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35年,这8部经典港片巨制,有的在内地被禁,有的仅上映12天

如题所述

8.《东方秃鹰》(1987年)
上世纪70年代,洪金宝身兼制片、导演、演员、武术指导等数职于一身,演艺生涯迎来了巅峰。
他带领着人才济济的洪家班,拍摄了诸如《五福星》系列、《僵尸先生》系列、《富贵列车》等经典佳作。
然而,洪金宝并不满足于现状,一心想要为香港电影开拓新的类型。
于是在1987年,洪家班再次全体出动,斥巨资拍摄了这部港片——《东方秃鹰》。
影片上映后,斩获了2160万票房,位列年度票房榜的第10位。
其实,光从票房上来看,这样的成绩对于一般的电影,已经算是非常成功。
然而,对于洪金宝却是一次大的失败。
要知道,《东方秃鹰》是洪金宝的一部野心之作,同时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一方面,战争片一直香港电影的“禁区”,一直没人敢碰这个题材;
另一方面,拍摄难度大,很少有导演能够驾驭。
为此,洪金宝拍这部电影是下了血本。
结果,2160万的票房成绩,连成本也没有收回,洪金宝的事业也因此陷入了低谷。
但是在观众的心中,《东方秃鹰》绝对是一部被时代埋没的佳作。
7.《英雄本色3:夕阳之歌》(1989年)
当年,吴宇森事业陷入低谷,徐克就把自己的筹备多年的《英雄本色》交给他。
而吴宇森也不负众望,开创了港片的一个时代。
《英雄本色》是香港电影的一座里程碑,也是香港英雄电影的开山之作。
它最大的成就,不在于票房,也不在于获得的奖项。
而是该片将东方武侠的意境和现代动作片完美融合,是香港电影从未有过的一次尝试。
《英雄本色》大获成功后,这个IP的续集也被正式提上日程。
后来,原班人马又拍了《英雄本色2》,拿下了2000多万的票房。
然而,到了第三部,徐克和吴宇森却发生了分歧。
于是徐克亲自操刀,执导了《英雄本色3:夕阳之歌》,故事只是挂名,与前作基本上没有太大的联系。
只可惜,这部斥巨资的大制作,并没有收获理想的票房成绩,《英雄本色》系列也就此落幕。
6.《喋血街头》(1990年)
在吴宇森和徐克闹出矛盾后,他便开始筹划一部大制作,就是《喋血街头》。
据说,这部电影是根据他幼时经历写成的半自传故事改编。
《喋血街头》成为了1990年成本最贵的一部香港电影,拍摄时还严重超支。
影片有着与吴宇森以往电影所不同的情感宣泄,以及自成一派的慢镜头枪战。
片中,吴宇森塑造了4位性格各异的男性形象,并将男性情义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下,使得故事变得更加复杂。
不仅如此,《喋血街头》还大胆地把视野推向战场,藉以拉大了电影的格局。
然而《喋血街头》的结局,却不尽如人意。
究其原因,吴宇森想借助这部电影,表达一些自己的想法,但是故事中杂糅了太多的元素,当时的观众却难以接受。
虽然在票房上遭遇了失败,但是《喋血街头》却是吴宇森导演的电影中非常另类的一部。
5.《赤脚小子》(1993年)
上映12天被禁播,票房仅397万,可能这是杜琪峰的导演生涯里,被埋没的一部作品。
1993年,是香港电影的武侠年。
四大天王先后每人都拍了一部武侠电影,刘德华的《刀剑笑》、张学友的《笑傲江湖》、黎明的《飞狐外传》、郭富城的《赤脚小子》。
相比之下,张学友的评价最高,而郭富城的《赤脚小子》争议声最大。
究其原因,是故事的结局太过于悲惨,而观众更加希望看到皆大欢喜的结尾。
但是,杜琪峰所想表达的也正是这个结局,关于人性丑恶、以及底层小人物的一些思考。
杜琪峰呕心沥血筹备的这部武侠片,结果以惨淡收场,一度让他开始怀疑自己。
但是,时隔多年再看《赤脚小子》,它的经典已经远不止故事本身。
4.《济公》(1993年)
1992年,周星驰成为了最大的赢家,《审死官》豪取4988万票房,拿下当年票房冠军。
正是这次成功,促成了杜琪峰与周星驰的第二次合作。
没想到这部喜剧,却成了港片命运的转折。
《济公》在风格上,以杜琪峰的宿命论为主导,穿插着周星驰的无厘头。
虽说电影的各个方面都可圈可点,但是两人的风格实在不搭。
影片上映后,票房遭遇了滑铁卢,只卖了2000多万,是当年周星驰上映的所有电影中最差的一部。
虽说后来有个片商花了3000万的价格,买断了电影的发行权,但是依然没有挽回成本。
究其原因,《济公》这部电影失败,无非是在于两个方面:
一是两人在电影里注入的想法太超前;二是好莱坞特效大片的引入。
在《济公》之后,杜琪峰和周星驰再没有合作过。
不过,多年以后,《济公》逐渐被观众所认可,才发现这是一部被埋没29年的经典。
3.《大事件》 (2004年)
在2004年,杜琪峰踌躇满志,豪掷2500多万,投资拍摄了这部警匪枪战大作《大事件》。
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剑指戛纳电影节。
故事以 “贼王” 季炳雄为原型,讲述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猫捉老鼠”。
说实话,《大事件》虽说思想高度不及《暗战》、《枪火》,但是故事却大胆突破了枪战片的局限。
整个故事好比一部粗剪而成的新闻纪录片,让事件本身成为最大的噱头。
然而事与愿违,电影拍完后,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成功。
由于拍摄时间紧,来不及参赛,只能改为在戛纳电影节亮相。
而且影片上映后,票房竟然只有700万多,至今在内地都无法上映。
不可否认,《大事件》并不是一部纯正的枪战片,它不像《暗战》、《枪火》、《PTU》等,带有明显杜琪峰的格调。
人物和故事并没有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整部电影太过于商业化,而丢掉了杜琪峰电影的个人特色。
所以,失败也是意料之中。
2.《精武英雄》 (1994年)
在1994年,《精武英雄》在上映后,李连杰和导演陈嘉上都以为电影会票房大卖。
然而谁也没想到,影片只斩获1600多万票房,上映16天后惨遭下架。
同时期,另一部功夫片《醉拳2》,却收获了4000万的票房。
当时,很多观众都不能理解,《精武英雄》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首先,在打戏上,电影一改以往老功夫片,一招一式、有板有眼的打斗风格,而是追求极致的真实感。
不仅对传统武学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探讨,还体现出中华武术精神。
在故事上,电影既没有在人性上进行深挖,也不拘泥于表现民族仇恨。
虽然有《精武门》珠玉在前,但是《精武英雄》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因为电影里蕴含了对武术精神的思考。
该片区别于其他功夫片的高明之处,在于故事具有很强的辨思性。
尽管《精武英雄》因票房失败等诸多原因,导致电影一直被埋没,但是时间往往会证明一切。
果不其然,很多年以后,这部电影在国外受到了极大的欢迎。
央视六套也不知道将《精武英雄》重播了多少次,被网友称之为“镇台之宝”。
毫无疑问,《精武英雄》是一个时代中最伟大的功夫片。
1.《飞龙再生》 (2003年)
2001年,嘉禾投资2亿给成龙,拍了一部动作巨制《特务迷城》。
结果,该片只换来了2050万美元的票房。
不仅成本没有挽回,而且还令嘉禾雪上加霜,两年后便宣布公司倒闭。
后来,成龙转投英皇娱乐,对方直接拿出了3.4亿,为他量身打造了一部电影《飞龙再生》。
当时,这部港片是香港电影史上最大的一笔投资。
《飞龙再生》是成龙从好莱坞回来后,演员生涯的一部转型之作。
在形式上,该片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然而这部投资高达3亿多的大片,上映后命运与《特务迷城》如出一辙,全球票房高达3400万美元,却依然无法收回成本。
但是,《飞龙再生》的动作设计,极具“成龙风格”。
据了解,片中的一场成龙拯救灵童而溺毙这个镜头。
剧组专门准备了一个40尺长的货柜,灌入近40000公升的水。
开拍前,电影公司专门为成龙买了保险,费用高达2000万的保额。
整体看来,《飞龙再生》在动作层面,甩好莱坞大片几条街。
换个角度,这部电影明显带有成龙由好莱坞风格再转回香港电影风格的意图。
最终,使得港产动作片和好莱坞的特效片杂糅在一起,让影片显得有些顾此失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