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孩子,会把他养废吗?

如题所述

我认识一个全职妈妈,她跟我吐槽说:

“我花了很多时间和心思陪孩子,包括陪他玩游戏,陪他读书,陪他画画,可是我儿子发展并不好。

同样是3岁,跟他同龄的小孩,专注力特别好,画画像模像样的,可是我家孩子读个绘本都够呛,要么就随意翻两页,要么就是粗暴地在上头随意涂抹。你要说他他就哭。这到底是怎么了?难道是我陪伴的质量还不够吗?”

我当时就反问她:你一直陪孩子,一直陪,孩子现在有了这样的状况,你有没有想过,不是你陪得不够,而是你陪得太多了呢?

凡事过犹不及。

所以,结合这个妈妈的问题,想说说陪伴这个事。

首先来说说,上面这个3岁的小孩儿,为什么在妈妈无微不至的陪伴下,反倒出现了专注力差、缺乏耐心等问题?

很多父母以为,陪伴就是花大量时间去关注孩子,去跟孩子互动。以至于,很多父母借陪伴之名,占满了孩子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空间。这就像是一个孩子,成天都是吃饭吃到十成饱。结果会怎样?当然很容易消化不良。

很多父母不了解这一点。他们对孩子保持了过度的关注。特别是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很多父母认为自己比孩子懂得多,理应去看着孩子、指导孩子,一旦孩子做错了,他们倾向于立刻纠正孩子。

但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正是自己的随时介入,在无声中告诉孩子:你不对,你做的不好,你不行,你离开不我。

就像我们需要给孩子的胃消化食物的时间和空间一样,我们也需要在孩子的生活中留出一些空白的、没有被安排的,没有父母在场的时间和空间。

当父母给孩子留出这个空白,即在孩子独自专心鼓捣的时候不介入、不打扰,才会给孩子传递出一种接纳。那意思是说,孩子,你所做的是没有问题的。

孩子的专注力跟自信心,就是在这样的空隙中成长起来的。





当然不止孩子的专注力。父母“无微不至”的陪伴,还可能造成孩子安全感的缺失。

说个邻居家的例子吧。

这个妈妈自打女儿出生,就一直很用心地去陪伴她长大。

从没见过她冲女儿大声说过话。每回在小区里碰见母女俩,都是相依相偎,手拉手。

如今,她女儿已经7岁多了,小学二年级在读。

据说女孩在家里一切都挺好,就是一出门就特别拘谨放不开。

至今她不敢一个人到小区里和小朋友玩,哪怕她其实很想去。最后非得拉着妈妈一起去才行。

有一次,女孩班上组织集体活动,每个同学去报个道领一个帽子,同学们都一窝蜂似地跑到老师面前领,可小女孩就是不敢去,几次都回来了。最后还是拉着妈妈去领的。

这个妈妈说:我都快愁死了,她到底害怕什么,我觉得我的孩子应该安全感很足才对啊,可是她为什么总是不敢这个,不敢那个?



那我们先来聊聊安全感吧。

我们知道,当一个孩子哭泣或者受到挫折时,妈妈出现,给以帮助,那么这个孩子就会对妈妈、对这个世界产生好感,建立起信赖感,觉得这个世界是安全的、靠谱的。这就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内涵。

但是,这一部分,其实只是安全感的一半内容。

安全感其实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叫做基本的信任,也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可还有另外一部分,叫做基本的不信任。

什么意思呢?是说等到孩子稍微大一点,比如几个月以后,妈妈可能就会有短暂离开孩子的情况。在孩子需要妈妈的时候,妈妈无法那么及时地赶到。这时,孩子需要独自去面对现实世界,她会发现,原来妈妈不是时时刻刻都能陪伴自己的。

我们之前,随着育儿自媒体的各种科普,对于基本的信任的建立都很强调,越来越多父母都知道了陪伴孩子的重要性。但是也因此有不少父母,他们几乎无时无刻不跟自己的孩子在一起。这样一来,孩子就没有机会体验到短暂的分离,没有机会构建基本的不信任。

说得再直白一点,那个时时刻刻都跟妈妈在一起,随时能够得到妈妈陪伴和支持的7岁女孩,她心理上的“脐带”其实还没剪断。

因为妈妈随时都能够提供帮助,那么孩子就习惯了去依赖妈妈的支持和帮助,她根本不曾有机会去发展出,脱离妈妈的羽翼,独自去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就是原因所在。





当我们越陪,孩子问题越多,该怎么办?可能就需要我们觉察一下:到底是孩子需要陪伴,还是你需要孩子。

我就亲眼见过一个妈妈,一边抱怨她4岁的儿子不独立、吃饭总要大人喂,一边在孩子吃饭的全程叨叨个不停:要么就责怪孩子把米饭洒出来了,要么就责怪孩子左顾右盼……直到孩子不耐烦地放下勺子,然后妈妈屁颠屁颠跟在后头去喂饭,脸上是一派慈祥的满足感。

我们曾经讲过,假如做父母的特别操心、陪伴孩子特别用力,那么很可能就是这么一个原因:即父母有掌控孩子的需要;父母离不开孩子。

只要这个孩子一直是不省心的,就会一直需要父母。所以,很多时候孩子的”不省心”,几乎就是为了父母才保留着的。

不仅仅是吃饭问题,孩子生活和学习的很多方面,我们都能够窥见父母们的潜意识里的这个倾向。

穿衣服的时候,孩子经常会争着说,我来我来。然后大人就会说不行不行。

吃饭的时候,孩子要自己吃,或者用手吃,然后大人就说不行不行。

还比如,很多孩子学习的时候,父母就时不时去问,喝水吗?吃点水果吗?有的直接给学习上的指导,反正没事就在边上晃。

所有这些无微不至的行为就在表达一句话,那就是:我不承认你长大了。我不承认我没用了。

假如父母一直如此陪伴和照顾孩子,会怎样呢?那孩子就会真的一直待在那个小宝宝的位置,持续地被父母照顾和各种操心。

传说中的“巨婴”就是这么养出来的。

真爱孩子的父母,不会愿意亲手废掉自己的孩子吧?





我当然也可以理解这些父母。

照顾孩子原本很辛苦,但是这个辛苦对父母而言又很迷人。它会让我们觉得自己重要。所以,比较起来,很多父母更愿意承受那个陪伴和照顾的苦,而不愿意忍受孩子不需要自己的现实。

说句实话,我们做早期教育的其实也会有这样不太能够耐受的时刻。

比如当我看到孩子进了幼儿园以后,开开心心去学校头也不回的时候,内心就会弥漫起失落感。

但是我知道,那个难受是我们必经的。

我们得去耐受,同时,我们也不能去报复。

所谓不报复,就是不因为孩子这方面不需要我,就在孩子别的方面需要我们的时候也不给与,甚至对孩子冷嘲热讽。

比如有的家长就会冲孩子说:你不是翅膀硬了、不要妈妈了吗,怎么又回来了?

这就是在报复孩子。所以这种话我们最好不要说。

一个孩子哪怕他长到十几岁看起来特别有想法了,其实他也还会时不时需要回到父母身边求安抚的。

随着孩子长大,很多父母都需要做到的功课,就是耐受不被孩子那么需要了。

所以,允许TA有单独的时间跟空间,可以去探索,去游戏,去生活。

邀请他人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来适当隔在你和孩子中间;让你和孩子,变得亲密,但是有间隙。

觉察自己的那份失落,该放手的就得要去放手,然后试着去找回自己的生活吧。

别让你的陪伴,成为对孩子的打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03
会的,孩子到了每一个阶段,她可以胜任的事情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做,我家宝宝两岁了,我会叫她帮我拿一下小凳子啊,拿一下纸巾啊,自己换拖鞋啊,这些她可以自己做的事情就让孩子试着去做,不要什么都需要妈妈,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懒惰习惯
第2个回答  2021-02-03
会的。因为父母总是面面俱到,让孩子觉得有了父母的庇佑,自己不需要去锻炼。会养成孩子养尊处优的性格,尤其是面对问题的时候会表现出软弱,胆怯。
第3个回答  2021-02-03
会的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会让孩子变成中国式巨婴,越来越依赖父母。
第4个回答  2021-02-03
会把孩子养废,会让孩子丧失自主判断的能力跟独立生活的能力,进入社会之后,从小受到无微不至照顾的孩子承受能力比较弱,很可能出现极端思想。
相似回答