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 想不开看海去 无所谓拿酒来 》

如题所述

“想不开看海去,无所谓拿酒来”
张永乐先生的这幅对联,让我深深的记住了张先生,同时也关注了他那空灵别致的隶书,可谓妙笔生花。
话说此联还有一典故,是这样的:首届兰亭奖在山东青岛决赛时,由于张永乐获奖心切,为了求奇,刻意写了几个异体字。评委扣了他的分,结果只拿到提名奖。论说他能获得提名奖,也该冲天一笑了。可是张永乐觉得
受到了委曲,就来到大海边去观海听涛,触景感慨说:“想不开,看海去,无所谓,拿酒来”!脱口而出,当日走笔成联,以抒胸意。两年以后的2004年,在陕西西安举办第八届书法国展,张永乐的篆刻入展。而他的那幅对联却在国展的副展上引起了轰动。谈笑称奇,合影留念,一时传为佳话。后来那副对联被一位收藏家收藏。时任商丘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的张永乐突然接到那个收藏家的电话:再求一幅这样的对联挂在家里!张永乐因公务繁忙,不觉间一个多月过去了。那个收藏家又突然在商丘出现在他的面前,当天晚上就得意地求到了同样一幅宝。
如此以来此联就更有故事和趣味了。但是,此联真的就是一种豁达开朗的人生境界吗?乍一读,有感觉,虽俗却大气,很容易让我联想起水浒传里武松三碗不够吃,怕大虫就不是好汉,无谓不惧的英雄气概。只是,品味的多了,我反而心生疑虑。首先,“想不开,看海去”,据我所知,每年因想不开跳海的人大有人在,(最近热映的非2,片中结局李香山便是得知自己绝症后坐着轮椅看着海最后跳海而死图安乐)那些人为什么看了海没有止住脚步,反而走向了绝路?看来,想不开,看海去,是有送命的危险的。再说了就本人而言,就一点也不喜欢海。原来一直想着大海是多么开阔多么雄伟壮观,直到真的见了海了才发现,大海带给我的只有恐惧,一浪又一浪的,打的烦人,而且不同时间段的浪打的还不一样,海水苦咸苦咸的呛一口真是难受,经过海水一泡,浑身烂皮。再加上灾难片看多了还时刻担心海啸地震鲨鱼等,上了岸了还得重新冲凉,衣服鞋子里到处裹着沙子,还是一个字“烦”啊。所以我觉得与其看海,还不如去茶馆喝茶,茶之禅道很深,喝茶静心去火,不比顶着严寒踏着沙子两眼迷茫看不到边好的多。再者,也可以去寺院坐坐,听听佛经和钟声,宁静下心灵,最坏的结果也顶多是个出家,想开了还可以还俗。而看海就不同了,有的人本来就想不开,上吊还怕疼,看见大海了,一奔而去,小命不就呜呼了,所以看海的结果是有风险性的,一旦想不开,没救的机会大的很。当然也不乏有的人爱海,看见海想开了,张先生就是这样的人。只是通过这个对联发现,为什么只有张先生写出了这个联而不是别人,说明了像张先生这样想的开的人还是很少的,因此,“想不开”看海去还是危险的。

接下来说“无所谓拿酒来”。这句话好,可定义范围广,争议就不是很大,而且这句话英雄气概比较足,加之本人嗜酒,此言还算对胃口说的过去。只是无所谓,真的无所谓了吗?既然无所谓,何必再饮酒,而且这种情况下的饮酒,大多都是竖着进来横着出去的,醉生梦死,醒来痛还不依旧?聪明人,根本不过酒这关,脑子转一转,睡一觉就明白了,不聪明的人,喝酒也白糟蹋。对酒,我的理解无非是英雄情怀和商务意识,跑出这两者的人喝酒那都纯粹是寻刺激。
那么把“想不开看海去,无所谓拿酒来”这两句放在一起来看,这两句意思从本质和感觉上来说比较一致,突破不大,都是一种释怀的方法,只是没有结果,不知道看海后真的想开了还是经过喝酒后人就真的明白了?可
以肯定的是前者取决于看海,后者倾向于喝酒,两者若放在一起,内心就极度搪塞了。而单单读后句,感觉就不是那么堵得慌了,反而有种豪爽的感觉。因此来看,想不开看海去,无所谓拿酒来并不是一种释怀的绝好办法,只是在意念之间一闪而过的蛮智,是一种张口就可念来的劝词。
不过读起来,我还是很喜欢张先生的这对绝佳之联:“想不开看海去,无所谓拿酒来”。此联足以流传千古,张先生古,此联不会古,一千年后,在某一酒吧的某一个角落,肯定还会有一些醉客张嘴沾来:“想不开看海去,无所谓拿酒来”。我想这便是此联的魅力所在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4-17
梦中思君,百思量千思量,朝朝暮暮,暮暮朝朝,处处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