾统一,带来审美上的满足。想象一下诗中的画面,秋风瑟瑟,触景生情。杜甫抱病登上高台,他的悲苦孤独让人泪目。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写的是杜甫的内心感受。他自己一事无成,潦倒半生。历经磨难之后已经两鬓斑白,病痛缠身难以忍受的时候只能喝上一杯。
杜甫的悲苦不是他一个人的磨难,而是一批人壮志难酬的磨难。他多愁多病喝上一杯就不得不停止饮酒。杜甫把最真实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在夔州,这里是四川东部,临近三峡。杜甫把眼中景、心中情写成诗句和大家分享。这两句相当于总括全局,用盛大气象把诗的格局提升。“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前面一句写山色,后面一句写江水。这两句连在一起,构成了一幅三峡秋景图。
杜甫用字十分精准,他用“萧萧”两个字暗指秋风疾劲。落木无边继续表明风大,反复强调辽阔格局。接下来用“滚滚”二字形容长江,也是这个意思。从韵律、节奏的角度看,杜甫巧用叠词,读起来铿锵有力。杜甫写诗的时候方方面面都想到了。明明是激昂文字,指点江山的气势,杜甫没有延续他的豪情,而是话锋一转。“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由写景转入了抒情。
杜甫之所以这样安排诗文内容,是因为他心中有无尽的苦楚要倾诉。杜甫一辈子始终有一个远大的理想,他渴望建功立业,可惜一事无成。安史之乱的时候,别人都想着怎么逃离长安,他却独自逆行赶往长安。这样一个为理想而活的人,他心中苦闷压抑真是太沉重了。“万里”一句写的是空间跨度,“百年”一句写的是时间跨度。时间和空间放到一起描写,表明他知道自己已经进入暮年,人生疾苦不仅是身体上的还有心理上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1-24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说杜甫的《登高》是古今七律诗之冠,不是凭空想象的,肯定有他的依据。杜甫自己就说过,“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可见杜甫在作诗上是狠下功夫的,就像一个苦吟诗人,必要达到一个目的为止。 杜甫经营成都草堂以后,到暂住夔州这段时间,是他一生中相对安定的时期。因此他能够静下心来做事。他在夔州写的诗很多,其中的《登高》,以及《秋兴八首》等,都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是后来人们学习模仿的范本。  那么《登高》的成就究竟在哪里,它好在何处呢?确实诗歌这种东西,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到它好,给人一种美的愉悦,但一旦真要指出它的好处,还真是一下子说不清道不明。 要说也是各人依据自己的经历经验学养爱好,各执一词,各抒己见,观念很难一致的。正所谓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首先,此诗反映的是社会现实,内涵深刻。我们知道,被严羽看好的《黄鹤楼》,崔颢主要写的黄鹤,是神话,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只是结尾才涉及到乡愁,表现了游子的离愁别恨。杜甫这首诗写于公元767年,虽然安史之乱过去了四年,但反映的是安史之乱造成的社会灾难和心理创伤,是现实。  更何况这个时候藩镇割据和吐蕃骚扰愈演愈烈,国家极不稳定。所以杜甫仍是感时伤世,忧心忡忡。诗中风急天高,虎啸猿啼,萧萧落叶,滚滚江流,表面看来都是写景,实际上都有着浓厚的社会政治色彩,都是艰难苦恨的根源。 其次,写秋并不悲秋,情怀博大。刘禹锡说自古逢秋悲寂寥,从宋玉开始,对秋都是一片慨叹怨恨之声。杜甫却不是如此,他站在白帝城边,登高望远,看的是无边落木和滚滚长江。  这里虽然有秋之萧瑟,但气势宏大,绝无半点颓唐和哀叹。就是后四句的感怀,也是国破家亡造成的颠沛流离,以致长达十年的羁旅所形成的疾病缠身。 再次,格律严谨,工整而不显古板。严羽所推崇的《黄鹤楼》,实际上是半古半律,前四句不合格律平仄对仗等的要求。而杜甫的这首诗则很规范,首句入韵,押的是灰韵,平仄的对粘都很精准到位。 特别是对仗工整,如果放宽点来看,四联都是对仗。首联既上下互对,又句内自对,如风急对天高等。颔联、颈联自不必说,就是尾联对仗有所放松。这样中间两联属于绝对,首位两联有所松弛,显得工整中又富于变化。  还有,句句出彩,名句影响更大。
第3个回答  2021-11-14
杜甫的《登高》被前人推举为“古今七律第一”,将律诗的对仗手法发挥到了极致,所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不但传为千古名句,而且在全诗当中并不让人觉察到错位的突兀。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是因为首联便是精巧的对仗,而且“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亦即句内有对,那么当颔联承接首联的时候,是以对仗承接对仗,读起来就会有颈联承接颔联的感觉。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在夔州,这里是四川东部,临近三峡。杜甫把眼中景、心中情写成诗句和大家分享。这两句相当于总括全局,用盛大气象把诗的格局提升。“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前面一句写山色,后面一句写江水。这两句连在一起,构成了一幅三峡秋景图。

杜甫用字十分精准,他用“萧萧”两个字暗指秋风疾劲。落木无边继续表明风大,反复强调辽阔格局。接下来用“滚滚”二字形容长江,也是这个意思。从韵律、节奏的角度看,杜甫巧用叠词,读起来铿锵有力。杜甫写诗的时候方方面面都想到了。明明是激昂文字,指点江山的气势,杜甫没有延续他的豪情,而是话锋一转。“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由写景转入了抒情。

杜甫之所以这样安排诗文内容,是因为他心中有无尽的苦楚要倾诉。杜甫一辈子始终有一个远大的理想,他渴望建功立业,可惜一事无成。安史之乱的时候,别人都想着怎么逃离长安,他却独自逆行赶往长安。这样一个为理想而活的人,他心中苦闷压抑真是太沉重了。“万里”一句写的是空间跨度,“百年”一句写的是时间跨度。时间和空间放到一起描写,表明他知道自己已经进入暮年,人生疾苦不仅是身体上的还有心理上的。

在写作手法上,这两句采用了对偶的形式,既有深刻的内涵,也有结构上的美感。写诗内容很重要,但形式上的美感也不能少。好的诗人能够将两者兼顾统一,带来审美上的满足。想象一下诗中的画面,秋风瑟瑟,触景生情。杜甫抱病登上高台,他的悲苦孤独让人泪目。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写的是杜甫的内心感受。他自己一事无成,潦倒半生。历经磨难之后已经两鬓斑白,病痛缠身难以忍受的时候只能喝上一杯。

杜甫的悲苦不是他一个人的磨难,而是一批人壮志难酬的磨难。他多愁多病喝上一杯就不得不停止饮酒。杜甫把最真实的自己呈现在世人眼前,让大家感受到他骨子里的沉痛。
第4个回答  2020-11-24
登高是作者杜甫流寓变州时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充分表达了作者长年漂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